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璇 趙璐 陳佳 劉蘇一 孫博然 嚴慧
摘要:SPOC技術主要用于高等教育,對SPOC技術應用于小學科學教學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為了解決效解決小學科學工程實踐課程中工程探索過長、展示時間不足等教學問題,通過SPOC技術結合混合式教學的特點,提出SPOC混合式教學在工程實踐類課程中的運行機制,并通過“做一個小樂器”課程的實踐研究,為小學科學工程實踐課程中應用SPOC技術進行混合式教學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SPOC;混合式教學;小學科學;工程實踐課程
前言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是現(xiàn)代信息化教學的重要技術手段,主要應用于高等教育階段。在小學教學,尤其是小學科學教學中運用SPOC技術的報到較少,朱敏芳將SPOC混合式教學應用在《蚯蚓的選擇》一節(jié)課中,取得了較好的實踐效果。由于在小學科學工程實踐課程中運用SPOC技術目前鮮有報道,相關領域的研究具有很好的現(xiàn)實意義及創(chuàng)新性。
新版小學科學教材中工程實踐課程在所有課程中的占比明顯增加,但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面臨因教學時長不足,而導致學生無法充分體驗工程實踐流程的問題。針對傳統(tǒng)工程教學的難題,結合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學特點,本研究設計了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學在工程實踐課程的運行機制,并通過《做一個小樂器》的實踐研究,幫助學生充分經歷工程實踐的過程,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1、課程環(huán)節(jié)設計
傳統(tǒng)的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學運行機制分為線上課程和線下課堂,教師一般是在課前布置線上作業(yè),在線下課堂中提供講解和討論。但工程實踐課程一般包含了工程背景介紹、設計圖紙繪制、制作、完善和評價等環(huán)節(jié)。其中,工程背景介紹、評價與討論等環(huán)節(jié)都需要在課堂上開展。因此,本研究結合了工程實踐課程的特點設計了以下三個環(huán)節(jié):
(1)線下工程背景介紹,促發(fā)學生實踐興趣
在工程實踐類課程的引入活動中,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經驗,通過講故事、辦比賽等方式將情景活動引入課堂教學中。接著,通過教師帶領學生一起分析工程知識背景,促進學生調動工程活動過程中所需要的科學知識概念。此外,教師應公布比賽制作流程和評分規(guī)則,幫助學生理解課后的實踐操作要求。
(2)線上資源發(fā)布和指導,幫助學生完成實踐
在充分介紹工程背景后,教師應趁熱打鐵,及時發(fā)布線上的資源。但由于工程實踐類課程往往是單元的最后一課,對于學生來說,工程實踐的難點并不在于知識點的掌握,而更多的是工程實踐的步驟和處理材料的方法。所以,教師應該通過線上交作業(yè)等形式,促進學生完成設計圖。之后,教師再發(fā)布處理典型材料的方法視頻,讓學生了解材料的使用方法。
(3)線下課堂展示作品,擴展學生實踐理解
工程實踐課程的目的并不僅限于科學知識的應用和實踐,還應讓學生經歷工程實踐過程中設計、制作、檢驗、改進、再檢驗的過程。因此,實踐作品的完成并不意味著工程課程的結束,教師應該開展實踐作品的展示和評價。讓學生在對全班小組的作品評價和對比中,深入挖掘作品的優(yōu)缺點,從而持續(xù)改進實踐作品。
2、在“做一個小樂器”課程中的應用實踐
“做一個小樂器”選自教科版四年級上冊《聲音》單元,課程通過做樂器的實踐活動,應用聲音的產生和音高變化的原理,加強學生運用知識改善生活的意識。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充分學習了相關的聲音知識。但學生的實踐能力并不強,小組分工合作能力較弱。因此,教師將本節(jié)課設計為以下三個部分:
(1)創(chuàng)建工程情境,復習知識背景
課程一開始,教師介紹了工程背景為:學校即將舉辦一場班級樂器合奏比賽,但臨時購買樂器需要耗費大量的資金,我們能否通過身邊的材料自制一些小樂器,代表我們班級參加比賽。隨后的課堂中,教師與學生深入討論樂器的基本要求,如樂器應能發(fā)出連續(xù)高低不同的聲音,并且按照高低將發(fā)生的物體進行排序。由此,教師順勢引導學生復習聲音的發(fā)聲原理和聲音的高低與材料的關系。
(2)發(fā)布科學資料,引導制作流程
盡管四年級的學生對于工程實踐的興趣比較濃厚,但是他們的持續(xù)時間并不長。而且科學老師往往教授的班級較多,難以跟蹤每一個學生的動態(tài)。因此制作過程中,由組長帶領每一小組先完成設計圖。當小組長上交作業(yè)后,教師帶領小組長領取科學小組的獎品——小樂器的制作材料。隨后,教師發(fā)布吸管、橡皮筋、紙盒等材料的處理方法和吹奏視頻,讓小組長繼續(xù)帶領組員完成實踐。
(3)展示實踐作品,培養(yǎng)改進意識
在本節(jié)課的展示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采用了樂曲演奏和優(yōu)點介紹兩種形式的展示方式。每一小組在進行2分鐘的展示時,其他小組同學將作為評委對作品進行打分。課堂的最后,學生通過對比優(yōu)秀的作品和小組作品,討論提出了改進意見和方法,從而在作品的改進中,延續(xù)了實踐的內容。
3、效果分析
和傳統(tǒng)教學模式在其他類似工程實踐課程的教學效果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學效果顯著:(1)學生充分體驗工程實踐流程,工程實踐參與度較高:在本次研究實踐的過程中,全年級100%的小組都開展了小組討論,90%的小組按期交納了設計圖,并且能夠在設計圖中標志出材料、大小和形狀等必要因素。(2)學生班級討論激烈,能靈活運用科學知識改進作品:由于課前工程流程的充分體驗,學生在進行班級討論的時候能夠有獨特的見解。當課程提出讓學生改進作品時,學生能夠意識到活動所需要的科學知識,并且能夠根據(jù)實際情況,以及和其他作品的對比中,靈活運用科學知識改進作品。
4、結論
在小學科學工程實踐課程中,應用SPOC技術可以解決課時不足和課堂空間限制等實踐問題。學生可以有更充分的時間參與到工程實踐中,從而對工程實踐有更深刻的理解。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老師的線上指導,學習小組的分工合作也有明確的方向,也可以有效培養(yǎng)課程要求的核心素養(yǎng)。但如何更靈活的運用SPOC技術,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來豐富工程實踐類課程的形式,亟待更多教研人員和一線教師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周赟.SPOC模式在小學英語課堂的實例研究[J].校園英語,2017(11):125.
[2]張霞.基于SPOC的英語專業(yè)課程翻轉課堂教學研究[J].高教學刊,2021,7(19):98-101,105.
[3]趙蓬飛.SPOC混合教學模式在小學中高段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0(14):114.
[4]朱敏芳.SPOC教學模式在小學科學課堂中的應用研究[J].實驗教學與儀器,2018(S1):98-100.
[5]吳敏,高素美,劉旭明,杭阿芳.基于SPOC的線上線下混合式“金課”教學模式研究[J].南方農機,2021,52(13):133-135.
致謝
本研究在深圳市教研課題“SPOC與翻轉課堂集合模式輔助教學研究”(項目編號:ybfz20200)支持下完成.
#共同第一作者
作者簡介:蔡曉璇,女(1996-),廣東汕頭人,華南師范大學物理學(師范)學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小學科學實驗教學,小學科技創(chuàng)新實踐。
*通訊作者:趙璐,女(1981-),黑龍江哈爾濱人,黑龍江大學行政管理專業(yè)學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小學信息化教學,小學英語教學理論與實踐。E-mail:328345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