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靜
摘 要:古詩文教學是初中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古詩文,可以提高語文素養(yǎng)和審美情趣。梳理了目前初中古詩文教學存在的三個問題:課前預習計劃欠缺、教學形式過于枯燥和古詩文鑒賞角度單一。針對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措施:增強課前預習計劃性、提高教學形式趣味性和擴充古詩文鑒賞角度。
關鍵詞:初中;古詩文教學;現狀;改進措施
古詩文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目前,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古詩文教學常常是一個難題,教學效果不是很好,這引起了許多一線任課教師的關注。如何提高學生古詩文教學的效果,本文做如下探討。
一、教學現狀
1.課前預習計劃欠缺
在現在的教學過程中,古詩文的預習作業(yè)大部分是固定的,即背誦課下注釋,翻譯古詩文,理解古詩文的思想情感。但實際上,每一首古詩文的內容不一樣,預習也應該是不一樣的,如果每一篇古詩文的預習都是一樣的,學生也會感覺到枯燥,這種沒有計劃的預習也會影響教學效果。
2.教學形式過于枯燥
大部分教師采用比較傳統(tǒng)的方式進行古詩文教學,先提示重點字詞,再翻譯古詩文,緊接著講解古詩文的思想情感。這樣的教學過程,不注重學生的學習體驗,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比較少,導致課堂比較沉悶,學生的積極性較低。在課堂上,學生聽老師講占比高,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完全體現出來,思維未得到有效訓練。
3.古詩文鑒賞角度單一
在“以分數論英雄”的觀念影響下,課程教學常常以試卷考查方向為重點,導致教學目標越來越功利化,忽略了教材本身應該掌握的內容。目前初中古詩文鑒賞也是如此,教學過程主要針對試卷題目所考查的知識點,比如古詩文大意、古詩文手法、思想感情等,忽視了學生對本首古詩文獨特性的理解,沒有帶領學生領悟古詩文背后的文化內涵,這背離了新課標對初中古詩文教學的要求。
二、改進對策
1.增強課前預習計劃性
部編版教材的特色就是很注重預習,幾乎在每篇文章的前面都有一個預習板塊,這個板塊有時候會提供相關知識和學習任務,教師應當提前計劃好預習的內容,讓學生提前熟悉古詩文內容。對于不同的古詩文來說,預習要求也應有所不同。有些古詩文注重寫作背景,如八年級下冊的古詩文《唐詩三首》,分別是杜甫和白居易的詩,之所以把這三首詩放在一起,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這三首詩都是反映悲慘現實的,其中杜甫的兩首詩都是在安史之亂的背景下寫的,白居易的古詩文是在宮市背景下寫的。安史之亂讓百姓經歷生離死別,而宮市制度更是讓人們生存艱難。如果上課前能夠了解到這樣的背景,那么就能很好地理解古詩文的內容與情感,也可以更直接地體會到詩人的情感。但是對于其他的古詩文預習,可能就要換一種預習的方法,如八年級下冊的《古詩文五首》的預習,側重點就不是寫作的背景,而是了解律詩的基本特點,為唐詩五首的學習奠定基礎。所以,對于不同的古詩詞,預習也應該是不一樣的,這需要教師做好引導與規(guī)劃。
2.提高教學形式趣味性
可以用繪畫的方式展現古詩文描繪的畫面,再結合自己畫的圖畫,在全班同學面前進行講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古詩文學習的興趣自然會提高,對于古詩文的理解是主動的。如執(zhí)教《天凈沙·秋思》時,我驚奇地發(fā)現,對于同樣一首古詩文,每位同學畫出來的圖畫都不一樣。對于“枯藤老樹昏鴉”這句詩的理解,就有很多版本,有的同學認為老樹就是年紀大的樹,應該是很大很茂盛的,而有的同學則認為這里的老樹指的是一種灰暗的色調,讓人感覺到秋天的蕭瑟,心中充滿哀愁。在這種思維碰撞的過程中,學生就理解了“枯藤老樹昏鴉”的真正含義,其實詩人是融情于景,通過這樣冷清凄涼的意象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孤獨凄冷。無須教師過多講解,學生就能夠準確地理解古詩文含義,效果遠比老師直接講解好得多。
3.擴充古詩文鑒賞角度
余映潮老師說:“我們需要知曉、運用更多的訓練角度與活動方式,使學生受到充分扎實的分析訓練。”如教學《關雎》的時候,我提供了五個古詩文賞析的角度:表現出結構與抒情美感的一種章法、表現出古詩文比興之美的詩句、表現出人物內心世界的章節(jié)、表現出美好想象的章節(jié)、運用雙聲詞與疊韻詞的詩句。這五個角度鍛煉了學生不同層面的能力,使學生了解到了《詩經》美妙的章法,體會到了主人公矛盾復雜的心情,感受到了《詩經》浪漫的美好等。這樣的古詩文鑒賞角度,不僅達到了本節(jié)課的要求,同時也提升了學生的古詩文鑒賞能力。
參考文獻:
[1]宋正福.高中語文古詩文鑒賞教學探究[J].江西教育,2017(18):23-24.
[2]余映潮.分析能力訓練的多種角度[J].中學語文教學,2017(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