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春梅
【摘要】在初中生物學課堂教學過程中,立足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利用實驗、實物、生活實例創(chuàng)設情境,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有效幫助學生建構知識。
【關鍵詞】生物學課堂教學;情境式教學法;應用
教學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建構主義強調,應當把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習者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新的知識經驗。這更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教師要重視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通過多種方式來促進學生的建構過程。在教學實踐中,筆者應用“情境式教學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幫助學生建構知識?!扒榫呈浇虒W法”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更直觀形象地感受到所學的內容,強化理解知識本身,從多個角度去掌握課堂知識及其在生活中的具體應用,通過各種情境的創(chuàng)設,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環(huán)節(jié),實現高效課堂的教學目的。從初中生物學課堂教學實際出發(fā),結合初中生的認知能力及心理特點,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開展“情境式教學法”。
一、利用實驗創(chuàng)設情境,調動學生的探索興趣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把實驗與情境相結合,創(chuàng)設實驗情境,有助于學生更好理解知識,有利于調動學生的探索興趣。如七上“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一章中需要學習植物的呼吸作用,這抽象的生理過程對學生來說是一大難點,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更好理解學習,筆者在上課時同時展示了兩瓶綠豆種子,一瓶是萌發(fā)的種子,一瓶是煮熟的種子,再點燃小蠟燭,讓學生去猜測”當燃燒的小蠟燭放到瓶子時,會發(fā)生什么現象?”這馬上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調動自己的認知經驗去猜想,再根據堂上的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從而認識到植物通過呼吸作用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又如八下“鳥類的生殖和發(fā)育”一節(jié)中,要求學生為掌握鳥卵的結構。筆者把雞蛋帶到課堂上,組織四人小組進行學習,學生通過自學看書,認識雞蛋的結構,再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實驗,如輕輕敲開雞蛋的鈍端,觀察氣室和卵殼膜;打破卵殼,認識系帶、卵黃膜、胚盤等。最后筆者演示了雞蛋放入70°C熱水,展示了卵殼中的氣孔,通過實驗情境,學生更進一步掌握知識點,并理解鳥卵結構復雜的重要性,有利于知識建構學習。
二、借助實物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中生的思維水平發(fā)育還停留在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發(fā)展過程中,對于一些抽象的知識點,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fā),化抽象為形象,在教學過程中懂得利用實物展示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八上學習鳥類適于飛行的特點時,筆者在導入新課時出示了一張A4紙,提問學生“我想讓這張A4紙飛起來,飛得更遠,有什么辦法呢?”馬上有學生回答說“折紙飛機”。筆者讓學生折完紙飛機后,在堂上馬上放飛了這個紙飛機,學生都很興奮,這時抓住時機提問“同樣都是A4紙,為什么一開始這紙卻飛不起來,折成飛機后就可以,你認為原因是什么?”,這問題調動了學生的思維,借助紙這一實物,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慢慢總結出:形態(tài)結構改變、本身體重輕、要有動力才可以飛起來。圍繞這三大特點,筆者很順利開展教學,學生在書中很快找出鳥類跟這三大特點相適應的相關內容。又如學習七下“尿液的形成”中腎小球的過濾作用,學生無法直接觀察這一過程。筆者嘗試借助多媒體教學,發(fā)現效果一般。后來筆者借助實物創(chuàng)設情境,課上備好一個小篩子和碗,用花生、綠豆和芝麻來演示過濾過程,并提問“為什么花生不能過濾?”學生直觀看到花生、綠豆和芝麻的大小不同,很容易就明白了中間的差別及過濾作用,這樣的實物情境拉近了學生和知識的距離,化抽象為形象,更好調動了他們學習興趣。
三、聯系生活實際情境,維持學生的學習熱度
生物學知識源于生活,課標標準倡導教師打造生活化課堂,足見生物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在進行生物學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聯系生活實例,創(chuàng)設情境,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保持學習的興趣。如七下“發(fā)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一節(jié)中,要學生理解“人體平靜時呼吸是被動的、是呼吸肌產生收縮和舒張的結果”,這與學生平時的生活體驗產生了認知沖突。為更好引導學生建構知識,在導入時筆者創(chuàng)設了一情境:小明在車禍中不幸受傷,被一鐵把手插入右肺,這時如果你在現場,你認為那鐵把手該不該拔呢?為什么?具體化的情境馬上引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有的說“要拔,否則會感染”,有的說“不能拔,因為容易失血過多”等,最后筆者賣了個關子,在學習完人體的呼吸是如何產生以后,再回顧這個生活情境,結合本節(jié)內容,學生馬上就明白個中原因,更深刻理解本節(jié)知識點。又如學習八上“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一節(jié),筆者舉出一例子:小李爺爺生日,小李想親手做壽包給爺爺祝壽,結果做出來的包子卻不好吃,我們一起來幫幫小李解決這個問題。筆者列出小李的做法,并按照他的做法做了實物,把實物與市場賣的包子一起給學生品嘗,學生親自嘗過對比后發(fā)現其中的不同,都投入到書中找辦法解決問題。這樣的生活情境,既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又可以讓學生意識到知識解決問題的作用,維持了學生學習熱情,激發(fā)學生進一步探索學習的欲望。
綜上所述,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根據學生的原有知識水平、生活經驗,運用“情境式教學法”,巧妙融入教學過程中,提高教學有效性,可以更好幫助學生建構知識。
【參考文獻】
[1]張敏.“情境式教學法”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中學),2016(08):149+151.
[2]魏麗.情境教學法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生物教學,2020(21):36-37.
[3]黃霞.情境教學法在復習教學中的應用——以“免疫調節(jié)”的復習為例[J].教學考試,2019(42):27-29.
[4]王麗.“情境式教學法”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J].生物學教學,2016,41(05):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