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芳
摘要:在德育教學中,教師注重讓中學生處理三對關系,個人與自我的關系、個人與他人的關系以及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在三對關系中,個人與自我的關系是基礎,個人與他人的關系是外延,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是目的。在此,筆者以三對關系為“借力點”開展德育教學,讓中學生正確認識、處理這三對關系,促進他們正確價值觀的形成,為德育教學賦能。
關鍵詞:中學班級;德育教學;有效策略
“紙上得來終覺淺,得知此事要躬行?!鄙綎|省濟南市歷下實驗學校提出“行動德育模式塑造時代新人”的號召,提出“行動德育的概念”,讓中學生在真實的場景中實踐,感受德育內涵,促進他們思想道德素質的綜合提升,構建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筆者在理解上述內容的基礎上,開展如下德育教學實踐。
一、引入生生互助案例,讓中學生懂得友誼的真諦
“友誼的真諦在于分享,朋友在分享快樂時獲得雙倍的快樂,在分享憂慮時讓憂慮減半?!痹诰唧w的中學生生活中,教師發(fā)現由于大部分中學生存在嚴重的自我為中心思維,只是照顧個人的感受,并不注重從他人的角度思考,導致部分中學生在認知方面存在嚴重的兩極化觀念——他們要么過于自負,要么過于自卑,并未懂得朋友的含義,即存在認知的局限性。對此,教師開展生生互助實踐活動,讓中學生在解決實踐問題的過程中真正懂得友誼的真諦。
在實際的實踐中,教師定制幾組1.5米長的筷子,讓中學生思考如何用筷子吃到盤子中的蘋果。在這項活動開始前,教師介紹了兩幅畫。一幅畫是在天堂,人們用長長的勺子相互喂飯,他們身體精神健康;一幅畫在地獄,人們拿著長長的勺子,只顧自己吃,并未將食物吃到自己嘴里,他們面黃肌瘦。在此之后,教師讓中學生從這些圖中找出快速吃到蘋果的方法,并交流個人的感受。中學生很快自由組合,兩兩組成一個小組,相互“喂”蘋果。在看到這種情境后,教師讓他們表達感受。一位中學生說:“這就是友誼的真諦——分享。人們將自己的喜愛之物分享他人時,也得到了他人的心愛之物。這讓我認知個人思維的局限,真正通過交朋友感受人性的美好,正確認識自己!”教師引入生生互助案例,讓中學生懂得了朋友的真諦,讓他們在獲得正確相處觀的同時,為中學生更好地進行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提供認知性前置條件。
二、開展社會化的實踐,讓中學生認識奉獻的意義
“社會的本質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本質是彼此之間相互奉獻及索取?!痹跇嫿ǖ掠n堂時,教師需讓中學生在社會實踐中認識個人與集體之間的依存關系,并在相互幫助中懂得犧牲的意義,使他們認識到奉獻的內涵。
為了讓中學生了解社會的本質,教師開展敬老院活動,讓中學生從為老人的服務中感受到人與人關系的密切性,真正懂得奉獻的意義。為此,教師開展如下的實施方案。第一,設置實踐活動類型。根據中學生的所長,教師設置如下活動類型:暢聊活動、表演活動、衛(wèi)生活動、棋藝比拼。第二,提醒活動注意事項。事項:中學生在表演中不得接受爺爺奶奶的禮品,不得向爺爺奶奶提起子女的事情。第三,開展針對性的交流。在德育課堂上,教師讓中學生圍繞個人與社會的關系進行探討。一位中學生說:“人與社會的關系像是水滴與大海一樣。人向社會貢獻的同時,也在向社會索取。在這次實踐活動中,我認識到,從現階段而言,我們是在幫助老人,從未來而言,我們又何嘗不在幫助自己呢?只有敬老愛老風氣盛行,我們這些‘未來的老人’才能受益!”教師在開展社會實踐的同時讓中學生從中感悟到人與社會的關系,加深對奉獻意義的認識。
三、開展自我化的評價,讓中學生與自我達成和解
“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是中國的古訓。在德育的教學中,教師需以現實為依據靈活運用這句古訓,讓中學生真正感受古訓的智慧,與自我達成和解。在現實中,教師發(fā)現有些中學生存在過于強大的執(zhí)念,即在未了解個人優(yōu)勢與劣勢的前提下盲目追尋一個無法企及的目標,導致中學生受挫,進而產生嚴重的自我質疑意識,甚至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畸形。對此,教師需要發(fā)揮指導性作用,在中學生的自我認知中發(fā)揮“開門人”的作用,讓中學生在實踐中找到個人的優(yōu)勢,并將其發(fā)揮到極致,獲得自信,也要使他們認識個人的不足,從而在實踐中更好地調整個人的期待值,讓他們在認知個人缺陷的前提下自我達成和解,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
為了增強中學生的集體意識,教師安排中學生大合唱,并發(fā)現小陳并不具備較強的演唱天賦。對此,教師對他說:“你并不具備歌唱的天賦,但是具備較強的思維創(chuàng)造性,你可以發(fā)揮個人的想象力,思考本班該如何編排隊形。”在此次合唱中,教師合理調整中學生的期望值,讓他們與個人達成和解,并發(fā)現中學生的優(yōu)勢,使他們在發(fā)揮優(yōu)勢的過程中獲得自信心。
總而言之,德育具有較強的寬泛性。針對不同的德育內容,教師的教學方法各有千秋。在實際的德育課堂構建中,教師一方面需深知德育教學的本質,另一方面要了解中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并據此開展精準化的德育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德育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民.談初中德育教育的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J].華夏教師,2020(20).
[2]張麗萱.淺析初中德育教育的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J].才智,20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