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亞群
摘要:在不斷被發(fā)展的當下,人們越來越重視立德樹人的教育形式,而不局限于簡單地學習、學會。語文是一門比較基礎的學科,而且學科本身就擁有著非常豐富的德育內容,所以我們應當進行重視語文方面的教學。小學一年級是學生最初接觸校園的年紀,在這個年齡階段,小學生既需要進行知識的積累,又需要對其如何做人有一個基礎的認識與學習,對此,教師應當很好地將教學內容與德育教育結合起來,使學生能夠在語文的學習中同樣進行了德育培養(yǎng)。
關鍵詞:立德樹人;小學語文;一年級;德育探究
語文是一門功能性很強的學科,除了日常生活當中的交流交際,語文也可以人們精神品質、五千年來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文化的象征。我們學習語文,不單單只是為了學習怎樣與人溝通交流,還有對于怎樣立德樹人的學習。對此,教師應當充分利用語文教學內容的多樣性,對小學一年級學生進行教導,那么,怎樣對正處在一個較小的年齡段的學生進行教學呢?本文將從三方面進行展開探討。
一、充分結合語文教材,引導學生進行教學
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對于語文的學習更多還是源于課本,在對學生進行拓展教學之前,我們更應當重視課本內容的學習。同時我們應當思考到,一年級的學生在面對相較數學思維比較發(fā)散的語文,教師應當如何對他們進行教學。小學語文的課本內容比較單調,教師應當用不同的解讀角度對學生進行教導,在面對不同形式和思想的文章中,教師的解讀方式也應當隨之改變,中心思想、解讀角度都需要教師對其進行反復地推敲分析。豐富有趣的課堂內容既能夠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又可以將立德樹人的根本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當中去。
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級語文課本中,有一篇名為“好孩子”的課文,文章闡釋了兩個不同的好孩子,一個好孩子最后沒有淋雨,另一個好孩子卻淋雨了,但是文章卻都說他們是好孩子,這時就需要教師對他們的本質進行分析了:一個孩子是送沒傘的孩子回家了,另一個孩子是將傘借給了路遠沒傘的同學,其實這兩種行為都是借傘,為了讓別的同學能夠不被雨淋濕,兩個孩子雖然采取的是不同的辦法,但是本質都是幫助了別人。教師應當贊頌這兩個好孩子助人為樂的品質,并告訴學生,無論是哪種形式的幫助,兩個好孩子都是用自己的方法去幫助著別人,這是值得提倡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立德樹人。
二、充分利用課外的語文內容,使學生更好地接受德育教育
有人說,小學一年級學生的語文教學是非常普通非常常規(guī)的,所以只需要將課本上的內容講解清楚講解明白就可以了,但是對于這樣的觀點,本文持否定態(tài)度。首先必須承認的是,小學一年級語文的確講解的是非?;A的知識,但是不能忽視的是我們所講的語文,并不是學會了漢語拼音就大功告成了,而是我們應該對學生本身在不斷成長過程中做出正確的引導,包括人際關系的處理、思想道德的規(guī)范一系列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引申課文內容或者小規(guī)模地脫離課本去為學生進行解讀,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教育。
例如,學生在一年級開學后的一個月之后,就會有一個十月十一長假,學生們好玩的天性使他們對這個節(jié)日的興奮程度不亞于大人,但是與之不同的是,學生們可能不知道這個節(jié)日的意義所在,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減少語文作業(yè)的量,讓學生去了解國慶。學生通過觀看十一大典了解祖國的繁榮昌盛,同時教師可以布置少量的較為有趣的課后內容,了解我國的歷史,讓學生也對我們祖國的歷史有更好地了解,在面對外敵入侵的過程中,祖國是怎樣不斷反抗直至勝利的。學生可以通過手抄報或者課外資料的形式更好地了解祖國的歷史,當學生再過十一國慶時,愛國情懷就會油然而生,這是一種民族自豪感,也是我們需要進行的德育教育的一種。
在上述行文分析的過程中我們了解到學生立德樹人的德育教育除了要在課文中進行學習之外,還可以從課外的很多地方獲取,像是傳統(tǒng)節(jié)日或者家國情懷,為使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我們要做的不只是將課文內容充分詮釋,還需要使學生了解到更多的課外內容,課內外簡單而富有不同含義的知識融合到一起,才能夠更好地將立德樹人的觀念落實在學生的德育教育當中去。教師需要做的不只是簡單的教會,而是引導,引導類的教學才能夠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將自身的道德觀建立起來,在面對不同問題時學生才會擁有屬于自己的、正確的道德模式。綜上,本文的第二個觀點是,教師重視課外內容對學生的影響,使德育教育更加契合一年級學生的思想。
三、引申課文內容,引導學生自發(fā)地思考自身道德觀
本文的上述兩個觀點都提到,教師在進行講解的過程中一步步地去引導學生,讓學生自身也能夠認識到立德樹人的重要性并學自主思考。那么,這樣的自主思考應該怎樣培養(yǎng)呢,教師又是如何使學生樂于去思考這樣的問題呢?實際上,小學一年級的學生無法思考那么高深的問題,教師所教導的,對于他們來說,就是讓他們明白怎樣做是正確的,所以我們在進行討論這樣的問題時,可以將其簡化為怎樣讓一年級的學生辨別對錯,在面臨選擇的過程中有一個基本的判斷。
例如,在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有一篇名為“小猴子下山”的課文,教師可以就這篇課文對學生進行引導與思想的灌輸。在這篇課文中,描述了小猴子不斷受各種誘惑最后一無所獲,這樣以故事的形式展現(xiàn)的內容能夠使學生帶入感更強也更加有興趣,教師可以讓學生與小猴子共同進行選擇,這是一種比較活躍的課堂形式,同時這種有走向的內容更吸引學生,在進行選擇的同時,學生也會跟著課文內容進行思考,這樣既保證了高質量教學也可以引導學生對于問題進行自發(fā)地思考,做到一舉兩得。
可能對于一年級的學生而言,只是一篇課文,一個簡單有趣的內容,但是在教師進行過引導之后,聰明的學生也會自己開始思考,并且學會舉一反三。教師在進行了對此反復地不同的德育引導之后,學生也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學會思考問題,在面臨很多問題的過程中也會有自己的思考,多次的思考慢慢就會形成學生自身的道德觀,雖然一年級在未來很漫長的學習生涯中只是一個開始,但是德育教育也是不可忽視的,所以本文認為需要從小抓起,對學生自身思考進行引導。
四、結語
文章提出了三點對于一年級學生立德樹人的德育教育方面:教師的教學分為兩點,課內教學與課外知識的引導,教師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視;同時對于學生本身,教師需要對其進行引導,使學生自身也開始學著進行道德觀的形成與思考。綜上,本文對于一年級學生立德樹人的德育探究提議如下:語文學科教師充分利用課文內容,與課外知識相結合,引導學生;學生配合教師,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并學著走出課本。二者共同配合,完成立德樹人的德育教育。
參考文獻:
[1]陳昭桃.基于立德樹人的小學語文德育教學探究[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20,000(007):47.
[2]車越海.基于立德樹人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滲透德育的思考[J].科學咨詢,2020,000(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