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棟
【摘 要】 在中學生物教學中,實驗教學是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實驗是一種探索性的教學活動,既要讓學生主體突出自我,還要從中規(guī)范學生的實驗品質形成其實驗精神,從而達到創(chuàng)造力和創(chuàng)新力的培養(yǎng),也是增強有效課堂發(fā)展個性教育的需要。
【關鍵詞】 實驗精神? 品質培養(yǎng)? 創(chuàng)造能力? 有效課堂。
生物學科離不開實驗。實驗是探索性的實踐活動,它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和自主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能力,而創(chuàng)造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又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力量,在對人的能力要求越來越高的今天,挖掘潛能,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與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一、做,從做中得到實踐
認知心理學告訴我們:思維產生于動作。實驗過程就是讓學生能夠科學知識的自主認知過程,是學生獲得自主探究能力的必要過程,實踐出真知。因此,初中生物實驗要注重實驗的自主實踐性,重結果更要重過程。
首先,要拓展實驗的空間。方法是將生物教學的實驗由課內推向課外、由教室走向家庭、由學校往社會延伸,基本方式是建立興趣小組、充分讓學生走進生物實驗室的形式、創(chuàng)設以家庭為單位的小實驗等。拓展學生實踐探究能力,不是要求學生能夠完成高深的實驗過程,只需要為學生提供一些實驗器材和實驗環(huán)境,讓學生能夠完成自己高興去的實驗。鼓勵有條件的學生把儀器當做生活器具,在家中適量添置,從而開展一些自我的小實驗,讓學生把實驗的品質從教學得以外延,去生活中實驗、探究、創(chuàng)新。
其次,要拓展實驗的內容。科學源于生活,實驗素材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能夠感受到身邊的科學現(xiàn)象與實驗內容的聯(lián)系,這樣可以引起學生的實驗興趣。例如教學《探究影響鼠婦分布的環(huán)境因素》時,可以課前讓學生捕捉鼠婦,和自制鼠婦實驗裝置——紙槽,課堂上來模擬實驗并進行探究,將有鼠婦的實驗器材擺放在實驗桌上接受光照,并對可能出現(xiàn)的結果進行預測,分析實驗過程是否有誤差,討論產生誤差的原因和減少誤差的方法,從而得出結論。讓學生經(jīng)歷“做”的過程,從實踐中獲得結果,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
二、思,從思中得到啟發(fā)
做實驗是一種過程性的探究行為,可以將學生的探究行為融入到實驗過程中,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利用實驗結果來引導學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比如《驗證綠葉在光下合成淀粉》這一實驗,先要有選材的過程,采用光合作用合成較多淀粉的植物,如冬季可采用天竺葵、胡豆等,夏季則可以用瓢兒菜、紅薯葉等。要適當考慮葉片大小和形狀對觀察效果的影響。又如,在教學《檢驗光合作用釋放氧氣》這一內容時,就要貼近生活實際,讓學生參照教材,如何動腦從身邊尋找素材,自制一個簡易的光合作用釋放氧氣的裝置。如將我們熟知的金魚藻等水草植物放于一個帶玻璃管的單孔橡皮塞的透明塑料瓶中,在瓶中裝上三分之二的清水,置于陽光下,讓其進行光合作用數(shù)天后,用帶火星的木條置于玻璃管口檢驗是否有氧氣產生,若火星的木條復燃,則證明綠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下釋放了氧氣。通過以上這些實驗,既培養(yǎng)了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又使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
三、疑,從疑中探索真理
常言道:真理越辨越明。提出疑問,正確挑戰(zhàn)疑惑就有踅摸,就有知難而上的探索精神。在教學中,教師設疑、營造問題情境,啟發(fā)學生思考,那怎樣才得出結果呢。如在教學《形形色色的生物》時,教師可以根據(jù)生活現(xiàn)象引導學生提問:為什么向日葵的花盤隨著太陽轉動?還有觸到含羞草,其葉子怎么會下垂?又如,窗臺上和森林邊沿的植物枝丫為什么會向外伸展等現(xiàn)象?這是該教學中的主要內容,如何解決?教師可鼓勵學生課下以個人或小組活動的形式設計對照實驗來證實生物體具有的生命特征。此外,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地預測和猜想,正如牛頓所言,“沒有大膽的猜想就做不出偉大的發(fā)現(xiàn)。”各種猜想可以在實驗中得到驗證,這也是對學生自主動手能力的一種培養(yǎng)。
四、放,從放中回歸本心
實驗要講嚴謹講科學,但也要講“放”,也就是講寬松講自由,給學生足夠的思考就是寬松,給學生充分討論就是自由,所以,應給學生足夠的實驗操作時間,給學生充分的討論,讓其發(fā)揮在實驗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改變傳統(tǒng)的機械化的學習。讓學生做真實的實驗,不做形式主義的走過場;讓學生獨立地提出見解,不得讓學生人云亦云地做結論;鼓勵學生在別人看來不成問題之處提出有新意的問題,教導學生不迷信權威和偏信他人提出的問題。如教學《探究溫度對霉菌生活的影響》一課,在分析實驗結果時,有學生認為霉菌的生長不但與適宜的溫度有關,還與適量的水分和空氣的量有關,學生們的這些猜想其實就是學生思維上升到一定層次的產物,是他們創(chuàng)新思維的萌芽。因此教師應充分肯定,并積極鼓勵他們課后繼續(xù)實驗。此外,教師要尊重和信任學生,鼓勵學生在實驗中提出各種問題,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討論和論證,讓學生學會不以課本為原則,學會自主探究,在實踐中認知科學,在實踐中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自己。
參考文獻
[1] 邵紅霞.創(chuàng)新生物實驗教學? 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J].甘肅教育,2020(10):191.
[2] 李復興.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05):279-280.
[3] 鐘漢蘭.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J].中學教學參考,2021(09):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