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倩 施文瑤
摘 要: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提出后,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有了更科學、全面的思路。為了適應新時期的國家發(fā)展要求,提高語文課堂的有效性,我們應當在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挖掘出有價值的東西,與小組合作的教學形式有機結合起來,創(chuàng)設高效的語文課堂,讓學生學得真,學得有用,切實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 有效性 小組合作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5.018
特級教師滕衍平在課堂上對學生說:“記得住,而且用得出,才叫學習?!边@句話看似簡單,但其中深刻的內(nèi)涵不正是體現(xiàn)了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對學生語文學習的要求嗎?學生在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社會參與三大方面的全面發(fā)展的需求,迫切地要求我們重新審視語文課堂的有效性。聯(lián)系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時代要求,我認為語文課堂的有效性不僅要做到好看,更要做到有用。
一、好看的教學
好看不等于形式上搞花架子。課堂再新穎、再熱鬧、再花哨,學生文化知識掌握得不扎實或者不全面,情感態(tài)度、價值取向不明確、不深入,那么文化底蘊的培養(yǎng)、審美情趣的提升就很難做好。因此,好看的教學,重心不在形式上,而在內(nèi)容上。內(nèi)容設計要遵循以下幾點:
1.量體裁衣
如果對待不同的課文使用同一種教法,那么教師的文體意識肯定很淡薄。比如,詩歌的教學和故事的教學是截然不同的,古代詩歌的教學與現(xiàn)代詩歌的教學也是有所區(qū)別的。學生學完一首詩,還沒有體會到詩歌的韻律美、語言美、畫面美,肯定是不行的。
滕衍平教師在無錫執(zhí)教《春聯(lián)》的第二課時。對于這篇說明性課文,滕教師采用了巧妙的方法來教授說明文。在教學第二段的“對仗要求字數(shù)相等,詞類相當”這一知識時,學生一開始不清楚它的內(nèi)涵,更不明白它的實際運用。在教師的點撥下,學生先是明白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同時也在例子的學習中明白了“字數(shù)相等,詞類相當”的內(nèi)涵。這樣的教學就是扣住了說明文題材的特色,樸實易懂,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愉快。
不僅是說明文,每一種體裁都有自己的特點,甚至同一體裁的不同課文也各有側(cè)重點。結合教學大綱,立足學生實際,仔細地量“體”裁“衣”,明確不同文體的教學方法,才能讓課堂內(nèi)容得體、好看,課堂教學才能做到有效!
2.簡約大氣
我們在設計一篇課文的教學內(nèi)容時,一定要從學情出發(fā),不能追求教學的全面、內(nèi)容的新奇、場面的花樣。首先要理清思路,突出重點,找出學生最需要的知識、技巧與能力。去年,我執(zhí)教了《家鄉(xiāng)的橋》這一課。這篇課文語言優(yōu)美,結構清晰,目標定位應該是:理清文章結構;品味文章優(yōu)美的語言并能有感情地朗讀;掌握圍繞中心句寫文章的寫法。
而我在設計時,沒有從學生的學情出發(fā),武斷地打破了正常的教學思路,淡化了整體感知,追求課堂形式的新穎和內(nèi)容的大而全。結果在實際課堂教學中,空有“花架子”,簡單清晰的結構在學生的眼里反而變得模糊了,本來以學生為主的靈動的課堂反而變得瑣碎了。一堂課下來,學生學有所得了嗎?完全沒有,空有你一言我一句地熱鬧場面罷了。有了這次教訓,在另一次教研活動中,我執(zhí)教《虎門銷煙》這堂課時就很好地把握住了敘事性文章的重點,不僅理清了文章思路,還圍繞著“找線索”“抓細節(jié)”“說情感”這三方面,把敘事性文章的寫法清晰而有巧妙地滲透到學生的課堂學習中,學生不僅讀出了味道,還學到了方法。
理清思路,把握重點,是一堂簡約大氣的課進行下去的根源。接下來,在設計中還要能夠以小見大,深入挖掘文本的價值。比如《蟬和狐貍》中的一句“他故意站在蟬的對面贊嘆道”,有些教學設計,只通過“故意”“贊嘆”讓學生體會狐貍的狡猾,而沒有深入挖掘背后的深意。其實,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卻能作為提示語的典范。狐貍為什么要站在“對面”?學生很快就能明白狐貍這樣做是為了讓蟬更清楚地看到他“真誠”的面部表情。隨后,教師應該指點學生,在作文中寫提示語時,不光要有動作、表情、心理,還要做到精細、準確。
這樣的課堂,看似簡約,卻牢牢握住了語文的本真,學生的文化知識才會學得扎實,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才會有真正地提高,才能為其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打下堅固的基礎。
二、有用的語文
特級教師何瓊提出:“學生獲得了什么,增長了什么,是評判一堂課的重要依據(jù)?!痹诎l(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時代要求下,語文這一學科不光要關注學生文化知識的掌握,還要關注學生的自主發(fā)展、社會參與。一堂語文課,不應該局限于讀好了、讀懂了。有用的語文教學必須遵循德育為魂、能力為重、基礎為先、創(chuàng)新為上的理念,這樣的教學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1.正向遷移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已經(jīng)掌握的知識進行遷移運用,能夠極大地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比如在教學中,讓學生模仿作者的寫法造句子,對詩歌進行擴寫、續(xù)寫,讓學生排演課本劇等等,都可以讓學生將平時學過的知識運用到新的學習中來,做到舉一反三。學生在遷移運用的過程中,不正是鍛煉他們的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嗎?所以,我們的課堂不能再走滿堂灌的老路了,也不能只滿足于學生讀得有感情了,必須要結合每篇文章的特色,有針對性地進行遷移訓練。能理解,還會用,才叫學習。
教學部朱之文副部長強調(diào),語文教材在注重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等基本語言能力的同時,要將家國情懷、文化素養(yǎng)、環(huán)境保護、關愛生命等融入其中,強化德育功能。教材編纂尚且如此,我們的教學工作更應該以之為導向。不僅讓學生學到知識、夯實基礎,還要正確地引導他們?nèi)ミ\用,提升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良好的價值取向。
2.組織協(xié)作
小組合作學習是教學改革中最熱門的一種課堂形式,其目的是讓每一位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參與到語文學習中來,使學生認識和發(fā)現(xiàn)自我的價值,學會學習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社會參與意識。在小組學習中,學生始終處于一種主動、積極的心態(tài),學生從被動聽講變成了主動學習者、研究者、參與者,從而產(chǎn)生“我要學”的強烈愿望。雖然小組學習有著很大的優(yōu)勢,但是實際運用中,必須要遵循一定的規(guī)則、策略,以免產(chǎn)生負面的影響。
首先,成立四人小組,讓學生自主分工。通過我的實踐研究,我發(fā)現(xiàn)小組合作中成員角色分工是自發(fā)的,完全不依靠教師的任命,一般會有這三種角色:領隊、監(jiān)督、執(zhí)行。領隊,也就是小教師,一般由學習能力比較強的同學自發(fā)擔任,學習探討時,領隊能按照學習的程序指揮大家一步一步地研究探討,是小組合作的中心;監(jiān)督一般是一到兩位合作意識強、責任心強的同學,他們能關注到每一個組員的學習狀況,是小組效率的保障。執(zhí)行,也可以說是記錄,他們不單單會把別人的想法寫下來,還能做到總結與評價。作為教師,我們盡量不要干涉小組的分工,更不能直接任命小組成員的角色,而是要給學生機會自己尋找自己的定位,讓他們在實踐中認識自己。
其次,小組要堅持平等參與,共同進步。無論學生在小組內(nèi)處于什么樣角色地位,他們都應當參與到小組的合作學習中來。只有把每位同學的積極性都調(diào)動起來,小組學習才會高效。比如,六年級上冊要求養(yǎng)成搜集資料的好習慣,我在要求學生搜集勃朗特三姐妹的資料時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各負其責,各盡其能,有的查百科全書,有的上網(wǎng)查閱,有的向教師、父母詢問。在交流中,學生交流的形式豐富多彩,收集的資料也非常豐富,其中甚至有一些出乎我意料的資料,比如夏洛蒂寄給騷塞的信件以及騷塞的回信。這樣一個小小的搜集任務讓我們感受到了小組的能量,也欣喜地看到了學生能力的增強,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
第三,語文教學形式多樣,但是不能背離語文教學的本真,不能為搞合作學習就把教師角色邊緣化,使整個語文課堂簡化為單一的學生合作學習。在課堂上,語文教師實際上就是一個在知識、能力、素養(yǎng)上全面超越學生的角色,是課堂的一分子。教師必須要融入課堂,可以把教師看作一個領隊,整個課堂就是一個小組,師生一起平等地交流,在思維的碰撞共同提高。
通過思考與實踐,我體會到語文課堂的博大與實踐性。我相信,通過不斷地教研與實踐,我們肯定能讓我們的課堂做到真正有效,肯定能讓學生在課堂上既學得喜歡,又學得有用,肯定能夠讓核心素養(yǎng)在語文課堂中落地生根。
參考文獻:
薛農(nóng)基《教育的道與術》,北京教育出版社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