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笠君
【摘? ?要】? 文章結合當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現(xiàn)狀,從四個方面闡述如何提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 高中語文;閱讀;路徑
在高中語文教學工作的開展中,閱讀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其對學生積累豐富的知識有很大幫助。因此,在閱讀活動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成為教師研究的重要內容。下面就對如何構建高中語文高效閱讀課堂展開分析探討。
一、打造趣味閱讀課堂,提高學生理解能力
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課堂氛圍沉悶,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的知識以淺層為主,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有很大難度。在新課程改革深入發(fā)展的當下,高中語文課堂中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更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效擺脫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不足。例如,《鴻門宴》這篇課文的重點是讓學生掌握文本內容中人物性格特點,幫助學生了解傳統(tǒng)文化。在實踐教學中,對于文言文的學習,學生自身是有一定抵觸情緒的,如果缺少有效方法的引導,則無法實現(xiàn)閱讀教學目標。因此,語文教師要不斷優(yōu)化閱讀教學活動,組織開展情境扮演活動,讓學生自由組合,將文本中的故事內容在課堂中重現(xiàn)。一方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打造了趣味閱讀課堂。這樣的角色扮演活動可以幫助學生深入文本故事內容,了解人物的心態(tài)變化,從而更好地把握每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實現(xiàn)本節(jié)內容的深度學習。
二、引導分析故事情節(jié),提高學生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是閱讀學習中學生必不可少的能力,在思辨能力的幫助下,學生可以更好地掌握閱讀文本內容。因此,在實踐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細讀文本內容,分析文本中的字、詞、句和段落,從而了解文章中的情節(jié)內容,正確判斷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以及要表達的情感和思想等內容,以此來鍛煉學生的文本概括能力和閱讀思辨能力。例如,在教學《祝?!愤@課內容時,引導學生細細品讀文章中的句子和段落,了解魯迅先生這樣寫的用意,總結每個段落在文章整體中的作用,感受作者所傳達的思想和情感。例如,文本中有這樣一句話:“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币龑W生分析這句話的含義,尤其是其中的“空的”。魯迅先生要傳達什么意思,祥林嫂的破碗是空的,體現(xiàn)出人性怎樣的弱點?在教師的逐步引導下,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容,概括文章內容,這樣的閱讀才更有意義,對提高學生的閱讀概括能力和思辨能力有很大幫助。
三、精心設計合作活動,鍛煉學生自主能力
高中生心智發(fā)展成熟,有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因此在閱讀活動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發(fā)表不同的觀點,分享自己對于文本內容的獨特認識。教師可以組織開展合作學習活動,為學生打造互動交流的平臺,在交流中激活學生的思維,在思維的互相碰撞中產生智慧的火花,實現(xiàn)高中語文課堂的高效開展。例如,在教學《邊城》這節(jié)課時,在全面掌握學生認知能力的基礎上,在班級中劃分若干合作學習小組,使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文本內容進行分析和探究,了解文本梗概,提取故事大意,劃分文章結構。如,通過小組討論分析文本的開端講解了什么內容,文本的高潮和結局怎樣等,為每一部分添加小標題。之后引導小組進一步分析文本中的人物,了解作者的寫作風格,使學生在小組合作互動中完成對本節(jié)閱讀內容的學習,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四、指導閱讀學習方法,提升學生閱讀能力
科學有效的閱讀方法對于高效閱讀課堂的構建,尤為重要。在實踐教學中,教師要注重閱讀技巧和閱讀方法的教授,全面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只有學生掌握正確的方法,閱讀活動才能有效開展,學生才能在閱讀中收獲豐富的知識,了解作者要傳達的情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同時,良好的閱讀對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幫助。在高中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中,需要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文本內容,細化文章內容,使學生對文本內容有深刻的感悟,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例如,在教學《故都的秋》這節(jié)課時,先引導學生通讀文本內容,在閱讀中感受作者要傳達的思想感情。在學生通讀全文內容后,學生對文章也有了大概的了解,這時引導學生分步閱讀,并根據文章內容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在問題的引導下使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容。這種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全面理解課文內容,并學會一些閱讀方法和技巧。
總之,閱讀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對培養(yǎng)學生語文綜合能力有重要意義。教師要積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精心設計閱讀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陳多娟.關于提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的幾點思考[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5):124.
[2]康美玉.新課改下如何提高高中生語文閱讀能力[J].語文課內外,20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