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艷萍
摘要:采用單一被試跨行為多基線A-B設計,利用積極行為支持,以功能性行為評估為基礎,對個案的離開位置、打滾哭鬧、發(fā)出怪聲等情緒和行為問題進行分析并制定矯正方案,通過調整物理環(huán)境、改善社會環(huán)境,塑造用語言表達需求、等待、靜坐等正向常規(guī)行為,采用區(qū)別強化、忽視、隔離等策略,在課間、游戲時間、午睡等多種情境下進行干預。干預后,打滾哭鬧和離開位置的行為成為偶發(fā)行為,發(fā)出怪聲的次數(shù)控制在教學和管理可接受的范圍以內,整體干預效果良好。
關鍵詞:積極行為支持;智力障礙;情緒和行為問題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2684(2021)28-0008-05
智力障礙學生在認知、思維、語言、自理等方面存在缺陷,因此,更傾向于通過顯著異于常人的情緒和行為作為表達的手段。我任教的班級中,學生KK的情緒和行為問題顯著,影響班內其他學生的正常生活和學習,給班主任和其他科任教師帶來困擾。本研究利用積極行為支持,以功能性行為評估為基礎,分析KK的行為并制定方案,在課間、游戲時間、午睡等多種情境下進行干預,以期減少其情緒和行為問題。
一、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
KK,2009年出生,中度智力障礙,入校前因情緒和行為問題嚴重,只短暫地在幼兒園就讀。主要照料者為父母,但父母較忙,生活照料之外的陪伴較少,對KK既非常寵愛又動輒打罵。KK的知覺動作、認知能力、語言溝通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較好,但經常發(fā)出怪聲,常重復與語境無關的語言,并且情緒不穩(wěn)定,問題行為較多。
(二)研究方法
1.實驗法。采用單一被試跨行為多基線A-B設計,A為基線期,在不加任何干預的條件下,觀察記錄KK的行為表現(xiàn),B為介入期,對KK的行為進行評估分析后,制定相應的方案進行干預,觀察記錄干預后KK的行為表現(xiàn)。
2.觀察法。設計了“目標行為A-B-C行為分析觀察表”記錄KK問題行為發(fā)生的時間、前因及后果,設計了“問題行為檢核表”記錄KK情緒和行為問題發(fā)生的時間、頻次、持續(xù)時間、嚴重性,以進行干預前后的數(shù)據(jù)對比。
3.訪談法。采用自編的“智力障礙學生情緒和行為問題訪談提綱”對KK的班主任和科任教師進行訪談。
二、研究過程
(一)明確要干預的問題行為
研究者使用自編的“智力障礙學生情緒和行為問題訪談表”對KK的班主任和科任教師進行訪談,整理訪談資料,明確了對其他學生影響最大、對教師困擾最嚴重、急需干預的三類情緒和行為問題并進行定義。
1.離開位置:上課時未經老師允許,離開座位,在教室內跑動或跑出教室;站在課桌旁;藏在某個角落或講臺、辦公桌下;頻繁地起立坐下;午睡期間離開自己床墊,跑出教室或躲在某個角落或講臺、辦公桌下。
2.打滾哭鬧:在地上躺著或坐著打滾,老師試圖將其拉起時賴地不起或對老師拳打腳踢,還會伴隨著大喊大叫、大哭大鬧。
3.發(fā)出怪聲:不分時間和場合,連續(xù)發(fā)出與當下情境無關的奇怪聲音,如不停地發(fā)出打嗝聲、咳嗽聲、彈舌聲、“嗚嗚”聲等;或突然發(fā)出尖叫聲;不停地敲桌子、用其他物品制造雜音等。
(二)問題行為的行為功能評估
1.“問題行為動機評量表”評估
本研究選擇KK的五位老師,就三種目標行為各填寫了一份“問題行為動機評量表”,每種目標行為的五份評量表中自我感官刺激、逃避、獲得他人注意和獲得實質性東西四種功能各有一個平均分,將五個平均分再平均,對得到的最終結果進行排序,分值越高,序位越靠前,暗示該動機的可能性越高?!皢栴}行為動機評量表”的結果見表1。
根據(jù)量表的評分結果看,打滾哭鬧的行為功能為獲得實質性東西,發(fā)出怪聲的行為功能為獲得他人注意?!皢栴}行為動機評量表”中特別提到,如果分數(shù)相同或差距在0.5以內的都要關注,所以離開位置的行為功能為獲得他人注意和獲得實質性東西。
2.“目標行為A-B-C行為分析觀察表”評估
在征得家長同意后,每天六節(jié)課和做完操后的大課間均觀察半小時,午睡期間觀察一個小時,每天共4.5小時,每周五天。觀察者為坐班的班主任和副班主任,一人管理和上課時,另一人記錄。第一個月為基線期,觀察20天,觀察者不但要在“問題行為檢核表”上記錄KK情緒和行為問題發(fā)生的時間、頻次、持續(xù)時間、嚴重性,還要根據(jù)自編的“目標行為A-B-C行為分析觀察表”詳細記錄KK三類目標行為發(fā)生的情境、行為結果和行為功能。
研究者分析基線期內“目標行為A-B-C行為分析觀察表”記錄的內容,對KK三類目標行為的發(fā)生情境、行為結果和行為功能進行概括總結?!澳繕诵袨锳-B-C行為分析觀察表”的分析結果與“問題行為動機評量表”的評估結果一致。
綜上,KK三類目標行為的行為功能分別為:離開位置的行為功能主要是獲得他人注意和獲得實質性東西;打滾哭鬧的行為功能主要是獲得實質性東西;發(fā)出怪聲的行為功能主要是獲得他人注意。
(三)問題行為的干預:以功能性行為評估為基礎的積極行為支持
研究者以功能性行為評估為基礎,評估了KK的情緒和行為問題與環(huán)境和相關情境的功能關系,試圖從改變環(huán)境的角度引發(fā)KK行為的改變,并為KK提供積極行為支持,運用前因調控策略、行為訓練策略和后果處理策略,減少KK情緒和行為問題出現(xiàn)的頻率,提高良性行為出現(xiàn)的概率。
1.前因調控策略包括調整物理環(huán)境和改善社會環(huán)境
(1)調整物理環(huán)境
首先,調整KK的位置。一方面,調整KK課堂中的座位,讓其坐在教室內第一排離講臺最近的位置,既方便老師給予更多關注、及時制止不良行為,又可以避免KK看到其他同學上課的表現(xiàn)后通過模仿同學引起老師注意。另一方面,調整其午睡的位置。將KK安排在班主任的辦公桌旁邊,與其他同學隔離,保證老師能夠及時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