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永利
摘要:《2017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最大改變之一是增加了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由于課堂形式和內容的限制,對于教師來說將五個核心素養(yǎng)全面體現在同一課時中有一定難度,所以需要教師依據一定原則和策略進行取舍,并結合學情、課程標準、教材等情況,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方式以恰當的形式呈現出來,“問題探究式”、“史料分析式”等策略都有利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核心素養(yǎng)進行整合。
關鍵詞:高中歷史;核心素養(yǎng);策略整合
2019年統(tǒng)編版高中歷史教材已于遼寧省使用,《2017新課標》尤其強調立德樹人和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統(tǒng)編版教材采用通史順序編寫,與之前專題史各版本教材相比內容增多、課時相對減少,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有所取舍,同時還需要一定的策略,下文就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整合進行策略性分析。
一、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整合原則
1.主題性原則。這里所謂的主題性是指要以一節(jié)課的“課堂立意”為中心來進行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由于歷史知識具有共性規(guī)律的同時也具有特殊性,教材的每個單元和每節(jié)課的內容設置不同,所以教師在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上要始終把握住課程的“靈魂”,在“根”的基礎上來“添枝加葉”,這樣課程設計的過程中才不會偏離“主題”,學生也不會覺得課程內容龐雜、知識點散亂。
2.靈活性原則。由于時間和內容限制,一節(jié)課中不能將五個核心素養(yǎng)全部體現出來,所以教師要結合學情、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等,挑出一個或多個素養(yǎng)來重點設置教學內容,讓學生的某一素養(yǎng)得到更深層次的培養(yǎng)。這也就要求教師在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上要具有靈活性,能夠恰到好處的對學生進行歷史邏輯思維的培養(yǎng),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主體性原則。在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過程中,還要注重“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任何教學設計在實施過程中都要以學生為主體,也要以學情為基礎,設計的內容太難或者太簡單都不利于教學的順利進行。同時,學生的素養(yǎng)也會隨著知識的不斷豐富和練習的不斷深入而提高,教師也要根據情況適時的改變策略,以便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進一步有效提升。
二、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整合策略
1.問題探究式。這種方式主要指新課改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當學生遇到一些無法單獨完成或者理解的問題,除去教師單純講授外,“合作和探究”是比較常用的能夠提高學生興趣和個人能力的有效方法。學生在向同伴表達自己想法和談論交流的過程中,會進一步加強對問題的認識,并對知識進行內化。
例《綱要上》第20課: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可以將“課堂立意”確立為“專制與民主的博弈”。通過分析可以確定本課的內容適合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歷史解釋素養(yǎng),教師可以設置“中國的問題在哪里?—民主的價值是什么?—民主的尺度時什么?—民主是否適合中國?—民主實現的途徑在哪里?—民主該不該有替代品?—中國的出路在哪里?”等一系列問題,通過一步步分析和探究,讓學生更加深刻的了解北洋時代中國的狀態(tài),進而認識到只有國人“愛國”才會有祖國的不斷強大。
2.史料分析式?!笆妨辖虒W”是歷史教學中常見的一種策略。學生可以通過史料的閱讀辨析,認知史料作者的意圖、判斷史料的真?zhèn)魏蛢r值,進而增強史料實證意識。通過史料教學,學生還可以從史料中獲取有效信息和自己的歷史認識。
例《選擇性必修2》第5課:工業(yè)革命與工廠制度,對于工廠制度的發(fā)展情況使用史料去對比,學生能夠清晰的比較出工場—工廠—壟斷組織的不同。運用史料教學也會使學生很快了解工業(yè)革命時期工人的處境,進而更好的感受歷史。
筆者認為史料要盡量選取原始或一手史料、可以就同一史事多角度選取史料、多個史料之間要有邏輯性等要點。另外,由于課堂時間和內容限制,教師還要根據學情恰當的選擇史料,也可以根據從易到難的規(guī)律對學生進行分階段的史料閱讀訓練,這樣可以讓學生有一個接受的過程,避免產生畏難情緒。
3.時空線索式。這里的“時空線索式”主要對應的是“時空觀念”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主要形式包括時間軸、坐標系、表格、思維導圖等。目前思維導圖形式在教學過程中應用比較廣泛,也是一種新型的思維形式,通過思維導圖的繪制,學生可以高屋建瓴式的把握所學的知識,同時能夠增強自己的歷史邏輯思維能力,也有助于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提高。而教師在運用思維導圖進行教學時,也能夠更多的向學生呈現歷史知識的規(guī)律,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使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時間、空間、規(guī)律有所強化,當然,具體的操作還需教師和學生磨合,進一步探索出適合學情的步驟,從而助力教學。
4.情景設置式。這里所謂“情景設置式”即建構主義提出的“情境式教學”。目前公開課、賽課等活動中,大部分教師都采用此種策略。此種方式通常圍繞一個具體時空,通過人物、事件設計一定的情境,也會采用圖片、視頻、音樂、史料、課本劇等形式,讓學生如身臨其境,對學習目標的感知更加具體化,這種“沉浸式”教學策略,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入的投入到學習當中,從而有效地完成教學目標,對提高核心素養(yǎng)形成有效助力。
例《綱要上》第16課:兩次鴉片戰(zhàn)爭時,讓學生排練課本劇,身臨其境了解當時中英兩國各方面的差異,同時將這一課的主題設置為“珍惜生命,遠離毒品”,以吸毒并被封殺的明星圖片進入主題,讓學生更能準確的把握住該課的線索,在課程的結尾將主題升華,讓學生認識到毒品不僅影響健康,也會影響國家的命運,從而達到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教育。
三、結束語
關于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策略還有很大空間需要探索,教師在實踐中還需靈活處理,不斷總結經驗,以助力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高。
參考文獻:
[1]《2017年版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
[2]徐藍.關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幾個問題[J].課程?教材?教法,2017(10):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