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紅梅 許文艷
摘要:愛國主義是我們每一個人在社會和生活中最深厚、最堅固的情感,它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立德之源和立功之本。是我們與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根植在自己內心的中華民族精神的基礎和核心,也是我們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和根本推動。青年大學生是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未來、民族文化、價值觀的繼承者和弘揚者,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立100周年,一場場謳歌時代、獻禮國家的活動,既展現(xiàn)出當代中國青年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真摯的愛國情感,也在全社會匯聚起一股強大的愛國主義力量。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之際,我們從自身的國情、區(qū)情出發(fā),針對我們黨和高職院校大學生實際,堅持和弘揚以社會主義為核心的價值觀,進一步促使愛國主義的精神在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目中的滋育和發(fā)芽,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健康發(fā)展的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與接班人。
關鍵詞:新時代;高職院校;愛國主義
愛國情感是指一個人在其成長和發(fā)展的過程中逐步認識并理解到自己和祖國之間的生死與共、血脈緊密相連的一種依存性關系,是對于祖國特殊的情感,包括歸屬感、安全感、認同感,以及作為國家成員的尊嚴感和榮譽感。高職院校的大學生是屬于中華民族愛國主義思想素質教育重點對象,培養(yǎng)出一批富有愛國意識和情懷的優(yōu)秀青年大學生,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后繼有人,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xiàn)才有永不停滯的動力。當代青年處于成長“拔節(jié)孕穗期”的關鍵時期,需要全力精心地引導。因此,高職院校必須在廣大學生中進行深入持久、活潑生動、富有成效的社會主義的思想政治教育,讓這種愛國主義的精神能夠牢牢地扎根于青年學生的心中,成為他們今后在工作崗位中奮斗的不竭動力。
一、新時代高職院校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存在的問題
高職院校在廣大師生中開展了長期的可持續(xù)、嚴謹、內容豐富、形式豐富多樣化的“四史教育”,主要包括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等,這進一步加強了高職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筆者針對愛國主義教育成效進行了調研,反映出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新時代高職學生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體現(xiàn)認識不夠清晰
在對開展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的大學生都表現(xiàn)出較強烈的民族愛國情懷,為自己身處的國家、社會而感到自豪,對自己的人民和生活而感到幸福,對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和領導也給予高度的支持和擁護。但對于學生個人的愛國主義情懷具體如何在自己的現(xiàn)實生活中去表達,就出現(xiàn)想法不明確或者沒有具體想法的結果。有些大學生認為愛國主義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一次拋頭顱、灑熱血的偉大壯舉,現(xiàn)在國富民安,沒有需要自己表達的機會;有些學生認為愛國主義屬于情感上的內容,沒辦法考量,更多的是情感。在情感上高度愛國但由于思想政治認識偏差,這就導致不少中國大學生在思想政治行為上并沒有相應的愛國主義表現(xiàn),呈現(xiàn)出一個人在情感上的愛國與實際行動上的愛國之間存在著很大差距的問題。對于新時代大學生自身肩負的歷史使命與運用所學專業(yè)技能踐行報國行動沒有很好地統(tǒng)一起來。
(二)愛國主義教育過程中的教育方式方法陳舊
在調查過程中,相當多的學生反饋高職學校愛國主義教育的方式方法比較陳舊,以老師講述為主,學生積極參與的實踐活動不夠多。導致許多愛國主義教育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能很好引導學生理性科學愛國。
二、新時代高職院校大學生進一步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路徑
當前高職院校的學生主體屬于“00后”,在高職學習階段,對“00后”的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既要持之以恒,使愛國主義教育納入大中小思政一體化建設體系中,使高職學生在接受教育時有“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理性分析,高職院校要在“傳承好方法、改變老方法、找尋新方法”上下功夫,引導高職學生把愛國主義情懷自覺融入到個人學習中,融入到個人報國之志中,融入到國家的發(fā)展和民族的復興中。
第一,堅守課堂主陣地,持續(xù)深入推進愛國主義教育。
課堂始終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陣地,我們必須始終堅持黨的思想政治教育路線方針,堅持以中國共產黨管理意識形態(tài)工作為根本原則,必須把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yǎng)貫穿到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學習和工作生活的全過程,堅持推進愛國主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課堂、走教材、走頭腦。充分發(fā)揮課程思政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還可以利用每周固定的“團課”、德育活動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第二,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通過活動使愛國主義精神根植于學生心中。
實踐活動是根植觀念的平臺之一,高職學生在開展專業(yè)學習,在組織開展校園文化活動時,可將專業(yè)課程的學習過程與愛國主義情懷緊密結合在一起,充分發(fā)揮課程思政的育人作用。例如數(shù)字媒體專業(yè)在進行攝影課程、圖形圖形處理課程學習過程中,就可以開展舉辦愛國主義攝影展、愛國主義平面作品設計展等;對計算機網(wǎng)絡專業(yè)學生就可以開設紅色網(wǎng)頁設計比賽活動;對全體學生可以開展紅色詩歌朗誦、演講比賽等活動,促進學生在完成個人作品時,梳理個人情感,找尋愛國主義情感的輸出方式,用有個性、有特點的方式來體現(xiàn)學生的愛國主義。例如在黨史學習教育過程中,使學生關注基本學習內容,自覺、主動地將建國建黨、國家發(fā)展的大事件、歷史進程牢記心中。
第三,通過重大紀念活動來凸顯愛國主義。
對于中國大學生來講,重大的歷史紀念性思想教育宣傳活動一直以來是其不斷凸顯自身愛國主義的一個重要途徑,例如中國共產黨建立百年華誕、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70周年紀念日慶典、抗日戰(zhàn)爭勝利周年紀念日、南京大屠殺周年紀念日、一二九紀念等活動的開展,都是強化學生家國情懷、擔當民族責任、激發(fā)為國奉獻的時機。同時還要充分與學生以往各個學段的愛國主義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相關聯(lián),例如每周固定的時間舉辦升國旗的儀式、集體齊唱國歌、在國旗下講話、入黨入團的專項活動儀式上都可以充分發(fā)揮教育的時機,用儀式感、教育過程引導學生領悟愛國情懷,激發(fā)學生的愛國報效之志。需要注意的是,在組織學生開展此類活動時,班主任、輔導員及任課老師盡量與學生同時參加,在活動中無論是時間的遵守、行為的規(guī)范等方面都要起模范帶頭作用,用師德師風來潛移默化地教育學生,用活動的主題內容來教育學生,使學生接受教育時的愛國主義情感與知識獲得雙收。
第四,多角度來解讀愛國主義。
愛國主義是一個博大、豐富的內涵,所以在教育學生過程中,可以多角度、多方位解讀愛國情懷,從紅色詩歌、歷史人物、信仰信念、精神角度、偉人語錄的溫讀、畫作的解讀、重大事件、文獻角度等多方面來引導學生認識愛國主義的內涵,從而引導學生可以立足個人實際來展現(xiàn)愛國之心。例如在學生社團活動組織開展中,就可以推薦紅色歌曲練唱,在練唱過程中講解曲目包含的愛國情懷,詞曲作者個人經歷中體現(xiàn)的愛國主義,在這個基礎之上,每一個曲目練唱者都會對歌曲的內容產生同理心,同時產生歌曲所賦予的愛國情懷。
第五,充分利用“網(wǎng)絡+”方式來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從學生的教育學習時段考慮,每年都有三個月左右的寒暑假休息時間,在這些時段里對學生的教育管理是相對松散的,這也是其他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乘虛而入的重要時段。因而,學校及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學生教育發(fā)展過程中的這些時段,要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多媒體等技術與學生保持愛國主義教育同步,接續(xù)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不給其他錯誤思潮以可趁之機。例如開展青大團課、假期實踐活動網(wǎng)絡秀一秀、社會實踐等活動,用豐富多彩的活動來弘揚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第六,挖掘學生及其家庭所蘊含承載的愛國主義精神元素。
在對學生的思想教育過程中,想要起到最好的效果,必然要發(fā)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可以開展專題活動,讓每個學生挖掘自己家庭的愛國主義故事及社會貢獻成就,開展分享、講述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激發(fā)學生個人對家庭愛國主義事跡的自豪感和珍惜感,當這些感受被學生認可并升華,就會使愛國主義變成學生個人的珍貴精神財產并終生堅守。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梳理家長的貢獻與付出,分析付出背后的信念及成就,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到我黨對中國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視、家長對社會的貢獻、家長對個人成長的榜樣作用。在學生認識到家庭成員看似平常但卻蘊含著豐富的愛國主義的基礎上,會自覺自愿用行動來體現(xiàn)個人的愛國主義。
新時代高職學生繼承和發(fā)揚好新時代的愛國主義精神,具有重大現(xiàn)實意義。讓愛國主義的精神深深扎根于青年同學心中,已經成為各高職院校的思想行動自覺,是維護社會穩(wěn)定、長治久安的一個必然要求,是把培育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有機融入到社會主義復興大業(yè)中去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王勝男,淺談提升高職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的方法路徑[J].科技風,2020 (3):254.
[2]漆昌彬,劉志清.新時代高校青年的愛國主義精神研究[J].現(xiàn)代交際,2019(13).
本文為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8年度單位資助教育部規(guī)劃課題“新疆高職院校輔導員隊伍專業(yè)化建設研究”(項目編號:FIB180526)階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