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課程思政教學理念,通過展示和分析《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版)》第四冊第二單元的整體教學設計,以期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如何融入課堂提供借鑒。
關鍵詞:課程思政;大學英語;教學設計
一、背景
新時代軍事教育方針提綱挈領地指明了軍校“課程思政”教育的最高宗旨,深刻回答了軍校教育“教什么、為誰教、如何教”的根本問題。基于軍隊院校性質和高等教育使命,我校外語教學始終堅持將提升學員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與培養(yǎng)學員英語應用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大學英語》課程是生長警官學員本科教育階段必修的公共基礎課程。其學科特點和教學內容決定了它既是一門教授語言知識與技能的基礎課程,又是了解世界歷史文化、品味藝術人文、開拓國際視野的素質教育課程。
《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版)》是軍隊院校廣泛使用的大學英語教材。以《讀寫教程》為例,每冊教材選取的單元均考慮到體裁豐富性,主題多樣性,視角多元化。課文選篇重視思想性和趣味性相結合,同時強調觀點的碰撞與補充,激發(fā)學員的思辨力與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學員以多元化視角看待自身,社會和世界。
二、基于課程思政理念的探索
筆者以《讀寫教程》第四冊第一單元Secrets to Beauty為例,通過展示和分析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探討課程思政理念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實踐應用。
2.1內容概述
本單元共兩篇文章,授課課時為6課時,共三次課。單元選篇以不同角度,展現(xiàn)了大眾對于“美”的解讀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旨在通過探討美的內涵及本質,教育人們要不懈地追求真正的人生之“美”。
2.2教學設計
第一次課:1、單元導入。通過西方畫家關于“完美面容”的假說作為引子,探討美的標準,并從多個角度對學員選擇的最美面孔進行分析與歸納;2、探討單元主題。結合補充閱讀資源,以跨學科視角深刻理解文章的主旨內涵;3、擴展單元主題。引經(jīng)據(jù)典,引導學員認識美的多樣性,并通過費孝通名言和李子柒的故事,鼓勵學員品味中式之美,欣賞中華文化之精髓,突出強調價值引領和跨文化思辨;4、分析Text A文章行文結構。講解議論型演講稿的結構和寫作步驟。
第二次課:1、通過慕課觀看、詩歌欣賞、聽力練習等活動進行語言輸入,幫助學員擴展對美的認識;2、分析Text B課文內容,深入剖析文章主旨:美的內涵并非在于外表,而是貫穿一生的成長過程和精神升華;3、依托課文,講解并練習議論型演講稿的常用修辭手法——climax & anti-climax;第四,主題升華,引入本單元思政育人的核心環(huán)節(jié)——真正的美是人生之美,而追求“志業(yè)”又是人生之美的實現(xiàn)路徑,并細致解讀實現(xiàn)“志業(yè)”的三個步驟。
第三次課:1、講稿綜合性評價。組織引導學員對第三稿進行師生互評;2、演講任務產出。講授演講技巧,并在課上邀請小組代表進行演講,隨后給予點評;3、聯(lián)系實際,升華主題。從課前的“護校學員的心路歷程”問卷調查導入,聯(lián)系軍校學員實際,點明學員正在用行動譜寫自己的人生之美。
三、設計理念與思路
考慮到學員英語水平及對教學內容的認知程度存在層級差異,教師著眼于學員實際語用需求,努力貼近學員校園生活,科學地、個性化地實現(xiàn)教學與教材選取之間、語言講授與育人之間的平衡關系,力求在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中滿足學員的發(fā)展需求與情感期待,實現(xiàn)有“親和力”,“針對性”和“時代感”的課程思政教學。
本單元的主題是“beauty”,在單元設計之初,筆者就如何深挖單元主題反復地思考:如果一味探討“形而上”的美學定義或爭論“內在美”與“外在美”孰高孰低,并把思政落腳點放在追求“內在美”上,這樣的教學設計中規(guī)中矩,缺乏新意;學員對這些德育“套路”早已爛熟于心,“課程思政”教學效果也自然難以達到預期。因此,在重新構想本單元教學設計時,筆者將重點放在通過多元化視角和跨學科思維來探討文章主題,拓展學員對“美”的認知渠道。
在具體教學實施過程中,以外語教學整體實施策略為指導,遵循“整體輸入——整體互動——整體輸出”的原則。在教學過程中十分重視語言輸入量,強調課前大量的語言輸入、素材積累及視角補充,為課上的互動交流、知識應用和能力提升做好充足的語言知識儲備,并為完成后續(xù)子任務和單元總任務掃清語言、技能和思想障礙。
四、結語
課程思政強調的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融鹽于水”地浸潤到學科教育當中。大學英語集工具性、人文性、跨文化性于一體,對于實施課程思政教育理念具有絕佳的學科優(yōu)勢。課程思政教育理念不能只是學術界“刮過的一陣風”,作為新時代軍隊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切實將課程思政教育理念落實在具體的教學工作當中去,從細處著眼,勤思考、善反思,努力探索出一條滿足軍校人才培養(yǎng)需求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實施路徑。
參考文獻:
[1]Sikkink,D.E.,1956,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effects on the listener of anti-climax order and authority in an argumentative speech[J].acta crystallographica,22(2):99-104.
[2]安秀梅,2018,《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功能研究[J].教育文化(11):84-85.
[3]韓寶成,2018,整體外語教學的理念[J].外語教學與研究(4):584-595.
[4]彭曼君,2018,軍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融合[J].公安海警學院學報(4):56-61.
作者簡介:葛曉妍,(1988- ),女,陜西西安人,武警工程大學講師,研究方向:大英教學與社會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