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熠星
摘要:我國《科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生命科學研究是建設小學生命科學基礎課程的重要領域,提高小學生的社會科學素養(yǎng)和學科綜合能力素養(yǎng),提升小學生對自然生命的關愛熱愛與激情、對自然環(huán)境的呵護保護之信心以及對人類自然生活充滿生命激情。
關鍵詞:生命科學教育;小學; STEM
前言
小學生命科學教學中常常滲透著各種生命知識教育,從了解植物、動物的基本生命規(guī)律知識和生存意識,到培養(yǎng)生物在這個自然界中求生存的基本技能、能力和實際行動。教師應充分結合學科自身實際特點,給小學生自身創(chuàng)造一個走出科學課堂、走進自然的契機,讓小學生走進真實生活真實自然體驗認識到自然界生命的存在價值。探究融合“新生命觀察教育過程中的三大實驗目標體系”進行小學科學生命觀察教育實驗活動,在活動中認識了解生命體、理解敬畏生命。逐漸深入滲透自然生命知識教育,讓小學生充分體會自然生命現象和自然規(guī)律,領悟自然生命的存在價值,獲得自然生存的基本技能和生存能力,保持一顆非常熱愛自然生命、愛護自然環(huán)境、積極參與生活的好奇心。
1小學科學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的難點
生命健康教育活動就是引導學生在家庭教育和生命監(jiān)護人的共同幫助下,通過一系列的生命知識活動傳授和生命實例活動模擬,引導全體學生在正確認識健康生命、理解健康生命的一切重要性的知識基礎上自覺自我地練習學會如何珍惜健康生命和學會熱愛健康生命,并將這種學會珍惜和命的熱愛精神傳遞社會給他人,進而由此引起對優(yōu)質健康生命生活質量的不斷追求和自我探索,對學生生存能力的不斷培養(yǎng)和社會生命教育價值的不斷提升。
2小學科學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意義
小學生在科學知識教育中不斷融入科學生命力的教育理念是不斷提升我國人民生命素養(yǎng)的重要教育手段。學生是未來和諧社會的有力建設者,是一個黨和國家的美好前途的踐行者。在小學階段開展理想生命品質教育,有利于不斷提高學生的理想生命教育意識,提升生命教育質量,激發(fā)夢想成才的人生志向,更有利于將整個中華民族堅韌不拔的生命品質精神傳揚傳承下去,培養(yǎng)小學生勇敢、自信、堅強的精神品格。小學生在科學知識教育中不斷融入科學生命力的教育理念是適應現代科學社會的一個迫切要求?,F代經濟社會中的人文科學理念不斷被沖擊弱化,生命科學主題并未真正得到良好的培育發(fā)展。各種不良的文化因素影響充斥社會的各個角落甚至浸潤至校園,不良消極的因素長期影響會造成思維形成中的學生使其道德素質思想和社會文化素質存在一定差距,甚至對自體生命缺少應有的個人尊重和自我敬畏,從而導致發(fā)生各種危害自我和他人人身生命安全的危害事件。同時,缺乏小學生命安全教育措施引發(fā)的嚴重校園自然傷害、意外事故等也會威脅學生們的人身安全。小學科學知識教育中充分融入科學生命力的教育理念是保證學生身心健康快樂成長的必要條件?,F代網絡社會由于物質精神生活的日益豐富,信息網絡交流便捷,使小學生的道德心理成熟逐步提前,容易導致產生各種生理、心理和社會道德關系發(fā)展的不平衡不良現象。因此,需要積極主動引導廣小學生通過科學正確理解人類生理、心理生命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正確認識人類生命現象和正確理解人類生命的存在意義。
3小學科學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實踐策略
3.1在科學教育的同時貫穿人文教育
科學的研究發(fā)展離不開社會中每個人的努力,在對學生進行科學知識的教授時,適時地補充講述科學家們在探究科學時的艱辛與努力、刻苦與不懈,這樣將人文科學性與社會人文性相有機結合的科學教育,不僅可以能夠有效培養(yǎng)廣小學生人文科學素養(yǎng),同時也能夠為學生人文科學修養(yǎng)的不斷提升教育提供了便利。在學科教育中盡量選擇與自然生命存在有關的自然科學知識內容,有利于不斷提高廣小學生對自然生命存在意義的正確認識,注意盡量避免純粹和理性科學知識的重復傳授。例如,觀察植物課程就可以在進行戶外觀察后播放相關記錄片,了解植物學家的堅毅,感受科學的嚴謹,激發(fā)對生命敬畏。
3.2注重學生實踐和體驗
生命科學的認知更要注重實驗,運用科學技術推動認知的融合,注重科學知識系統講授的同時強化動手能力,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體悟,增強學科與人文的共知。合理安排創(chuàng)設實驗條件,引導學生自主準備實驗材料、參與實驗過程并將實驗及結果還原于生活。這樣的體驗,于生活文化中把知、情、意、行融為一體,豐富學生的生命文化知識,提升其生命文化涵養(yǎng)。
3.3對不良事件積極預防和教師合理干預
只有體現教師自己對健康生命的尊重與珍惜,才能真正感染學生的健康心靈,使其真正懂得如何珍惜健康生命、熱愛健康生命。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教學心得經驗分享,這也是對學生良好的影響。生命安全教育需要特別關注每一個學生是否健康快樂成長,也同時應特別注意學生因傷害動植物給自身帶來的傷害以及痛苦。同時也應當對學生成長危機及時進行科學的心理干預。
3.4結合社會和學生家庭進行生命意識培養(yǎng)
學校開展課程教學、知識文化灌輸、綜合心理實踐教育活動等,在落實學校教育的要求也要通過組織安排家長進行家庭生命健康教育。建議家長在家庭日常生活中養(yǎng)成健康的心理生活習慣、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創(chuàng)設接觸自然、親近生命的機會。利用學校社會力量資源,形成覆蓋學校、家庭、社會的優(yōu)勢互補效應,為促進小學生生命教育的廣泛傳播和持續(xù)發(fā)展應用提供有力的社會支持。
3.5從課堂觀察開始生命科學啟蒙,認識生命現象
課程安排中,“植物生長觀察課”觀測期間,如校園周圍有多種類樹、草等植物,可以讓學生戶外直觀觀察了解,可以直接肉眼進行觀察比較,還可利用電子光學圖像放大鏡等多種光學觀察工具進行光學輔助。教學中可使用“一課一畫”四位圖進行記錄,并可同時進行輔助觀察、圖紙?zhí)幚砗投ㄆ谟涗洝R詫W校的某一棵樹和花圃的某一株花為例,觀察一棵樹從整體到每個部分,從上到下的生長順序。引導低年級學生可仔細觀察幾棵樹在生長和伸展過程中樹枝和樹葉的變化,如樹冠濃密稀疏、樹干粗細、生長和樹葉葉片的大小顏色等,同時也可以觀察樹下的蝸牛、螞蟻及小草的狀態(tài)。這樣學生不僅準確地了解幾棵樹和草的生長形態(tài),感知植物的生命周期,內蘊生機之神奇;同時也可以觀察了解蝸牛和螞蟻的基本生理結構特征強化對弱小生命體的認知與尊重,再引導學生用簡潔的鉛筆畫語言來描述它們。通過多種簡單方法,呈現出不同種類植物生命體的不同基本生理結構形式,以及它們的結構和表征特征。了解生命存在需要水分、陽光、空氣和營養(yǎng)進而尊重生命。
4在生命科學探索中,學會生存技能
4.1探索動物適應環(huán)境的行為
具體教學過程中低年段學生主要是能了解一些動物的和人體生理,可以了解通過人的耳和眼、鼻、口和舌頭來感知自己周圍外界以及周圍環(huán)境。中年段學生通過合作探究模擬實驗活動,能了解并掌握動物如何通過四肢接觸感知自己周圍環(huán)境,例如:蝸牛的頭部前肢觸角、螞蟻的蟻類頭部前肢觸角、金魚的魚類頭部鰓和鰭、鳥的翼等感知環(huán)境變化。用毛巾等物模擬貓足肉墊作用,觀察并思考貓足的特點跟貓的動作之間建立聯系,激發(fā)學生生活中探究的好奇心。高年段學生通過各種生命活動探究結合動物活動和人體生理的學習能準確了解生命如何對周圍外界環(huán)境的各種生理刺激產生并做出正常生理反應。了解并得知動物基本具有先天性和可學習性的行為,同時也有一種后天的可學習性探索性行為。從而使學生正確得知動物生命在適應自然環(huán)境的生長發(fā)育過程中,不斷探索且快速適應自然環(huán)境生存激發(fā)產生各種基本技能。
在自然選擇性的發(fā)育進化過程中,環(huán)境變化條件將會發(fā)生重大顯性改變,生物體的基本生理結構形態(tài)及其生理結構也極有可能會隨之隨而發(fā)生重大顯性改變,產生與之密切相應和相互適應的基本生理功能。了解到:如有些蛙類蝌蚪用蛙的鰓及肺進行混合呼吸,在水中單獨活動生活,通過利用淡水蛙和變態(tài)蛙的繁殖方式發(fā)育為成蛙,用蛙的黑色角質皮膚和蛙的鰓及肺粘膜進行混合呼吸,在水中和蛙的海上以及陸地兩種自然環(huán)境進行混合生活棲息,成為兩棲動物。仿生物動植物的科學技術就是通過研究模仿某種野生動物或其他野生植物的某一基本生理結構或某些基本功能的應用特點,根據這些動植物科學應用原理通過科學發(fā)明創(chuàng)造新的動植物科學應用設備、工具和技術應用新的科技,創(chuàng)造一種完全適用于現代人類自然生產、學習和發(fā)展日常生活的先進動植物科學應用技術。學生可以直觀了解的蜻蜓與直升機,青蛙與電子蛙眼、蝙蝠與監(jiān)控雷達、蛋殼與人造蛋的建筑薄殼;間接了解海水稻種植等等。既讓學生對于動物生命體適應環(huán)境有了清晰的了解,又對科技產生興趣,從而建立起立足于生命教學中的科學大感觀、大視野。甚至在小學階段就明確生命體與STEM的內在聯系,創(chuàng)建STEM理念并植根。
4.2深入探索自然植物、動物與自然環(huán)境之間一種相互依存的自然關系
探索植物之間相互依賴的自然關系,動物與自然環(huán)境原是大學生學習自然生態(tài)系統知識和研究的重點,是培養(yǎng)綜合思維能力和提高生物科學知識思維活動能力的重要關鍵。新科學課程中,老師可帶領學生一起制作植物生態(tài)瓶,探究植物、動物與生存環(huán)境。引導學生嘗試自己所學,教師整合各種生物科學和自然環(huán)境知識,形成多種生物和自然環(huán)境的混合體。例如將小型金魚,畜養(yǎng)在置放了藻類和水的玻璃罐中與陽光形成一種空氣混合物生態(tài)系統。利用陽光和金魚、植物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探索金魚和其他水中生物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直接影響。觀察條魚漂浮在水面上的跳躍次數,記錄和分析金魚、自然環(huán)境和其他生物之間的關系。類似這樣的主題非常貼近小學生的日常生活,所以具有操作實踐的可能。繼而進一步強化學生科學認知:人類生物與自然環(huán)境、有機體與自然環(huán)境之間是相互依存,努力實現自然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保持自然的動態(tài)平衡。
4.3走進自然世界,感悟生命價值
課程前期開展STEM的任務知識學習,進行小學生物科學知識觀察:在桑蠶科學知識課堂上引導學生的科學問題是什么,發(fā)展科學的任務表達問題學習。教師安排學生組成學習研究小組,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引導合作學習,確定學習研究的問題和解決方案,促進了科學生活觀察的深入發(fā)展。學生的任務學習過程中,就有可能促進對科學生命存在價值的理解。由此學生會將生活中汲取的科學數學邏輯,物理、化學常識設定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并主動進行信息篩選。例如學生基于輪滑課的實踐,就開始科學小組探討,分析和討論腿腳的力度、腰背支撐等,甚至分析如何滿足不同身高的需求。討論的的過程不必出定論,但驗證的科學過程本身就是一粒種子。
開展小組活動,完善任務學習:確立校園周圍植物年度觀察和校園植物生態(tài)教育系列活動。由于西安市一年四季的特征較明顯,開花植物的季節(jié)性突出。引導學生依據24節(jié)氣時令變化觀察物候,戶外的觀察發(fā)現:柳樹生長是季節(jié)性節(jié)律中最顯著的。柳芽在立春萌發(fā),新葉在春分展開,柳絮在谷雨飄飛,柳條在夏日舒展,枯葉在冬天一片一片地落下。我們立足校園走出校園,聯系家庭和社區(qū),分享愛的本質,建立社會化的科學生命知識教育學習圈。開展各類自然生態(tài)動物觀察知識教育實踐活動,各種樹木、昆蟲、龜鱷、鳥魚等均可落實實踐。這樣的活動不僅提升參與者的親密合作還助于激發(fā)大家愛護自然環(huán)境、珍惜保護自然動物生命的意識。
5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以我國小學生命科學教學中如何融入個人生命科學教育理念為研究主題,簡要分析了個人生命科學教育在我國小學各個階段的存在重要性和教學實踐中的模式,并重點闡述了一些關于個人的生命教學理念反思,希望在今后的科學課程教育中不斷提升自我認知,不斷完善生命教育教學理念。
參考文獻:
[1]郭卓維,魏振宇,梁洪,馮偉興.基于大數據的工科院校智能生命防疫教育平臺構建研究——以某大學《生命科學導論》課程為例[J].中國教育信息化,2021(09):43-48.
[2]劉愛華.重大疫情應對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拓展研究——生命教育·科學精神·公民教育[J].機械職業(yè)教育,2021(04):45-47+62.
[3]蔣玉露.生命教育視角下的幼兒園科學教育[J].幸福家庭,2021(05):145-146.
[4]本刊記者.基于“兒童立場、生活維度、生命高度”教語文——訪荊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教研員焦鵬程[J].小學語文教學,2021(0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