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理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關鍵學科之一,也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備受重視的學科。在現(xiàn)今的初中地理課堂中,教師也在大力創(chuàng)新,但卻常常因為未做好有效引導而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不佳。因此,教師需要在課堂上巧設提問,化抽象為具體,使學生真正理解地理知識,形成地理思維。本文深入探究了初中地理學科教學中巧用有效提問的幾種方法,以期為地理教師提升課堂效率提供借鑒。
【關鍵詞】初中地理;有效提問;課堂效率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21)24-0066-02
陶行知先生說過:“創(chuàng)新始于問題?!睂W生的學習成績是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的。素質教育提倡將課堂還給學生,旨在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但是,當下的課堂教學中,往往會出現(xiàn)這樣一種現(xiàn)象,就是教師試圖將課堂“交給”學生,但學生卻不會“提出問題”,也無法解決問題,迫使教師回到傳統(tǒng)授課模式。如今,面對教學改革的新要求,課堂轉型是必要的,但課堂轉型的前提是教師和學生思想觀念的轉型。而教師在課堂中巧妙設置問題,不僅能有效引導學生理解知識,而且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一、提問內容應當具有趣味性
地理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可以說,我們生活和學習的方方面面都彰顯著學習地理的重要性。對初中生來說,地理學科的邏輯性較強、知識點比較多,這給初中生的學習造成了一定的困擾。所以地理教師需要在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上下功夫,可以充分利用有效提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問題開場,在師生互動中,讓學生漸入佳境。如在“認識地球”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堂開始時向學生提問:“大家都聽過哪些創(chuàng)世神話或關于人類起源的故事呀?”學生會說出諸如“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等神話故事。教師可以繼續(xù)提問:“下面老師請同學用自己的語言講述一個創(chuàng)世神話故事。講得好會有獎勵。”此時學生會努力爭取這寶貴的講故事的機會,這就在不知不覺中將學生帶入了課堂教學。接下來,教師可以進一步問學生“地球是什么形狀的”,可以讓學生說出自己的判斷依據(jù)。這樣,在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提問引導中,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開始覺得地理是一門有趣的學科,從而提升了學習效果[1]。
二、問題設置應難易結合
提問是課堂互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能夠動腦思考,進而高效學習。但教師在設置問題的時候,要注意問題的難易程度,并在提問時盡量照顧到班級上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只有設置問題時難易結合,才能確保班級學生的整體參與度,同時,學生如果能夠正確回答教師的問題,也會增強自尊心和自信心,從而對課堂產(chǎn)生興趣。
如在“認識地球”這一課的教學中,在課堂的結尾,教師可以不為學生進行知識點的梳理,可以設計諸如“人類認識地球的形狀經(jīng)歷了哪幾個階段”“試描述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列舉能說明地球形狀的地理現(xiàn)象”等問題,讓學生主動回顧本節(jié)課的內容,并正確地回答出教師的問題。這樣既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又可以增強學生學習地理的信心。
為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教師設置問題時,可以設置較為抽象的問題,引導學生結合自己所學的知識去總結規(guī)律、結論等,從而加深學生對本節(jié)知識的印象,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思維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這對于地理學科的學習尤為重要。教師在備課時需要思考“學生會在哪方面遇到問題”或是“學生的疑惑點在哪里”,通過換位思考的方式,往往就能夠找出巧妙設置課堂問題的思路。
如在“發(fā)展中國家與發(fā)達國家”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不進行新知識的講授,而是在課堂教學一開始就設置一個相對較難的問題,如“請同學們談談自己對發(fā)展中國家和發(fā)達國家的理解,并說明發(fā)達和不發(fā)達的原因”。這樣,學生就會調動所學知識,積極思考和探究,試圖解答這一問題。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的回答,一邊進行總結歸納,一邊引出發(fā)展中國家和發(fā)達國家的變遷和區(qū)別等方面的重點內容。這樣,學生對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的印象就更為深刻了。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只要教師做一個有心人,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就可以通過“設難質疑”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2]。
三、問題設計要有利于知識的遷移運用
地理這一學科較為抽象且知識點比較密集,學生難免會因為地理知識的復雜而找不到有效的記憶方法,從而影響學習效率。教師惟有利用相關常識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將新舊知識銜接起來,在比較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才可以讓學生更好地記憶相關知識點,從而為后續(xù)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如在“世界的聚落”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展示所在城市的不同地區(qū)和不同時期的景觀,鼓勵學生分析圖片中景觀的不同,并向學生提問:“為什么不同時期會出現(xiàn)不同類型的景觀?”“造成景觀變遷的因素有哪些?”從而引出“人口因素”“氣候因素”等方面的知識,讓學生充分理解地理知識的關聯(lián)性,并回憶起之前所學的知識,從而充分理解“城市的聚落”這一概念。
除了運用生活常識引導學生通過類比掌握相關知識點,教師還可以采用相似知識比較法。如在“中國的人口”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圍繞“世界的人口”相關知識向學生提問,讓學生明確“人口”相關知識的相似性、關聯(lián)性、差異性,并對“世界人口”和“中國人口”有相對明確的認知,這樣既能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又能幫助學生提高記憶效率。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可以“比較對照”的知識點有很多,因為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是具有較強的關聯(lián)性的。在初中階段,地理學習還以記憶為主,所以教師在課堂上可多利用“比較對照”的方式,幫助學生加強對地理常識的記憶,為后續(xù)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提問要有探究價值
提問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目的不是為學生普及地理常識,也不是為幫助學生應付考試,而應讓學生通過對地理知識、地理現(xiàn)象等理論知識的學習,形成地理思維,認識自然規(guī)律,從而理性科學地去看待世界,并擁有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
如講完“中國的氣候”這一課的內容后,教師可提出問題:“中國氣候的特點是什么?影響中國氣候的因素有哪些?”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暢所欲言,充分結合所學的知識探索不同城市、省份的氣候,進而通過中國氣候的特點,利用發(fā)散思維,去論證中國鄰國的氣候特征。這樣一來,學生不僅能掌握本節(jié)課的內容,將關于氣候的知識融會貫通,并且能學到分析論證的方法,對其他學科的系統(tǒng)學習也有一定的幫助。此外,教師還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引導學生利用“世界聚落”的相關知識,去探究“中國行政區(qū)劃”。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初中地理教師不僅要具備豐富的學科專業(yè)知識,而且要對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這一問題進行深入思考,提升學生學習的效率[3]。
綜上所述,對初中生而言,寓教于樂尤為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所以,初中地理教師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尤其是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要有效結合學生的性格、心理特點,充分理解教材內容,設計出合理、恰當?shù)奈捏w互動環(huán)節(jié)。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用巧妙問題調動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讓學生動腦思考,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將地理這門學科學懂、學活,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地理思維、綜合分析能力、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筆者相信,初中地理教師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問題設置會越來越巧妙,初中地理教學也必將迎來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唐訓波.巧設提問——提高初中地理教學水平[J].散文選刊:中旬刊,2019(8).
[2]楊騰木.巧設問題,提高初中地理教學的有效性[J].課程教育研究,2020(15).
[3]達鎧.地理教學設計提問的六個要點[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1994(Z2).
【作者簡介】
宗建元(1971~),女,漢族,湖南湘陰人,本科,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地理課堂情景化的問題式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