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正林
◆摘? 要:在社會經濟發(fā)展下,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傳承和創(chuàng)新傳統文化,要注重對語文課本中的傳統文化進行挖掘,努力將傳統文化的傳承和語文知識的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新課程教學改革精神為指導,讓學生對自己的傳統文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提升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關鍵詞:小學語文;傳統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注重文化傳承和創(chuàng)新的必要性
(一)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理念
小學生正處于個人內涵修養(yǎng)不斷提升的重要時期,學生對詩詞歌賦、民俗歷史等處于一個初步了解和認知的階段,這些都為學生深入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文化奠定良好的基礎。我國五千年歷史文化積淀豐富,傳統文化中的古詩詞,很多優(yōu)秀的作品都是能以強大的人格力量對普通人的人生產生重要的影響。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將為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做出鋪墊,也是提升學生個人修養(yǎng)和思想品德、促進全面發(fā)展的重要舉措。
(二)培養(yǎng)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
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基礎的文化教育對學生的內心產生了重要影響。小學生也處于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初始時期,對傳統優(yōu)秀文化的學習,將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
比如,小學生在學習《江雪》這一課的時候,學生就能看到垂釣于漢江的老人正向我們蹣跚而來。雖然在仕途上歷經了兩次被貶,但是沒有因此萎靡不振,卻是以樂觀的態(tài)度來面對生活。詩人柳宗元以細膩的筆觸將老人在江邊獨釣的情景勾畫出來,雖然寒冬臘月天氣比較寒冷和寂寞,但是在生活上卻是積極向上,沒有妥協和退讓,在孤舟上獨釣寒江,將一種不屈的傲氣展示給讀者面前。柳宗元也在生活中不屈不撓,不向黑惡勢力低頭。學生在對這首詩學習之后,讓學生學會如何積極向上、樂觀勇敢面對人生中的挫折和逆境。
(三)增強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我國傳統文化崇尚道德,教導人們注重自身修養(yǎng),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將提升每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小學生正處于思想品德、文化知識學習的重要時期。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將有助于提升學生的修養(yǎng)。
比如,在《離騷》這一課講解的時候,老師先把屈原的生平故事可以向學生盡心介紹。屈原本來博聞強識,但是被奸臣讒言所害,遭遇皇帝的流放。但是屈原始終不敢忘國事,即使遭到迫害也心系黎民百姓,這種為國家和人民勇于獻身的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懷將對學生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所以,通過對這些傳統文化的傳承,將很好地提升了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文化傳承和創(chuàng)新的策略
(一)加強思想意識的提高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政治多元化的發(fā)展,歐美國家思想文化正在不斷地輸入到我國。在學習歐美優(yōu)秀文化的同時,更要重視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當今的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為基礎的,所以,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要高度重視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讓學生充分地認識到傳統文化學習的重要性。小學語文老師就要注意從一年級教學中就要向學生滲透傳統文化,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傳統文化學習氛圍,建立學生對傳統文化學習的興趣,最終推動學生對傳統文化學習的重視程度。
(二)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能力
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最直接的內容就是引導學生對古詩文進行學習。小學語文老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學習古詩詞文化,向學生講解各種古詩詞中所蘊含的精神。一些小學生對于古詩詞的學習感覺難度比較高,對于古詩詞的學習興趣不高。對此,小學語文老師在古詩詞教學中要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到學習古詩詞的樂趣,了解古詩詞中所蘊含的文化精神。對此,小學語文老師可以組織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模式和趣味性的課外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下對傳統文化的魅力有個更好地感受。
比如,小學老師在對《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進行講解的時候,可以讓不同學生來對這首詩進行朗誦,讓學生通過對這首詩的朗讀來感受到朋友之間的不舍之情。不僅要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進行朗讀,還可以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開展古詩詞朗誦活動,看誰讀起來最富有感情,將這首詩的情境表達出來,老師對此要進行獎勵。還可以組織和引導學生參加各種詩詞大賽,要求學生每天學習一首古詩詞,堅持學習《古文觀止》。通過這種課堂教學模式,學生將會不斷地學習新的詩詞,將突破課本教學內容的限制,將從不同的詩詞風格中體會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在此過程中學生也就實現了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三)根據學生日常生活,強化提升對傳統節(jié)日的認識
日常生活是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最佳教學環(huán)境。日常生活是學生真切可以感受到,特別是生活中一些傳統重要節(jié)日。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我們重要的精神財富,具有十分豐富的精神內涵和意義。比如,中秋節(jié)、端午節(jié)、清明節(jié)等傳統文化節(jié)日,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老師要注重對傳統文化節(jié)日的介紹,可以通過傳統的古詩詞向學生介紹傳統節(jié)日的含義,讓學生通過日常生活實踐來強化提升對中秋節(jié)、清明節(jié)的認識,可以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談一談對傳統節(jié)日的認識,探討傳統文化對我們日常生活的精神教育意義,推動課程教學內容和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在學生語文知識學習過程中更好地傳承傳統文化。
三、結束語
綜上述,傳統文化作為文明演化匯集、具有民族特質的一種精神事物,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思想文化的總體體現。我國有五千年的文明歷史,之所以中華民族至今屹立不倒,就是因為我們有著悠久的傳統文化。為了推動小學生語文素養(yǎng)水平的提升,引導學生在語文課程學習中對傳統優(yōu)秀文化進行傳承創(chuàng)新,讓中華文化在新時期煥發(fā)新生,這也是小學語文課程的一個重要教學目標。同時根據新課程教學改革精神的要求,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高度重視文化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這也是小學語文課程教學的題中之義。
參考文獻
[1]劉中浪.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引入與教育方式創(chuàng)新[J].家長.2020.(33):167-168.
[2]陳野.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創(chuàng)新路徑探析[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0.(11):155.
[3]崔軍華.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思路[J].天津教育.2020.(19):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