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書英
摘要: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進行了疏理,發(fā)現學界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觀點不一。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提出三個方面對策,以加強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增強留守兒童的積極情感體驗:一是增強留守兒童的幸福感體驗,二是加強留守兒童的樂觀體驗,三是提高留守兒童的希望體驗。其次,培養(yǎng)留守兒童的積極人格:一是培養(yǎng)留守兒童加強自尊,二是引導留守兒童學會勇敢,三是教育留守兒童學會自律。最后,完善積極的社會制度系統:一要完善積極的國家制度系統,二要實現積極的社會支持系統,三要構建積極的家庭系統。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個人、家庭、政府和社會的合力下一定能得以完善。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學
留守兒童問題非常復雜,有家長缺席的問題,更有來自學校疏于監(jiān)管、社會風氣日漸敗壞及不良少年的引誘等因素。因此,應用積極心理學理論,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必須從梳理影響其心理健康成長的各種因素著手,讓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接受積極的心理暗示,進行積極的心理體驗,培養(yǎng)留守兒童積極的心理品質,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積極的社會環(huán)境,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克服留守兒童成長的障礙。
一、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
(一)不良心理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缺乏父母的長期的教養(yǎng)、家庭資源不足等原因,容易產生嚴重自卑感、抑郁寡言和強烈的不安全感等問題。此外,由于大多數留守兒童由隔代親人進行教養(yǎng),而這些代養(yǎng)者往往因為教育精力缺乏或教養(yǎng)方式不當,對孩子過于溺愛或過于嚴苛,容易使其出現情緒問題,如煩暴躁、抑郁或過分壓抑形成極端的心理。如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容易與人產生沖突,導致其不良行為的產生。再加之父母與代養(yǎng)者往往在學生的學業(yè)上難以產生支持和理解作用,甚至產生過高期望,給孩子更大的壓力,使留守兒童容易產生厭學心理,出現上課注意力不集中、逃課等行為。
(二)人際交往問題
由于農村留守兒童與父母處于分離的狀態(tài),缺乏親子互動,與父母難以形成安全的依戀,而良好的親子關系對其之后的同伴交往有著重大影響,孩子通過與父母交往中建立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可以確保其與他人交往的順利。而不安全的親子依戀會影響兒童與他人良好關系的形成,逐漸產生孤獨、無助的性格,容易造成心理問題。留守兒童在人際交往中難與他人形成親密的安全的情感聯結,也缺乏技巧與老師、同學進行交流互動,與同學、同齡人的交往過程中出現矛盾時,由于缺乏父母的必要指導與支持,對矛盾難以應對和妥善處理。此外,農村留守兒童的強烈自卑感和敏感孤僻的心理阻礙他們的人際交往,他們缺乏交友的自信和主動,以及與人交往的勇氣,產生人際交往不良問題,對其心理健康有著消極影響。
二、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現狀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是留守兒童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學者都在關注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學者們所持的觀點不同,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更多的是關注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他們認為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存在很大的問題,如焦慮、抑郁、樂群性低、自制力差等,要加強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還有不少發(fā)表在醫(yī)學雜志上的文章更是從心理問題矯正的角度進行研究,似乎留守兒童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問題”兒童,如胡昆等認為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不容樂觀,必須加強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趙峰認為,農村留守兒童有心理問題的比例明顯高于非留守兒童,在人際關系、適應性、情緒失調、焦慮等方面與非留守兒童相比,均存在顯著性差異。林細華等認為,農村留守兒童存在較多的心理問題,在恐怖、自責、孤獨等方面表現尤為突出,心理健康狀況較非留守兒童差。邵國祖更是認為留守兒童已成為我國很多家長的心頭之痛,成為當前的社會之痛、民族之痛,成為學校教育的一大頑疾。不可否認,因為隔代教養(yǎng)、父母的補償心理等各方面因素,留守兒童們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足,如有的孩子沉迷網絡,有的有很強的孤獨感、自卑感等,但筆者認為這些問題不是留守兒童的代名詞,非留守兒童也存在這些問題。第二種觀點認為,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沒有本質上的區(qū)別,留守現象給留守兒童帶來的影響也有積極的一面,如周宗奎等認為,留守兒童在孤獨感、社交焦慮和學習適應方面與其他兒童沒有顯著的差異。高慧斌認為,2007年后學者們在注重留守兒童內部差別的同時,也注意到有很多留守兒童并沒有因為親子分離而導致行為不端、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反而更能適應不利環(huán)境,養(yǎng)成了勤勞、節(jié)儉、自力更生等良好品格。張佩云認為,留守兒童父母外出導致家庭生活環(huán)境變化是一種逆境,但處理得好可以對留守兒童起促進作用,能適應逆境的留守兒童往往表現出更大的心理彈性,抗壓性也更強。盡管學者們的觀點不同,但都認為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留守兒童發(fā)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之一,因此,要引起重視,要不斷加強和完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任其自由發(fā)展。
三、結語:
綜上,筆者用積極心理學的視角,提出了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看法。如何讓留守兒童生活得更加美好,不是一個短期可以解決的事,但只要全社會懷著積極的心態(tài),采取積極的舉措,聯系實際,各地政府、社會、家庭和個人聯合起來,共同關注,留守兒童的明天會更美好。
參考文獻:
[1]胡昆,丁海燕,孟紅.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8):994-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