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莉昕
【摘 要】戲曲是中國獨特的戲劇形式,是民族音樂的一朵奇葩,光彩照人。北戲的粗獷,南戲的柔蔓,都顯示了民族音樂的多姿多彩,因此研究傳統(tǒng)戲曲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實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與應用價值。
【關鍵詞】小學音樂;傳統(tǒng)戲曲;課堂教學;實踐探究
《小學音樂課程標準(2019)》中明確提出了要重視民族音樂文化傳承,鼓勵地方和學校開發(fā)具有民族和學校特色的音樂課程,要善于將民族民間音樂運用到音樂課程當中,使學生接受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熏陶,樹立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意識。因此,傳統(tǒng)戲曲進課堂是當前教育發(fā)展的重點內容,傳統(tǒng)戲曲融合了文學、音樂、美術與表演,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在課堂中融入音樂是戲曲文化發(fā)展的必然,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合理的滲透。
1.傳統(tǒng)戲曲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實踐價值
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融入傳統(tǒng)戲曲課堂對學生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從頂層設計來看,中宣部、教育部、財政部、文化部2018年聯合出臺《關于戲曲進校園的實施意見》指出, 傳統(tǒng)戲曲保留著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基因,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培養(yǎng)民族自豪感,必須加強戲曲普及教育。這項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校園文化工程”,3年內將要形成常態(tài)化、機制化和普及化;從學生群體來看,傳統(tǒng)戲曲融入音樂課堂對學生音樂審美、傳統(tǒng)文化認知等方面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傳統(tǒng)戲曲是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曲目中蘊含了家國情懷等多種情感,這些情感是文化的集中體現,也是學生認識世界的重要情感依據和文化的屬性,因此通過傳統(tǒng)文化進課堂可以讓學生感知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提升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最后對學校而言,傳統(tǒng)戲曲進小學音樂課堂進一步拓展了學校的音樂資源,豐富了學校的校本資源,有效提升了學校的音樂教學能力。
2.傳統(tǒng)戲曲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實踐策略
2.1立足學生實際,精選戲曲內容
傳統(tǒng)戲曲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應用要立足于學生的成長實際,積極精選戲曲內容,通過精選戲曲的方式提升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完成戲曲學習。新時代的小學生受眾多綜藝節(jié)目及流行文化的影響,普遍對流行音樂有濃厚的興趣,在接受戲曲、學習戲曲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教材中直接將戲曲以正宗的京劇、昆曲等形式融入課堂,學生學習興趣并不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以學生耳熟能詳且簡單的戲曲為主進行融入。
結合花城版音樂教材實際和學生對音樂學習的需求,傳統(tǒng)戲曲在小學音樂教學融合過程中要選擇適合小學生的戲曲選段為主,堅持通俗易懂的原則。具體的戲曲曲目可以從粵曲小調、粵劇折子戲、黃梅戲等為主,同時要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點進行指導,目前多數學生課下熱愛觀看短視頻App,經常能刷到一些熱門視頻,如“新婚現場新娘和姐妹同唱黃梅戲”的視頻,其中“為救李郎離家園,誰料皇榜中狀元”的旋律在班級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基于學生的需求教師就可以單純設置《黃梅戲》的音樂課,在音樂課前為學生提供《女駙馬》的音樂視頻資料,包括音頻和視頻進行提前學習,幫助學生快速掌握戲曲詞和旋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講解《女駙馬》的故事梗概,讓學生了解女駙馬的具體故事,通過故事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然后開展戲曲指導,從戲曲的唱念做打等多個內容中進行指導,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建立起對《女駙馬》為代表的黃梅戲學習的興趣,從而幫助學生提升對傳統(tǒng)戲曲的學習興趣,體現傳統(tǒng)戲曲的價值,幫助學生認識到傳統(tǒng)戲曲的價值與魅力。
2.2做好教學設計,做好戲曲指導
教學設計是傳統(tǒng)戲曲在小學音樂教學開展的重要憑據。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具體的教學安排,幫助學生了解戲曲,通過教學設計的方式讓學生學會欣賞戲曲,感受戲曲的魅力同時幫助學生掌握不同的戲曲內容,提升學生的戲曲能力。
結合花城版教材內容,戲曲的設計主要為:三年級學習念白《報燈名》、四年級學習唱段《大吊真厲害》、五年級《畫臉譜》。六年級經典曲目《小放?!?。從教學內容設計來看可以看出教材對于傳統(tǒng)曲目的滲透采用的是先念白后唱段再京歌最后曲目的方式,這也符合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因此在具體的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教學以簡單的內容為主,初期設計主要是以學生已經接受或正在接受的內容為主,如因為某社的影響一些學生可以唱《探清水河》《乾坤帶》《鎖麟囊》等片段,這些都帶有一定的潮流性,因此在課堂教學指導時,教師可以以難度為主進行逐一的滲透,如《探清水河》的難度比較小甚至有吉他版,因此可以在中年級學生群體中進行指導,而《乾坤帶》《鎖麟囊》等帶有西皮流水等特殊表演的可以在高年級學生群體中開展戲曲指導,幫助學生完成戲曲的學習任務,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戲曲的魅力與價值。此外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注重念白、唱段等基礎內容進行指導,幫助學生逐漸掌握音樂的節(jié)奏和旋律,掌握戲曲的基礎內容,同時做好一些具體的指導,如傳統(tǒng)戲曲的板眼與音樂節(jié)奏內容的區(qū)別與聯系,幫助學生在學習傳統(tǒng)戲曲文化時也學會與音樂內容的區(qū)別與聯系,鞏固學生的音樂基礎知識。
2.3組織戲曲排練,完成戲曲表演
表演是促進教學的良好方式,特別是小學階段的學生都十分熱愛表現,輕松、開放的表演平臺能讓學生得到更好的發(fā)揮,通過對傳統(tǒng)戲曲學習成果進行表演來展示教學成果,能真正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直觀的表現展示出來,從而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得到對戲曲與傳統(tǒng)文化的更深認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好戲曲排練和指導工作,幫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強化戲曲能力,為戲曲表演打下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對花歌》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進行戲曲指導,讓學生觀看《對花》的黃梅戲視頻表演,特別是一些小朋友演唱的《對花》,通過視頻播放的方式幫助學生了解《對花》的內容,提升學生對《對花》的了解和學習的興趣。完成視頻學習以后,教師可以繼續(xù)進行指導,組織學生開展《對花》的戲曲排練,鼓勵學生以兩人一組的方式進行排練,包括舞蹈動作、歌詞長短等。排練以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主動上臺表演,將自己對練的內容表現出來,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通常會加入自己的理解,除了傳統(tǒng)男女對唱以外,學生還會嘗試男唱女聲,女唱男生等,通過角色轉變的方式進行學習,在表演的過程中豐富了學生的體驗。學生在表演過程中可以自主設計一些動作、設計一些律動進行豐富自己的情感,其他學生可以根據上臺表演學生情況豐富自己的表演內容,從而促進戲曲在學生群體中的推廣,提升學生學習傳統(tǒng)戲曲的興趣??傊?,組織戲曲排練是提升學生戲曲表現能力的有效方式,在排練的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具體的指導,通過指導的方式讓學生掌握戲曲的技巧,完成戲曲學習任務,同時通過表演的方式進行戲曲表現,提升學生的戲曲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