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錦雪
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數學課程能使學生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和推理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發(fā)展?!蔽缱x課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和延伸,教師可創(chuàng)新數學午讀組織形式,開展內容多樣的數學活動,使午讀課服務于課堂,進行有效教學。數學午讀課一是合理利用了時間,二是方便學生管理,三是可加強數學知識點的鞏固。
關鍵詞:數學午讀課;評價機制;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1)33-0028-02
一、數學午讀的意義
(一)培養(yǎng)習慣
教師利用好午讀這段時間,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習慣。午讀這段時間一般是學生回家吃飯休息或者在校午餐后進入學習狀態(tài)的一個過程。我們在平時可能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 ,學生午讀遲到或者進入課堂精神難以集中,表現懶散,所以把午讀這段時間利用好、規(guī)劃好,對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習慣有很大的作用。
(二)展示交流
平時一節(jié)數學課40分鐘,在這40分鐘內教師既要授課,又要給學生提供展示交流的機會,很難顧及全面。所以,午讀課的15分鐘,能對平時的課堂起到很好的補充作用,對構建高效課堂,開展有效教學意義重大。
(三)訓練思維
教師可以利用午讀課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不用拘束于課本教材規(guī)定的內容,給學生提供更多動口、動手、動腦的機會,還可以進行團隊合作,甚至可以有一些個性化的展示,訓練學生的多向思維、發(fā)散思維等。
(四)增強自信
學生可以在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自信,促進個體的發(fā)展。整體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有利個體的發(fā)展,這是一個雙贏甚至多贏的局面。
二、數學午讀課的原則和形式
(一)數學午讀課的原則
數學午讀課是形式大于內容,還是內容大于形式,還是形式和內容一樣重要?有的教師可能認為形式要大于內容,畢竟午讀課要有趣味性。也有的教師認為內容要大于形式,因為午讀課是為教學服務的,教師要利用它進行有效教學。也有的教師認為形式和內容一樣重要,午讀課既要具有趣味性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又要有實效性。那如果既要顧及學生的興趣又要顧及實效,教師要怎么設計、怎樣操作才能做到?還有一點尤為重要,就是要可持續(xù)性發(fā)展,讓午讀課長期有效地開展。為此,我們就要遵循以下原則。
形式上我們要遵循的原則一:動態(tài)與靜態(tài)結合,個體與整體結合
什么是動?什么是靜呢?例如,教師組織全班學生自己閱讀數學繪本,這就是靜態(tài)的,是學生自己安靜地閱讀,安靜地理解。那么,它是個體還是整體呢?是個體,因為學生彼此之間沒有交流與合作,是個體行為。那么,如果把閱讀數學繪本的形式改為演數學繪本呢,這就是動態(tài)和整體的結合。再如,魔方六面還原,教師在教學生的時候,學生獨立學習,是靜態(tài)的個體行為。教師在學生學完后組織比賽,有的學生能還原一面,也有六面都能還原的。教師在每個階段組織比賽,有團體賽、個人賽,則是整體的。舉完這兩個例子,那么,有的教師可能會認為靜態(tài)的只能和個體結合,動態(tài)的只能和整體結合,這是不對的。還有其他設計形式,比如,紙筆形式的計算競賽,是靜態(tài)的考試,但是要和整體做比較,評出等級,就是靜態(tài)和整體的結合。制作立體圖形,動手操作,為學習新知識服務,就是動態(tài)和個體的結合。
形式上我們遵循的原則二:趣味性和知識性相結合
教師要將形式設計得有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但最終的目的是服務于教學,所以更要有知識性。
形式上我們遵循的原則三:堅持實踐性和創(chuàng)造性
數學活動與生活密切相關,要有實踐性,但也要具有創(chuàng)造性,挖掘學生的潛能,讓學生有機會展示個性。
形式上我們遵循的原則四:要有可持續(xù)性,要設計好午讀課,讓每個學段可以循序漸進地開展教學。
(二)數學午讀課的形式
有了以上的原則,形式選擇起來就容易多了,筆者將其大概分為三類:知識競賽類、動手操作類、數學小講堂。
第一類是知識競賽類。如計算競賽,分年級統(tǒng)一時間進行一次15鐘的計算競賽,可以是紙筆的,也可以是口答的,組織的形式可多種多樣。還有每一階段的達標檢測,如在某一階段,教師教授了平移、旋轉的知識,那么,就可以利用午讀時間對平移、旋轉進行專項達標測試,同樣,可以設計為紙筆的,也可以是實際操作。
第二類是動手操作類。比如魔方,學生可以在學校學,也可以在家里學。教師針對低年級的孩子可以只教三階魔方的一面還原,而可以教高年級的孩子六面還原,甚至有的學生還可以學四階魔方、異形魔方等。這樣,一方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另一方面,挖掘了學生的潛能,提供了創(chuàng)造性的機會。
第三類是數學小講堂。比如小老師,顧名思義,就是讓學生扮演教師的角色,讓他們講題、解題并把自己的分析分享給大家。他們在這種角色中提高自我成就感的同時,還能幫助一些不善言辭或學習上有困難的同學,進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教師可以根據作業(yè)的批改情況,把錯誤率高的問題指出來,分給這些小老師去解決,再利用午讀課讓全班進行交流,達到培優(yōu)補差的目的,這樣人人都能有所提高。
三、呈現的技巧
為了不讓學生審美疲勞,午讀課內容的呈現方式可以不拘于時間、空間,不一定要在午讀15分鐘內完成,也不一定要在教室內,走廊、操場、家里都可以。
(一)不拘于時間
數學小課堂如果是在午讀十五分鐘內開展,很難讓每位學生都展示,展示了也可能沒有時間交流,這里,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成小組,實行組長負責制,統(tǒng)籌安排小組的成員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錄成小視頻,發(fā)到班級群。教師就可以在午讀的時間選一些好的視頻進行展示,也可以幫助學生講解一些難點知識,一些問題在午讀時間解決不了的,還可以延伸到課間或課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