郭兆艷
摘 要: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小說內容的占比較高,同時也會對學生成績產生關鍵性的影響,然而當前初中小說課教學存在教材利用不充分、學生個性難展現(xiàn)、文本內容挖掘程度不夠等問題,對這些問題給予及時解決,將對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及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有幫助,而這些也正是本文討論的要點。
關鍵詞:初中語文 小說教學 《孔乙己》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3.038
小說是一種以敘述為主要特征的文學體裁,它側重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利用環(huán)境描寫和故事講述,對特定的社會生活進行形象且廣泛的反映,與其他體裁形式比較起來,小說往往具有震撼人心的強大藝術感染力。鑒于小說的體裁特點及優(yōu)勢,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將小說教學工作做好,將非常有助于學生閱讀、分析、理解、寫作等多項能力的提升,使其社會認知、文學素養(yǎng)等方面均取得較大突破。
一、初中小說課的問題
1.文本內容挖掘不深
文本內容挖掘不深的問題,在各種體裁文本的學習過程中普遍存在,對于小說而言,該問題則突出表現(xiàn)在未能從小說特色出發(fā),進行人物與情節(jié)的梳理及更透徹研究方面。實踐證明,若想使學生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教師從內容出發(fā),進行與文本形式相適應的教學引導非常有必要,而現(xiàn)實中卻有個別教師無法妥善處理好這一問題,他們以千篇一律的教法應對教材中的各個篇章,教法針對性不強,從而使學生無法從藝術的視角聚焦小說,缺少對人物、情節(jié)的密切關注,這必然會造成課文理解不到位的情況發(fā)生。
2.學生主體不受重視
課堂需要教師的引導,更需要學生的參與,二者相輔相成,尤其是學生的活躍介入,將保證小說課教學效果的進一步優(yōu)化。然而,實際上,受到多種因素的限制,很容易出現(xiàn)有限課堂時間內教師滔滔不絕講述,學生對教師反復強調的內容死記硬背的做法,這種做法不適用于絕大多數(shù)文章,尤其不適用于小說文本。如果教師可以改變這一問題,將小說的優(yōu)勢利用起來,找到小說和學生之間的興趣聯(lián)結點,保證學生主體受到充分重視,將對課堂教學效果的改善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3.教材功能未能發(fā)揮
在各個版本的初中語文教材中,都有針對具體教學內容的教育與學習策略,像在部編版教材之中,完善的助讀系統(tǒng)便能夠讓教師和學生的雙向互動過程變得更加流暢,其中單元導語對重點內容的指出、預習提示對備課過程的指導、課后練習對于知識能力的鞏固等,都很值得重視。然而,相當一部分教師在教學時未能從單元及文本具體要求出發(fā)改善教學效果,忽視了教材的功能。例如在《孔乙己》課后的題目中,有與寫作相關的訓練,但很多教師未能將這項訓練呈現(xiàn)在課堂上,由此弱化了教學效果。
二、小說課教學優(yōu)化要點
1.深入挖掘文本內容
對于小說而言,可供深入挖掘的內容很多,無論是人物形象,還是故事情節(jié),或者是篇章結構,任何一個角度都可以在學生孜孜以求的努力,以及教師的正確指導之下,結出豐富的挖掘研究成果。挖掘過程中,比較關鍵的問題在于教師是否能夠正視小說文本的特點,從特點出發(fā)給學生提供恰如其分的提示?,F(xiàn)以人物形象分析為例說明這個問題。
對于小說來說,人物是重要構成要素,小說通常會利用人物形象的塑造,讓故事顯得更加形象生動。所以教師需要密切關注學生對小說中人物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寫,使其能夠以小說創(chuàng)作時代背景、故事發(fā)生時代背景等,有效分析主要人物乃至次要人物所具有的性格特點。
例如在教學《孔乙己》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了解基本情節(jié)之后,分別從外貌、語言等多個方面,對孔乙己這一人物形象進行完整分析。在分析之后,大家將會意識到,小說描寫了孔乙己這一人物所具有的習慣特點:到酒店喝酒不拖欠酒錢,會把茴香豆分給小孩子來吃,這些習慣是他本性善良的外化,而他又堅守偏激的讀書至上理論,生活在幻想之中,不愿意通過勞動維持生活,這反映了人物的復雜性。上述分析確保學生從人物的角度深化對作品的理解,同時也突出了小說體裁區(qū)別于其他體裁的特點。
2.突出學生主體作用
小說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識、能力、技巧、體驗等傳達給學生,從而達到韓愈所說的“傳道、受業(yè)、解惑”的效果。在此過程中,初中語文教師肩上的擔子很重,而有些教師正因為這樣而凡事求全、事必躬親,卻無形中忽略了學生自我發(fā)展的要求。筆者認為,越是優(yōu)秀的、有吸引力的小說作品,越需要找到學生的興趣點,使之從興趣出發(fā),主動深入到文本之中,和小說的作者、教材的編寫者發(fā)生對話。這樣,利用持續(xù)不斷的小說審美內化活動,保證學生的參與興趣得到充分激發(fā),讓其針對特定內容的文化審美和道德修養(yǎng)日益完善,學生才有可能真正進入作品之中,以有效的品讀和感悟形式,體會小說人物的情感等。
例如在教學《孔乙己》時,教師便需要緊扣學生實際情況及興趣點,要求學生以“孔乙己是一個‘半字之人”這個主題對文本做出深入解讀,實踐中,先使大家從小說中發(fā)現(xiàn)同孔乙己這一人物形象相關的,暗含“半”字的語句,學生在研讀之后,可以分別用半分功名、一半言語、半個身份、一半身高等做出總結。接下來教師提出指向性更明確的問題:從這些“半”字,我們可以看出孔乙己這一人物形象是怎樣的?因為有感興趣的點作引導,學生將很容易形成探究熱情,并在課堂上獲得比較獨特的認知體驗,自我主體作用的發(fā)揮也將取得理想效果??偟恼f來,這種效果的取得,所依靠的不是教師的“靈機一動”,而是需要其在課前做好充分準備,認真研究學情、緊扣學情,在深入探索之后,進行理性抉擇。
3.發(fā)揮教材強大功能
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初中語文課程需要以培養(yǎng)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為重點,并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語言積累、語感的機會,最終使之能夠正確、熟練應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初中語文教材已經在形式上做出相應的設計,特別是較注重對小說語言的品味與理解,如在其單元導語、課后習題等多個方面,均有相對明確的語言品味要求。初中語文教師在完成教學設計而正式授課時,均可參考教材要求,做出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的優(yōu)化。
例如在教學《孔乙己》時,部編版教材的單元導語中明確了欣賞小說語言的要求,而課后習題中也有相應的分析具體語句的內容,教師可把這些要求融入教學方法之中,比如可讓學生參考書后習題,分析“排”和“摸”兩個字表達了人物什么樣的境況變化?這種變化描寫對于人物刻畫的作用是什么?總之,在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里面,小說可用兩種形式完成教學,一是教讀,二是自讀,無論哪種形式,都可從教材體系中發(fā)現(xiàn)相應的指導,從而讓學生有機會將其自主地應用于小說學習中,并把在此過程中獲得的方法遷移至課外閱讀中。在此過程中,教師的作用在于把教材內容和學生認知相結合,幫助學生從教材中尋找思維與能力發(fā)展的靈感。
總之,小說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對象,在語文考試命題時也往往受到青睞,所以初中語文教師應當在平時教學中,充分注意小說教學對于學生發(fā)展的巨大價值,在明確文本解讀效果、學生個性展現(xiàn)、教材結構應用等方面的不足之后,分別對這幾項要點進行調整,以便讓學生有機會更好地理清作品故事情節(jié)、人物性格、作品脈絡等,幫助其全面提升語文成績及學科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褚治明《〈孔乙己〉的文本解讀與教學解讀》,《湖北開放職業(yè)學院學報》2020年第8期。
[2] 張永杰《初中語文小說教學策略探賾》,《成才之路》2019年第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