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用多樣化的閱讀策略推動《史記》等經(jīng)典篇目群文閱讀,提高學生的古文閱讀興趣,促進閱讀程度的縱深化。嘗試文言文教學的新路徑,讓學生習得扎實的語文知識,培養(yǎng)其思維品質,提升其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多種閱讀策略;語文知識;思維品質;核心素養(yǎng)
基礎教育正邁入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新時代。學習閱讀司馬遷的《史記》,進行大量的經(jīng)典篇目群文閱讀可為學生打下堅實的文言文閱讀基礎,能夠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擬通過多樣化的閱讀策略進而推進《史記》的縱深化閱讀。
一、片段截取、分類歸納策略
《史記》的篇幅對于初中生來說還是偏長,如果從頭讀到尾,學生很容易產(chǎn)生畏難情緒,容易半途而廢,這就需要教師截取文章中的精華部分引導學生展開閱讀。對于片段的選擇,一方面要選學生耳熟能詳?shù)?,另一方面要選故事的精神內(nèi)核對于青春期學生有所啟發(fā)的,然后再將其按照小主題進行分類整合。
1.知恩必報、視死如歸的俠客。選取《刺客列傳》中的“荊軻刺秦”“豫讓毀身”“聶政暴尸”片段。
2.誓死捍衛(wèi)國家權益、寬容大量的士大夫。選取《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片段。
3.叱咤風云、金戈鐵馬卻結局悲涼的王侯將相。選取《絳侯周勃世家》中的“周亞夫軍細柳”“三月定七國”“餓死牢中”片段。選取《淮陰侯列傳》中的“一飯之恩”“胯下之辱”“背水一戰(zhàn)”“未央宮被伏”片段。選取《李將軍列傳》中的“李廣射虎”“單騎退匈奴”“被擒脫逃”“吮
膿醫(yī)瘡”“引刀自剄”片段。
4.篳路藍縷、建功立業(yè)的帝王。選取《項羽本紀》中的“塹前烹翁”“破釜沉舟”“成皋對峙”“鴻門宴”“霸王別姬”“烏江自刎”片段。選取《高祖本紀》中的“滎陽宴”“十宗罪”“大風歌”片段。
這些故事中的人物要么兼有傳奇性與悲壯性,要么兼有浩然之氣和振奮之氣,雖然大多是悲劇結尾,但是主人公身上卻呈現(xiàn)出蓬勃的生命元氣。學生通過了解這些人物的道德修養(yǎng)、人生信仰、理想追求、胸懷格局、奮斗歷程、行事風格,可以涵養(yǎng)品性,豐盈靈魂,對于其正在形成中的人生觀、價值觀都有正面的引導作用。
二、誦讀策略
《史記》的誦讀策略又分為教前自讀、小組合作讀、單人誦讀,師生共讀等。
在拿到一個新故事時,學生的第一步是掃清字詞和斷句障礙。剛開始接觸《史記》時,教師選取的是《刺客列傳》中的“荊軻刺秦”,在“荊軻刺秦”中又選取了最為著名的“易水送行”和“殿前獻圖”。例如: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fā)盡上指冠。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
荊軻逐秦王,秦王還柱而走。群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諸郎中執(zhí)兵,皆陳殿下,非有詔不得上。方急時,不及召下兵,以故荊軻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時,侍醫(y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軻。秦王方還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左右乃曰:“王負劍!王負劍!”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荊軻廢,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復擊軻,被八創(chuàng)。
(節(jié)選自《史記》之《刺客列傳》)
八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文言知識,教前自讀定位在讀準字音,讀通文意,通過小組共讀解決難字。然后單人誦讀,學生發(fā)表意見,指出其閱讀中存在問題的地方、情感讀得不到位的地方。最后教師范讀,因聲求氣,讀準實詞,品出虛詞,注意抑揚頓挫。在反復誦讀中,教師需引導學生體會“士”知恩必報、一諾千金、視死如歸的氣質、氣節(jié)、氣魄。文言文語感應建立在誦讀的基礎上,在讀準句讀的前提下,能夠讀出環(huán)境的悲壯、情勢的緊迫,人物的性格特點等。
三、角色扮演策略
在充分誦讀、讀懂文意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深入情境,為深度品評人物做鋪墊。以“荊軻刺秦”為例,學生一人扮演秦王,一人扮演荊軻,一人扮演秦舞陽,組內(nèi)其他人員則負責旁白和群演。學生們形象地再現(xiàn)了當時氣氛的緊張,秦舞陽的臨陣懼怕,荊軻的膽識過人、視死如歸。這一則文言小故事在沒有教師逐句翻譯的情況下,學生非常生動地還原了幾千年前的情景。由此可見,情節(jié)起伏跌宕的文言文本通過角色的扮演,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比單純的逐句翻譯要深刻得多,這為文言文教學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即用角色扮演取代枯燥的逐字翻譯,加深學生的理解。
在角色扮演中,學生提出一個疑問:“王負劍”中的“負”怎么理解?如果按照以前學過的“行者歌于途,負者休于樹”的翻譯,譯為“背”的話,那為什么群臣要讓秦王背劍呢?如果翻譯為“拔”,但在古文中“負”又沒有“拔”這個意項。學生能提出這樣的問題,說明學生已經(jīng)調動了前后勾連的能力、質疑的能力、思辨的能力,這些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指向了語文核心素養(yǎng)。這樣的閱讀質疑常常出現(xiàn),學生和教師一起探究,學生的需求才是教師開展教學的依據(jù),從“學生配合教師完成教學任務”變成“教師支持學生完成學習任務”,這是文言文學習模式的一個轉變。角色扮演策略還可以運用在“完璧歸趙”“負荊請罪”“鴻門宴”等故事上,都會收到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四、深度化策略以及建構視角策略
在《史記》的故事中,某些人物在關鍵時刻的抉擇往往影響著整個事件的走向,甚至影響了歷史的發(fā)展方向。教師可引導學生用這樣的句式來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假如我是……,我將如何抉擇?”例如,在講到《項羽本紀》時,教師讓學生思考:“假如我是項伯,我是否把鴻門宴項羽、范增殺劉邦的計劃告訴張良?”引發(fā)學生對于“知恩圖報”“知恩如何報”“小恩與大義”“原則底線”等問題的熱烈討論。
閱讀《史記·秦始皇本紀》時,講到秦始皇賓天而太監(jiān)趙高決定秘不發(fā)喪,要威脅丞相李斯,李斯從一開始的嚴詞拒絕到后來的妥協(xié)退讓、助紂為虐,加速了整個秦王朝的覆滅,教師可讓學生討論:“假如我是李斯,我該作何抉擇?”
閱讀《淮陰侯列傳》時,引導學生討論:“面對高祖劉邦的步步緊逼,說客蒯通對時勢的條分縷析,假如我是韓信,我反還是不反?”
還有很多這樣的討論與思考,每個學生都可以對文本提出個性化的理解,并依據(jù)文本為自己辯護,在課堂上交流討論時,學生可以談自己的觀點,也要傾聽別人的觀點,分析別人的見解可不可行,其依據(jù)是什么,最終需要達成差異性共識。這個差異性共識是基于人性至善、成人達己、大局為重、節(jié)制私欲、堅守節(jié)操、守住底線等一系列追求真善美的原則,在堅持這些大原則的基礎上,我們允許多種意見的存在。
在價值觀多元化的今天,這種思辨性的討論容易激發(fā)學生思維的火花,讓學生更加內(nèi)省,對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有一個深度的反省,提升其的思維品質、思辨能力,這些都是指向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學習。用學習策略去推動古文學習,弱化課內(nèi)文言教學時的逐字逐句翻譯,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把一個個精彩的文言故事當作閱讀文本,而不是“翻譯”文本。
五、對比閱讀策略,撰寫重要歷史人物點評
將《淮陰侯列傳》中韓信被呂后誘殺的片段與《絳侯周勃世家》中周亞夫被下獄餓死的片段進行對比閱讀,引導學生對重要歷史人物的命運進行思考;對個體價值與王朝制度、功高蓋主的大臣如何才能善終進行思考;對帝王應當如何對待有功之臣進行思考;對到整個封建王朝“私天下”的弊端進行思考。
《越王勾踐世家》中勾踐在戰(zhàn)敗后臥薪嘗膽、東山再起與吳王姑蘇戰(zhàn)敗自刎而死對比閱讀,贊嘆勾踐不懼屈辱、勵精圖治,同時也贊賞吳王的臨終醒悟、凜然無畏,在大勢不可挽回的情況下選擇以死謝罪、保全節(jié)操。學生對如何對待勝敗與人生中大的挫折有了自己的思考,對中華民族不懼失敗與屈辱、發(fā)憤圖強的民族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認知。
這樣的對比閱讀讓學生對問題的認知能力有了極大的提高,也增加了閱讀的趣味,閱讀思辨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在《史記》的群文閱讀中,教師試圖“入乎其內(nèi)、出乎其外”,在深入閱讀文本的基礎上,用分類與比較、聯(lián)想與想象等方法,給學生搭建起一個更加開闊的思維平臺。
六、讀寫共生之穿越式對話策略
“情動于中而發(fā)于外”,這句話用來形容很多學生讀完《史記》的感受是非常恰當?shù)?。教師可采取“穿越式對話”策略(即讀寫共生策略),引導學生把心中激蕩的思潮用文字表達出來。比如,在讀完淮陰侯被呂后誘殺的文本之后,我們給韓信寫了一封信,題目為《韓信,我想對你說》。信中有勸韓信在高祖建國之初就解甲歸田的,有勸韓信收斂鋒芒,不要恃才傲物,要多團結小伙伴的;有勸韓信向留候張良學習,明哲保身,急流勇退的;也有勸韓信拼死一搏的,還有人說韓信的結局既是性格悲劇也是命運悲劇,不是高祖拜把子的發(fā)小兄弟,他不會完全信賴,反而會忌憚,所以韓信的死是必然的……不一而足。
這種策略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也是群文閱讀的一種課型,每周的“信件分享課”是學生最期待的。學生為這些赫赫有名的歷史英雄人物扼腕嘆息,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看到了這些英雄人物走向悲劇結局的過程,這對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拓寬其思想維度、增加其思想深度,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史記》是一部紀傳體巨著,更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其史學價值、文學價值、文化價值都是獨一無二的。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如何用有效的教學策略來推動《史記》的閱讀,我們將一直探索。
參考文獻:
[1]夏紅梅,郭惠宇.閱讀教學與思維品質[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2]倪崗.中學整本書閱讀課程實施策略[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
[3]余文森.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東省2020年初中語文教研專項課題《基于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傳統(tǒng)經(jīng)典專題閱讀研究——以〈世說新語〉〈史記〉為例》研究成果,課題編號為GDJY-2020-A-zy20】
作者簡介:陳冬梅(1986— ),女,廣東省東莞市東莞中學松山湖學校一級教師,主研方向為有效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閱讀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