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莎
◆摘? 要: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國木質文化融合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深厚的底蘊與內涵,這之中包含了我國的歷史變遷、生活習俗、古人智慧等等。幼師想借助與木文化相關的游戲加深幼兒的探究、學習興趣,就要有機地融合我國的傳統(tǒng)木質文化結構,為幼兒帶來有趣的游戲、學習課堂。對此同時,只有讓幼兒親身接觸到與木質文化相關的游戲,才能有效地激發(fā)幼兒的探索欲望,使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被木質文化悠久的歷史氣息與魅力所吸引。
◆關鍵詞:木質文化;幼兒探索;幼兒探究;學前教育
只有讓幼兒接觸到實物,幼兒的好奇心才能得到有效地激發(fā)。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當為幼兒提供有趣的探索工具,有意識地引導幼兒,讓幼兒發(fā)現自然界、社會、生活中有趣的現象、事物等。我國的木文化經過歷史的洗滌,留下了古人的智慧與思想,是非常好的輔助幼兒進行探索與學習的工具,幼師應當設立符合幼兒身心發(fā)育特點的木質文化實踐課程,讓幼兒領略古人的創(chuàng)作思維,在探索中尋得傳統(tǒng)木質文化的智慧結晶。
一、借助木質文化輔助幼兒探究學習的意義
在幼兒成長的過程中,教育階段中所具備的生活化、游戲化、社會化,能夠讓幼兒在實踐中進行探索和學習,我國的木質文化擁有悠久的歷史,這其中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榫卯結構、我國文明發(fā)展的里程碑木活字印刷術等等。為幼兒提供認識、接觸世界的機會,能夠讓幼兒直觀地感受到生活的神奇之處,幼師應當合理地將我國的木質文化融入到幼兒的學習中,讓幼兒在探索的過程中,了解我國的木質文化,領略古人的奇思妙想與思想意識,進行多角度、多方位的學習與探索。
二、以木質文化實現幼兒探究的有效策略
(一)帶領幼兒走進大自然,激發(fā)幼兒主動探索的欲望
幼師想要借助木質文化幫助幼兒更好地進行探究與學習,就要先帶領幼兒走進大自然,讓幼兒了解“木”的起源、習性等,在了解大自然的過程中,幼兒將會主動進行事物的探索與研究[1]。幼師可以帶領幼兒在校園中進行樹葉、樹枝的拾取,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例如有的幼兒會提出問題“為什么梧桐樹的樹干光潔、挺直、分支較高,且有灰綠色的樹皮”等等。還有的幼兒會發(fā)現冬青樹葉油亮且濃綠,即便是冬天冬青樹的樹葉也是綠色。幼師可以讓幼兒自主選擇自己喜愛的樹木的樹葉、樹枝的拾取,在這個過程中,幼師要告訴幼兒不能掰斷樹枝、扯下樹葉,只能從掉落的枝葉中進行拾取。完成拾取后幼兒可以利用樹葉與樹枝進行手工、繪畫的創(chuàng)作,讓幼兒借助樹木的特性進行創(chuàng)作,幼師還可以為幼兒進行樹木知識的簡易科普,例如冬青一年四季都是綠色的,是由于冬青樹沒有明顯的落葉季節(jié)。如若沒有足量的樹枝與落葉,幼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利用紙張進行樹葉、樹枝的制作。通過讓幼兒接觸大自然,近距離的觀察樹木,培養(yǎng)幼兒的探索意識。
(二)借助木質文化,為幼兒搭建探索平臺
榫卯結構是我國古建筑中以木、磚、瓦為主的建筑形式,各構件之間的結合點以榫卯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堅實框架,榫卯結構的建筑能夠承受較大的重量荷載[2]。幼師可以借助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為幼兒播放中國榫卯建筑動畫片類型的教學視頻,動畫片能吸引幼兒的課堂注意力,這種教學形式更貼合幼兒的學習需求。由于榫卯結構的建筑較為復雜,幼師可以為幼兒播放榫卯結構的簡易部件的組合視頻,通過為幼兒提供相應的教具,讓幼兒在觀看的過程中了解榫卯結構的原理,通過讓幼兒動手去做,加深幼兒對榫卯結構的了解與學習。觀看完視頻之后,幼師可以提出問題:“誰來說一說兩塊木頭和三塊木頭是怎么成為一塊木頭的呢?把兩、三塊木頭變成一塊木頭的意義是什么呀?”幼師要鼓勵幼兒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幼兒擁有許多天馬行空的想法,或許與知識點并不相關,但是幼師要表揚幼兒大膽的發(fā)言,再以有效地引導讓幼兒自己領略榫卯結構的知識點。因此,當幼師提出“兩、三塊木頭如何成為一塊”時,幼兒會說木頭被組合起來了,當幼師提出“將他們組合起來的意義是什么”時,幼兒或許說不出所以然,幼師可以給予幼兒有效的提示:“寶貝們都知道地震是很可怕的自然災害是不是呀,當地震來臨時大地會產生不同等級的震動,如果是一般的震動,玻璃硬糖的房子會伴隨著大地的震動而破碎,但是榫卯結構的建筑就像有彈性的軟糖房屋,是不會破裂的哦!所以,我們的古人是不是很聰明呀?”幼兒回答:“是。”幼師通過讓幼兒了解榫卯結構的建筑文化,讓幼兒動手進行簡易榫卯結構的組裝,這能讓幼兒領略到古人的建筑智慧。
(三)在木制文化中,強化幼兒的探索精神
木活字印刷術源自北宋,字模是木質的,依靠口訣延續(xù)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也是我國已知唯一保留至今并仍在使用的印刷技藝[3]。幼師為幼兒提供常用字的字模,例如,我是、喜歡、今天等字樣,通過為幼兒示范木活字印刷的步驟,激發(fā)幼兒的探索、動手興趣。教師為幼兒提供相應的印刷工具,并在黑板上寫下印刷的步驟,讓幼兒進行印刷與創(chuàng)作。例如幼兒在紙張上印出我是和喜歡等字樣,在紙張上空出相應距離的留白,當拓印的墨完全干后,幼兒可以在留白的位置寫上自己的姓名與愛好等。在帶領幼兒探索木質文化的實踐活動時,幼師不僅要為幼兒提供相應的活動工具,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還應當引導幼兒在操作的過程中發(fā)現問題,通過思考解決問題,這促進幼兒主動地完成地完成了探索學習的目標。例如,有的幼兒在鋪紙的過程中移動了紙張,導致印出來的字不夠清晰,幼師可以以引導的形式,讓幼兒主動邀請其他幼兒給予自己幫助,完成印刷。
三、結束語
幼師通過借助木質文化激發(fā)幼兒的探究意識,需要讓幼兒切實的接觸到有效事物,激發(fā)幼兒的探索精神。幼師結合我國傳統(tǒng)木質文化的智慧結晶,為幼兒帶來知識、實踐相結合的探究活動課堂,通過讓幼兒學習榫卯結構、木活字印刷術,讓幼兒領悟古人的智慧結晶。在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探索課堂中,幼兒的個人認知、視野、動手操作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鍛煉與進步。
參考文獻
[1]樓彩虹.蘊涵在木質文化中的幼兒探究[J].新課程(教研版),2017,(011):179-180.
[2]蔡方成.功能性游戲對傳統(tǒng)工藝文化傳播應用研究——以游戲《榫接卯和》為例[J].采寫編,2020,No.168(01):166-169.
[3]陳添,邢加滿,吳清杰.瑞安木活字印刷工藝研究與應用設計[J].文學教育,2020,(014):P.1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