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曉林
摘? 要:《高等職業(yè)教育??朴⒄Z課程標準(2021年版)》規(guī)定,語言思維是高職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學生思維的邏輯性、思辨性及創(chuàng)新性易被教師忽視。本文在高職英語課程改革的視角下,以提升學生思辨能力為目的,通過大學英語閱讀思辨教學實例,教師可通過問答、討論、辯論、反思等課堂活動進行有效的思辨教學;引導學生梳理歸納議論文論證過程,有助于提升學生寫作思辨能力;英語思辨教學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能用英語表達思維的能力,因此不可忽視英語基本功的練習。
關鍵詞:高職院校;英語閱讀;思辨教學
中圖分類號:H319?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29-0029-03
2019年2月,國務院印發(fā)的《國家職業(yè)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指出,“職業(yè)教育和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1],奠定了職業(yè)教育在我國新的歷史起點。為貫徹職業(yè)教育公共基礎課程改革,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zhì)量,教育部在2021年4月頒發(fā)了《高等職業(yè)教育專科英語課程標準(202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為高職院校大學英語課程的改革指明方向。職業(yè)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大學英語作為高職課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改革不僅事關高職學生的個人綜合能力,而且對國家的文化軟實力以及中長期目標的實現(xiàn)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大學英語課程的重要性
《課標》指出:“高等職業(yè)教育??朴⒄Z課程是各專業(yè)學生必修或限定選修的公共基礎課程,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盵2]工具性是指學生通過英語課程的學習,能夠達到使用英語自主交流的效果。人文性是指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創(chuàng)新思維習慣,提高文化意識,從得體地使用英語交流到實現(xiàn)“智慧交流”。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大學英語雖然作為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但一直處于課時量小、不受重視的邊緣地位,并未發(fā)揮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雙重作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長期以來職業(yè)教育中存在重工輕文的傳統(tǒng)觀念,一些教育工作者認為高職教育就是為了培養(yǎng)技術人才,開展文化素質(zhì)教育抹殺了高職特色。另一方面,高職院校的學生存在英語基礎薄弱、學習興趣不高等問題,平時上課時處于消極應付的狀態(tài)。高職教育本質(zhì)屬于職業(yè)教育,英語作為職場的必要技能,交流水平越高越能促進個人發(fā)展。作為為數(shù)不多的文科課程,大學英語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英語教材中有很多時代性強、內(nèi)容積極的閱讀專題,如“職業(yè)與個人”“職業(yè)與社會”,通過學習這些專題,學生的語言表達、行為習慣、思維創(chuàng)新、個人品質(zhì)等都會得到潛移默化的提高,這種綜合素質(zhì)的提升將增強學生的職業(yè)能力,促進其職場發(fā)展。
二、思辨教學的含義
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xiàn),是學生通過學習與實踐而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墩n標》規(guī)定了高職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括職場涉外溝通、多元文化交流、語言思維提升和自主學習完善四個方面,其中“語言思維提升”在教學中相對較難。什么是語言思維提升?這是指學生在系統(tǒng)學習和使用英語的過程中,能夠識別和理解英語使用者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特點,最終提升自己思維的邏輯性、思辨性與創(chuàng)新性。以往學習英語的經(jīng)驗表明,學習者更多關注英語的使用技能而非思維辨析能力。隨著英語課程的不斷改革,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得到重視。思辨是什么?西方教育界認為是“critical thinking”,通常譯為批判性思維能力或評判性思維能力[3],是指對既定事實持有懷疑態(tài)度,進而進行理性的、公正的分析與評判[4]?!八急妗币辉~早在我國《中庸》里有所體現(xiàn),即“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意思是說做學問的時候要廣博地學習、詳細地詢問、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別、切實地力行,其中慎思與明辨可以理解為“思辨”。我國教育部在《外國語言文學類教學質(zhì)量國家標準》(2018)中對“思辨”進行了具體的解釋:“勤學好問,相信理性,尊重事實,謹慎判斷,公正評價,敏于探究,持之以恒地追求真理;能對證據(jù)、概念、方法、標準、背景等要素進行闡述、分析、評價、推理與解釋;能自覺反思和調(diào)節(jié)自己的思維?!盵5]思維邏輯清晰有助于個體闡述意見與建議;分析、反思能力對個人行為決策、價值觀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思考、辨析是促成科技創(chuàng)新、思維創(chuàng)新的必要條件,因此教育界重申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的重要性。
大學是培養(yǎng)思維發(fā)展與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階段,尤其對大學一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的學習方法、思維方式以及眼界處于過渡階段,教學過程中更要著重對他們進行思辨能力的訓練。那么這種勤于思考、敏于探究、分析反思的能力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得到踐行?孫有中認為:“思辨英語教學與其說是一種具體的教學方法,不如說是一種教學理念,基于對語言本質(zhì)和語言學習規(guī)律的新認識,支持形式多樣的課堂操作程序?!盵5]也就是說,思辨教學沒有固定模式,可以和各種教法兼容并用,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特點與課程內(nèi)容,充分挖掘思辨元素,建立思辨教學模式。其實,英語課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比其他課程更有優(yōu)勢,因為外語教學為學習者呈現(xiàn)了不同的語言特征、文化觀、世界觀和價值觀[6],學生在接觸和面對不同文化時,除了博學之外,更應學會慎思和審辨。
三、思辨教學實例
外語文化教學需要聯(lián)系實際生活,選取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例如,“拖延癥”作為一個熱門話題,在網(wǎng)絡上被戲稱為“當代青年的三大絕癥之一”。為提升學生在英語課堂的思辨能力,引發(fā)學生重視,本文采用《新生代英語(高級教程)2》的第一單元的閱讀文章“How to stop procrastinating?(怎么來克服拖延行為) ”進行案例教學,通過有效的思辨教學設計,促使學生對“拖延”行為進行深度思考,從而形成正確的時間觀與生活習慣,做到珍惜青春、不負韶華。為實現(xiàn)思辨教學的效果,本次教學活動采用任務型教學法與合作學習法。本次教學實踐分為課前準備、課中教學和課后反思三個階段。
(一)課前準備階段
首先,本研究從思辨能力、語言能力、情感目標三個層面設置了教學目標:在思辨能力方面,學生能夠理解課文中心思想、歸納論點,并結合自己生活實際,形成獨立判斷;在語言能力層面,能掌握重點單詞、理解文章長難句;在情感目標層面,能樹立正確的時間觀念,做到珍惜時間、杜絕拖延。其次,是增加背景知識儲備,通過網(wǎng)絡搜索“拖延癥”,發(fā)現(xiàn)很多公眾號、視頻都研究過青年這一群體的拖延癥,豐富的教學輔助材料為教學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
(二)教學過程設計
1. 熱身、導入環(huán)節(jié)(8分鐘)
教師可播放“拖延”的相關視頻片段,引發(fā)學生共鳴,從而導入話題——拖延癥。之后讓學生就問題“你認為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存在拖延行為?”進行投票,結果顯示:在254條回答中,75.6%的學生認為自己存在拖延行為?;油镀庇兄趯W生審視自身是否存在的拖延行為。
2. 快速閱讀,提取文章框架(8分鐘)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可要求學生快速閱讀,提取文章大意,并設置問題,讓學生進行文章段落大意連線,進而搭建文章框架,鍛煉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 精細閱讀,重難點講解,引發(fā)討論(40分鐘)
這篇文章是典型的議論文,采用“總分總”的結構。第一段描述了生活中每個人幾乎都會有拖延的行為,教師可引出核心詞匯“procrastination”“deadline”的講解,之后詢問學生日常的拖延行為分為哪些方面,通過提問、問答,幫助學生反思。
文章的第二、三段分析了引起拖延的兩類常見原因,一是工作任務量大且難,二是周邊環(huán)境存在分心的事物。教師可就這兩個原因詢問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中拖延的原因、導致分心的因素,學生回答“個人習慣”“懶惰”“手機”“學校氛圍”等。教師還可回應熱身環(huán)節(jié)“寫論文”視頻片段,提問學生:“如果你是視頻中的學生,你該如何完成論文的寫作呢?”通過這一提問,認可補充學生的答案,引導學生形成較強的分析綜合能力。
教師還可對學生進行分組,討論生活中除了上文提到的兩類因素外,還有哪些因素會導致拖延。學生經(jīng)過思考,搶答提出“懶惰、缺少動力、互相影響、時間充足、焦慮、不自信、完美主義”等原因。教師可將學生的回答列在黑板上進行分類,為之后的課文講解做好鋪墊。
文章第四、五段著重講了杜絕拖延的兩個對策,第一是設置日程表,第二是提到了戴維·艾倫的暢銷書中的“兩分鐘法則”理論。在講這部分時,教師可結合第二、三段兩個對策,提問:這四個舉措為何能夠對應不同的拖延。通過“蘇格拉底式”問答,學生完成了拖延“原因與對策”匹配練習,鍛煉了學生抽象與概括的思維能力。
4. 總結全文,引申寫作框架,情感升華(30分鐘)
課文是一篇議論文,結構分明,有利于學生仿照撰寫議論文,即提出論點、論證原因、提出對策。課后,教師可布置作業(yè),讓學生寫一篇“如何杜絕上網(wǎng)成癮”的作文,鍛煉其寫作能力。為了增強學生一分為二地看問題的能力,教師可就“拖延”提出辯論話題:即適時的拖延是否是一種藝術或者智慧。通過隨機挑選學生,分享個人經(jīng)歷,對“拖延是否存在優(yōu)點”進行正反方辯論。學生認為拖延帶來的后果是弊大于利,即使拖延暫時使生活相對輕松、悠閑,但并未減少拖延者的心理壓力。學生通過思考辯論,錘煉了自身“尊重事實、謹慎判斷、公正評價、善于探究”的思維品格。
最后,截取“你有拖延癥嗎”TED演講視頻片段,其中演講者設計了人生日歷表格,提出拖延導致的懊惱:“很多人后悔的不是沒有成功,而是連嘗試都沒有去試?!苯又?,教師可列舉中國古語“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以及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大學岳麓書院考察時所說:“新時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青年人正逢其時。應不負青春、不負韶華、不負時代,珍惜時光好好學習,掌握知識本領,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走好人生道路,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聰明才智”[7],從而完成情感目標、立德樹人教學任務。
(三)課后評價及反思
本研究在課后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diào)查,重點對“克服拖延癥”三重目標進行檢驗、評判不同的課堂活動的接受效果以及對英語課的意見與建議,部分結果如下所示:
面對“學習完這節(jié)課,對拖延的生活習慣的改變是否會有影響” 這一問題,在254名學生的回答中,有220人(占86.61%)認為這節(jié)課有用,給予了自己積極的思想指導,并養(yǎng)成良好的做事習慣。
面對“你樂于接受哪些課堂活動”這一多選加排序題,學生的回答中,自我思考(5.42)>課文講解(4.85)>相關網(wǎng)絡視頻(4.83)>提問(4.13)>領導人寄語(3.34)>專家講座(3.15)>正反辯論(2.28)。
面對“你對這節(jié)英語課的意見與建議”這一問題,學生大多希望教師多講解英語的詞匯與表達,希望增加小組討論與個人互動回答匯總。
教學反思認為,這節(jié)課在思辨能力、語言能力和情感認同三個方面基本達到原定教學目標;在課堂活動方面,應給予學生充分時間進行自我反思,發(fā)揮反思在思辨過程中的作用;應注意思維拓展方面與詞匯、例句的講解的時間分配;在互動方面,調(diào)動基礎較差學生的積極性,保證全員參與,發(fā)揮教師組織活動的作用,鼓勵學生多表達。
四、結語
思辨教學并不抽象、遙遠。在閱讀課上,教師對文章話題引申,對中心思想、論證進行梳理歸納是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的有效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總結議論文寫作模式,體現(xiàn)出思辨能力層級遞增。在課堂活動方面,師生問答、小組討論、全班討論甚至自我反思都是培養(yǎng)思辨能力的可取的活動方式。教師要留充分的時間在語言能力培養(yǎng)方面,不可忽視重點單詞、長難句講解,因為思辨能力仍是以英語學習為基礎,要著力培養(yǎng)學生能用英語表達思維的能力,這才是英語思辨教學的重要目標。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wǎng). 國務院關于印發(fā)國家職業(yè)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 (2019-01-04)[2021-04-29].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fā)高等職業(yè)教育??朴⒄Z、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21年版)的通知[EB/OL]. (2021-04-01)[2021-04-29].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qt/202104/t20210409_525482.html.
[3] 裴正薇,蔡慧. 英語專業(yè)大學生思辨能力現(xiàn)狀與影響因素研究[J]. 外語教育,2019(01):13-24.
[4] 周薇薇.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框架下思辨能力培養(yǎng)探析[J]. 南昌師范學院學報,2020(10):61-65.
[5] 孫有中. 思辨英語教學原則[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19(11):825-837.
[6] 劉桂玲. 成果導向的英語精讀課思辨能力提升教學策略研究[J]. 白城師范學院報,2020(08):101-106.
[7] 習近平在湖南考察時強調(diào) 在推動高質(zhì)量發(fā)展上闖出新路子 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湖南新篇章[N]. 新華網(wǎng),2020-09-18.
(薦稿人:薛潔,天津國土資源和房屋職業(yè)學院基礎課程教學部主任,副教授)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