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嶸臻
摘 要:高中生寫作面臨的困境是光有形式套路而內容單薄空洞,論證層次清晰而角度單一機械。然而,大量積累論據,做文章摘抄從而為寫作累積素材的方法往往又顯得事倍功半。本文以《“勸學”新說》的寫作為例,闡述如何充分利用新教材主題閱讀的編寫體例,豐富議論文論證層次和內容的方法,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強化群文閱讀對寫作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群文閱讀;主題式閱讀;寫作思維品質
傳統的語文教材,將閱讀與寫作的編寫分離開,教學時也難免將閱讀與寫作區(qū)別對待,而學生面臨寫作時更是苦于“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新教材編寫的一大特色是學習任務群的設計,以任務為導向,融合聽說讀寫的能力。在寫作方面,打破了閱讀與寫作的明顯界限,在單元任務中設置寫作題,引導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時時處處融合對學生寫作思維的培養(yǎng),也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關注閱讀體驗的積累,為自己的寫作提供真正的“源頭活水”。因此,如何利用單元閱讀教學促進學生寫作思維品質的提升則成為亟待思考與討論的問題。本文試以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六單元單元任務三為例,結合學生的習作與教師下水修改文,探討單元教學中的主題式閱讀對高中生寫作思維品質提升的作用。
作文題呈現:《勸學》是兩千多年前荀子對學習問題的樸素認識,《師說》是一千多年前韓愈對“恥學于師”的批評。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變化,我們今天在學習中又遇到了新的難題。針對當下學習中的某些問題,以《“勸學”新說》為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教版語文必修上冊第六單元以“學習之道”為核心,從不同角度論述學習的意義。綜觀作文題,其編寫的意圖就在基于單元主題閱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將單元課文中學到的“學習”觀點做出整理,融合自己的見解完整表達出來。寫作既要體現《勸學》、《師說》中涉及的“學習之道”,又要體現針對當下學習有感而發(fā)的“新說”。既有對所學知識進行整合的能力要求,又有突破前人觀點,有所創(chuàng)新的思維要求。
針對本道題的寫作,筆者特意選擇了一篇富有代表性的學生習作進行分析:
這個網絡發(fā)展迅速的時代,“學習無用論”在互聯網上悄然流傳,更有部分網民對這類言論表示了肯定的態(tài)度。他們認為學習沒有用處,除了社會沒有任何實際用途,可個人的價值正是在不斷地學習中創(chuàng)造的,一個人的涵養(yǎng)也在學習中慢慢培養(yǎng)。
學習不僅局限于學生們對文化課的鉆研,對藝術、體育的探索同樣也是學習。學習甚至不局限于處于學生這一人生階段的人,老人、幼兒、青年,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在學習。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弊詮囊蝗苏Q生以來,他就開始了無止境的學習:翻身、爬行、走路......總的來說,學習貫穿了人們的一生。
學習可以改變自身命運。失去一只手臂依舊堅持籃球夢的青年;大山深處家境極其貧寒的少年每天要徒步行走兩小時才能到達學校,最終憑借苦讀走出了大山,改善了全家人的生活;身患骨癌、下身殘疾的肖麗,十幾次的放療也阻擋不了她對學習的渴望,最終考過重點線。有太多太多這樣的例子在無時無刻激勵著我們,也許努力真的很辛苦,但走過這一階段,我們一定會感激忍者痛苦堅持學習的我們。如果說出身是無法改變的,那學習就是憑借自身努力改變命運的橋梁。
學習不僅改變物質條件,更使我們的心境不斷開闊起來。余秀華身患重病,而她憑借不斷地閱讀,開闊視野。在她帶著不幸的人生中,開出了美麗的花——詩歌。人們也許會將她認作一個農婦,但當人們讀到了她的詩歌,便能品味出她沉淀在小小身體里的文化涵養(yǎng)。學習不但為她帶來了思想的提升,更影響了她的讀者。
若沒有學習,人類的文化無法涌現出如此之多光輝的杰作;若沒有學習,許多人會失去改變自身的力量;若沒有學習,人類的科技會停滯不前。
洗去浮躁,掃去繁冗,沉淀于人類精神深處的終究是學習。不僅是人類對未知的天性好奇,更是我們對提升自我與周圍條件的渴望。
本文存在的問題之一是缺乏針對性,未能根據作文題的要求表達出個性化的見解。結合作文材料的要求,所謂勸學“新說”,即要針對當下存在的學習新問題予以剖析,那么勢必要論及與《勸學》《師說》的年代不同的時代特征和學習問題,而本文對于當今學習區(qū)別于從前的特征并未做深入分析和探討,顯得空泛而缺乏個性化。問題之二在于論證層次較為單一,圍繞著中心論點“個人的價值正是在不斷地學習中創(chuàng)造的,一個人的涵養(yǎng)也在學習中慢慢培養(yǎng)?!边@一中心,分別從“學習是什么”“學習能改變自身命運”“學習能使心境開闊”三個方面進行論證,表面看來層次清晰,然而深入研讀,卻發(fā)現其論證分析單薄,層次略有重復。對于論據的使用未能事盡其用,的例子,論證過程沒能好好挖掘并利用肖麗和余秀華事例的最大價值,全文缺乏說服力。
要寫好這篇作文,首先要找到命題中的具體要求,實現審題個性化。根據材料的表述,可確立本文的寫作要求:首先,要結合《勸學》《師說》中的觀點;其次,闡明社會的變化對學習觀產生了怎樣的影響,突出勸學之“新”;第三,針對學習中新的問題“勸”學,著力于“為什么”層面的分析;第四,“新說”應體現“新”的內容,相較于《勸學》與《師說》的觀點,有所發(fā)展。
結合當今存在的社會問題,“學習”所面臨的問題主要有物質高速發(fā)展帶來的心態(tài)浮躁,功利心強的學習觀;好逸惡勞,缺乏求知欲所帶來的惰怠態(tài)度;知識更新快所帶來的對學習的畏難情緒;由于互聯網快速發(fā)展,學習方式多樣化而帶來的茫然無措感等等。本文寫作的重點就應該針對這樣的社會問題,提出自己對“學習的重要性”的新見解。這對于剛接觸議論文的學生來說有思考難度,更不用說將自己的思考結果有邏輯地表達出來。
但如果能從宏觀層面把握單元課文,就會發(fā)現整個單元的課文圍繞“學習之道”,是從不同角度豐富了這個論題的,如果能將每一課的側重點做一個串聯整理,就會發(fā)現群文閱讀是一個拓展思路的有效途徑。《勸學》側重于對“學習的意義和重要性”的論證,針對“終身學習的意義”闡述了自己的看法,因此,面對當代人好逸惡勞的學習觀,是有論證的針對性的;《師說》針對社會存在的“恥學于師”的流弊,闡述了尊師重道,誠懇求學的重要性,更側重于強調學習的廣度與誠懇的態(tài)度,對于當代人學習功利心強的浮躁心態(tài)是一個很有力的反駁;而《讀書:目的和前提》與《上圖書館》則分別從理性和感性的方面闡述學習對一個人精神修養(yǎng)的作用。這恰恰對于當代學習面臨著的更新快,壓力大的困境是一劑良藥,為當代人的讀書找到了更深遠的意義。因此,面對作文題,如果能靜下心來,仔細梳理本單元的學習重點,無形中,作文的論證思路就能得以豐富了。
為了更好地呈現教學設想,教師下水修改了學生習作,下面結合修改文對以上的觀點做一個具體的說明。
當韓愈疾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的年代悄然逝去,而今,在這個物質高速發(fā)展,產品更新迅速的時代,“學道之不興”又在社會中日漸蔓延。有人認為除了社會,學習便沒有了實際用處,有人認為學習扼殺了自由的靈魂,有人認為學習看不到生活的意義和個人的價值……而我依然高呼——21世紀的我們,比任何時候迫切地需要學習,因為個人的價值正是在不斷地學習中創(chuàng)造的,一個人的涵養(yǎng)也必須在學習中慢慢培養(yǎng)。
“學習無用論”,源于對學習的認識太過狹隘。誠如韓愈所言,人們總認為“授之書,習其句讀”為學,殊不知“師者”,不僅承擔受業(yè)解惑之責,更擔當“傳道”之任。而學習,也就自然不僅局限于對文化課的鉆研,對藝術、體育的探索,對人生哲理的探求,對生而為人的修煉,同樣也是學習。這樣看來,學習甚至不局限于處于學生這一人生階段的人。無怪乎荀子曾言:“學不可以已?!睂W習貫穿了人們的一生,因此,“學習無用論”是無稽之談。
學習可以改變自身命運。身患骨癌、下身殘疾的肖麗,十幾次的放療也阻擋不了她對學習的渴望,最終考過重點線,用自己求學的熱情與執(zhí)著戰(zhàn)勝了病魔。生活中,有太多這樣的例子在激勵著我們,他們秉持“性非異”但“善假于物也”的精神,沖破了外在的束縛,改變了自己,超越了自我。而王佐良先生,面對國家為難,家人離散的人生困境,也正因為圖書館的學習經歷帶給了他在磨難中看到希望,找到護盾的勇氣和信心。也許學習真的很辛苦,但經歷這個過程,我們一定會感激忍受痛苦克服困難學會堅持的我們。如果說出身是無法改變的,那學習就是憑借自身努力改變命運的橋梁。
生活在新世紀的我們,或許比任何時候都富足與安逸。有人說,我從未對生活有過擔憂,為何那么辛苦地學習?消耗了我的心神,又拘束了自我的靈魂。然而,我想說的是,學習所給予我們的,不僅是豐盈的物質,更有開闊的胸懷、長遠的眼光和崇高的境界。余秀華身患重病,卻堅持閱讀,開闊視野,憑借不斷的學習她在不幸的人生中,用美麗的詩篇培育出了高貴的靈魂。只看外表,人們也許會將她認作一個農婦,但當人們讀到了她的詩歌,便能品味出她沉淀在小小身體里的氣質與涵養(yǎng)。學習為她帶去的不僅是名譽,更是思想的飛躍。因此,學習在給人帶去社會地位變化的同時,也充盈著我們的人生,在不斷的學習中,我們體味到前進的意義和生活的情趣。
當今時代,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大踏步前進,我們也感受到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更需要通過學習,來追趕社會前進的腳步,讓自己不掉隊。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要在學習中錘煉精神的品質,在大浪淘沙中經得起風浪,控得了方向。
學習不僅是人類對未知的好奇,更是我們對提升自我的渴望。讓我們懷揣“學不可以已”之心,以“學道修業(yè)解惑”為宗旨,融匯互聯網大數據時代的高效學習之法,洗去浮躁,掃去繁冗,潛心學習,終生學習。
修改后的文章可見在寫作中有意識融入閱讀體驗的成果。既有對第六單元課文的思想內容的繼承,又能從歷史和時代發(fā)展的角度對古人的觀點做出延伸與突破,既能將課文闡述的道理作為分論點來豐富作文的論證層次,又能將課文事實作為事例論據巧妙運用到寫作中從而讓文章更有說服力,實為一舉多得之事。
《“勸學”新說》只是個例子,從中可以看到新教材編寫時主題閱讀的重要意義與作用,也能看到群文閱讀對學生寫作思維品質提升的作用。
本文系:福建省福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十三五”規(guī)劃2019年度立項課題《在群文閱讀指導下的高中語文個性化寫作教學策略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FZ2019GH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