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發(fā)展,社會各界對于課堂教學有效性越來越重視。這就意味著,教師應該充分了解到初中升高中這一階段的重要性,并為之制定合理的歷史教學方案。這就需要教師在現(xiàn)有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進行不斷創(chuàng)新并發(fā)展,努力尋找更加適合當前教育形式的教學方法,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及擅長方向,并制定出合理的初高中歷史銜接教學方案。通過合理銜接初高中歷史教學,能夠使學生對歷史知識理解得更加深刻,掌握得更加熟練,有利于大幅提升其歷史知識水平,從而使其成為綜合型歷史人才。同時,通過這種教學模式,能夠在幫助學生提升其歷史成績的同時,培養(yǎng)其歷史核心素養(yǎng),從而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大幅提升。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初中歷史教學;高中歷史教學;銜接策略
引言: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教師只是一味地向學生輸出各種理論知識,無形中造成填鴨式教學的局面,使得課堂氣氛枯燥無趣,不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只需要跟隨教師的思路,完全不需要自行思考。久而久之,容易造成學生思維模式僵化的局面,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也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同時,由于教師沒有充分意識到初高中銜接階段的重要性,使得初中歷史教學與高中歷史教學是兩個毫無關聯(lián)的獨立個體,這不利于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整體掌握,也無法使學生構建起系統(tǒng)化的歷史知識框架。為了改變這一情況,就需要教師及時轉變自身教學理念,將初高中歷史銜接教學重視起來,以此來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歷史成績。
一、明確教學目標
要想使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的順利,就需要教師在進行歷史課堂教學時明確教學目標,并為學生構建系統(tǒng)化的歷史理論知識框架,以此來使學生的歷史思維清晰明朗,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比如,在教師教授必修一“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將初中階段學生學習的“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這部分內容作為切入點,然后逐漸為學生講解中央集權的概念、地方分權的概念以及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最后,教師可以向學生說明,在中央集權不斷加強的背景下,專制皇權也得到了一定的有效提升。通過這種教學模式,可以使學生清晰地認識到專制皇權的加強過程,有利于幫助學生將這部分教學內容梳理成一個層次清晰、邏輯明確的歷史知識框架。而這種對歷史知識框架的建立能力,也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這種教學模式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再比如,在教師教授必修一“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體的建立”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以初中教材中“資本主義的制度創(chuàng)新”這部分教學內容作為切入點,逐漸向學生滲透北美大陸上的新體制的建立過程以及北美政權走向共和的過程,從而使學生一步一步了解到西方資本主義政體的建立過程。通過這種教學模式,可以使學生清晰地了解到各階段歷史知識的前因后果,有利于學生將歷史知識理解得更加深刻,掌握得更加熟練,從而大幅提升其歷史知識水平[1]。
二、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要想充分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就要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只有幫助學生建立起良好的事物感知能力,才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對其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因此,教師在進行歷史課堂教學時,要避免緊握教材內容進行對歷史事件的分析,而是要在向學生講解歷史事件時加以史料佐證,以此來引導學生對歷史事件進行自主探究,有利于在提升其歷史知識水平的同時,使其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得到提高。比如,在教師教授必修三“中國古代文藝長廊”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將初中歷史教學教材中對書法這部分教學內容作為切入點,然后向學生逐漸滲透筆墨丹青、詩歌小說、梨園京曲等有關中國古代藝術瑰寶的教學內容。同時,教師可以在網上查閱相關的歷史資料,比如王羲之的書法作品、關漢卿的小說作品等,并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這些歷史中的著名作品,自行推斷當時文化界的繁榮景象。通過這種教學模式,能夠極大地增強學生對歷史資料的感知能力,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其自主探究能力,有利于在提升其歷史成績的同時,有效培養(yǎng)其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并且,這種教學模式能夠對初中和高中的歷史教學內容形成一個有效地銜接,能夠幫助學生對這兩個階段的歷史教學內容形成一個完整的認知,從而建立起一個完整的歷史知識鏈,有利于提升其綜合歷史知識水平[2]。
三、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家國情懷歷史觀念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家國情懷觀念,以此來加強對其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比如,在教師教授必修一“中華民族的奮起”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以初中教學內容中“洋務運動”這一部分教學內容作為切入點,逐漸向學生講解辛亥革命、五四愛國運動等教學內容。通過對這些教學內容的講解,可以使學生清晰地了解到,在我國近代史上各個為了中華崛起而奮勇拼搏的革命家們,以此來激發(fā)起學生的愛國情懷,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歷史觀念。再比如,在教師教授必修一“中國社會主義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tǒng)一”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將“新中國的政治建設”這部分教學內容作為切入點,逐漸帶領學生了解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發(fā)展歷程,引導學生理解建設社會主義的曲折性,使學生了解到當今的美好生活是來之不易的,從而培養(yǎng)其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通過這種教學模式,能夠幫助學生與歷史事件感同身受,增加學生的代入感,有利于學生將這部分教學內容理解得更加深刻,也能夠充分詮釋以史為鑒這一成語,有利于幫助學生從歷史事件中吸取教訓,從而促使其成為全方位發(fā)展的綜合型人才[3]。
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要想使歷史教學充分發(fā)揮出其學科本身的實用性,就需要教師在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充分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其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歷史教學中來。比如,在教師教授必修一“復雜多樣的當代世界”這一部分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以初中教學內容中“美蘇爭霸”這一部分教學內容作為切入點,逐漸引出高中相關歷史的教學內容。同時,為了充分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開展課本劇這一教學活動。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一個小組代表一個國家,然后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重新演繹了兩極格局到世界多極化的形成過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幾個重要的節(jié)點寫在黑板上,以此來加深學生對這部分教學內容的記憶。隨著時間的推移,世界格局由兩極爭霸逐漸演變?yōu)槭澜缍鄻O化。根據(jù)這一歷史事件的演變,教師可以將負責扮演美國和蘇聯(lián)這兩個小組的人數(shù)減少,并為扮演其他國家的小組增添人數(shù),以此來形成一種多極化的局面。通過這種教學方式,能夠使學生仿佛身臨其境,增強其代入感,能夠幫助其對這一時期的歷史教學內容理解地更加深刻,掌握得更加熟練。同時,這種課本劇的教學活動能夠極大的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提升其學習熱情,能夠促使其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歷史課堂教學中來,有利于歷史教學的大力開展。并且,這種教學方式以初中教學內容作為切入點,有利于將初中教學內容與高中教學內容進行有效銜接,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歷史知識水平[4]。
五、轉變學生學習方式
要想使初中歷史教學內容與高中歷史教學內容進行有效銜接,就需要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改變自身的學習方式。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擔任著一個領導者的角色,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知識,這樣雖然能夠使學生將歷史教材教學內容有條理的記下來,但卻無法提升其對歷史事件的自我感知能力以及自我分析探究能力,無法通過歷史教學培養(yǎng)其核心素養(yǎng),也不利于其歷史思維的形成。因此,到了高中歷史教學階段,就需要教師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以及對于事件的獨立分析能力,以此來加強對其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也有利于其歷史思維能力的形成。比如,在教師教授必修一“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政治制度”這部分內容時,教師不能將全部的教學重心都放在理論知識的教授上,更要引導學生去自主思考“古希臘的政治制度是基于一個什么樣的體制上?”這一問題。通過學生對這一問題的自主思考,能夠使學生充分了解古希臘政治制度的形成基礎,有利于學生將這部分教學內容理解得更加深刻。同時,這種教學方法能夠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有利于培養(yǎng)其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5]。
六、轉變教師教學理念
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并幫助學生將初高中歷史教學內容有效銜接,光靠學生轉變自身學習方式是遠遠不夠的,教師也要及時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首先,教師要將自己從領導者的角色逐漸轉變?yōu)橐龑д叩慕巧?,從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再是一味地向學生傳輸各種理論知識,只是讓學生被動接收,更是要以一個合作者的身份引導學生自行對歷史教學內容進行探究,以此來加強其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對歷史事件的獨立分析能力,有利于幫助其形成良好的歷史思維模式,也有利于培養(yǎng)其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重心完全依附于歷史教材,這樣雖然可以使學生在歷史測驗中取得較好的成績,但卻無法使學生對歷史事件形成一個系統(tǒng)完整的認知,不利于真正提升學生的綜合歷史知識水平。因此,到了高中歷史教學階段,教師要將教學重心從歷史教材內容中,轉移一部分到課外的史實資料上。在進行歷史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適當?shù)匾胍徊糠终n外的史實資料加以佐證,并引導學生根據(jù)這部分歷史資料自行推斷出,在當時的歷史時期中,真正的局面以及具體情況是怎樣的。通過這一教學模式,能夠在有效銜接初高中歷史教材教學的同時,對初中歷史教學內容形成一種拓展,有利于使學生對歷史事件理解得更加深刻,從而提升其綜合歷史知識水平,使其對于歷史知識不再是淺顯的了解,而是深入的研究,有利于促使其成為綜合型歷史人才。
結束語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有效銜接初中歷史教學內容與高中歷史教學內容是一項必不可少的教育舉措。通過對初高中歷史教學內容的有效銜接,可以使學生真正地了解歷史事件及教材內容,有利于使學生構建出一條完整的歷史理論知識鏈以及系統(tǒng)化的歷史理論知識框架。并且,通過對初高中歷史教學內容的有效銜接,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事件的自我感知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能力,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從而促使學生成為全方位發(fā)展的綜合型歷史人才。
參考文獻
[1]劉相.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J].教師,2020(25):97-98.
[2]寇曦文.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問題的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20.
[3]班淑瑤.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策略研究[D].西南大學,2020.
[4]史志紅.論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中實現(xiàn)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J].家長,2020(05):117-118.
[5]黃燕、李謹文.關注初高中歷史銜接教學,有效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J].上海課程教學研究,2019(04):47-51.
作者簡介:胡茂強.性別:男;民族:漢族;籍貫:福建莆田;出生年月:197509;單位:福建省莆田第四中學;學科:高中歷史;學歷:大學本科;教材版本,岳麓版;職稱:中學高級;單位:福建省莆田第四中學;畢業(yè)院校:福建師范大學;畢業(yè)專業(yè):歷史學教育
課題: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策略,編號PTJYKT1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