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文瓊
摘要:縱觀小學語文人文教育實踐,一方面聽說讀寫教學比例較大,人文教育被忽視了;另一方面教學者對新課標解讀不到位導致“泛人文教育”現(xiàn)象普遍出現(xiàn),在反思傳統(tǒng)小學語文人文教育不足的基礎上,當前我們需要深化教學改革。本文嘗試分析小學語文人文教育活動組織措施,旨在推動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人文性;教學反思
引言:
語文本身就作為人文學科,在滲透人文教育目標上有著先天優(yōu)勢,同時承擔著弘揚人文精神的重大使命與責任。人文精神教育包括對科學、知識、真理的探索以及重視。是對行為、修養(yǎng)、信念以及人格的看重與追求,是對自由、平等、正義等重要價值的渴望和呼喚,是對人的關注、尊重和對人的主體性的祈禱盼望,是對生存意義和價值取向等問題的反向思考。小學語文教師要深刻認識人文精神內涵,結合小學生的知識學習需求和認識水平,合理滲透人文教育目標。
1.挖掘為本中的人文要素
組織教學活動中,教師是教學方案的設計者,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文本是教師指導教學的根本,在教學的中挖掘人文要素是我們開展人文教育的最基本步驟。小學生天真、無邪,他們本來就有著很多優(yōu)良品質,但是其明辨是非的能力還有不足,以及在思想意識方面都需要教師針對性引導,這是推動小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前提和基礎。比如挖掘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蘊含的優(yōu)良思想,如閱讀指導中,《孔融讓梨》中學習到孔融謙讓的優(yōu)良品格;《靜夜思》中感受思戀家鄉(xiāng)、思戀親人的思想情感;《長城》中,讓學生想象長城的雄偉、勞動人民的艱辛。挖掘教學素材,能夠滲透愛國情感、優(yōu)良傳統(tǒng)和社會責任感……這些都是文學作品中凝練的優(yōu)秀的人文要素,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發(fā)展需求,教師要具備挖掘人文要素的能力。再如培養(yǎng)審美情感,語言是世界上最美妙的東西。它有動人的韻律,神奇的筆形,簡單或華麗的修辭手法,其中最美妙的就是文字組成之后展示出的深厚的文化內涵。例如李清照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十四個字,給我們帶來了一番別樣的感情;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以天下為己任的豁達思想……
2.從周圍環(huán)境滲透人文教育
環(huán)境對個體的影響是深遠的。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指導教學活動的時候要關注對人文環(huán)境的打造,比如教師的黑板報中可以融入人文作品,弘揚傳統(tǒng)文化要素,教師內部墻壁可以粘貼名人名言,讓學生以人文主題制作手抄報,利用學校廣播開展人文教育等等。同時鼓勵學生廣泛閱讀,比如和人文教育密切相關的素材:《三字經》、《弟子規(guī)》、《游子吟》等,學生在閱讀中就可以收獲良多。此外,“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顯然學生需要人文實踐的契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言:“生活即教育。”,小學生在家庭中享受著父母的關愛,甚至有些家長過度溺愛孩子,使孩子養(yǎng)成自私、自我中心的不良意識,學習及生活中不考慮他人的感受,稍不如意即情緒激動或消極對待。為此,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加強實踐活動,如,可安排學生給父母洗一次腳,并寫出自己的感受;讓學生仔細觀察父母的腳和自己的不同,又為什么會這樣?讓學生了解到父母的不容易,更加愛自己的父母。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教會學生尊老愛幼,在知道學生在公交車上給老人讓座、扶老奶奶過馬路、幫助同學等行為后對學生進行夸獎。定期組織同學們去養(yǎng)老院看望孤寡老人,給老人們洗臉、唱歌、表演節(jié)目、給老人們說故事、剪指甲等等行為,讓同學們在行動中感受關愛他人的快樂。
3.從教師言行滲透人文教育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教師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學生,有時甚至比教師課堂上所講的知識更能影響學生行為。人文教育不能只是教師課堂上口中的一個概念,教師還要在言行中加以體現(xiàn)。教師平時以人為本,對一草一木,其他人和物都寄予深厚的人文主義同情和關懷,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則學生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
“語文教師應該是雜家,還要是一本百科全書,是實實在在弘揚人文精神教育的第一人”,而語文老師的雜家的基石就是多讀多學,這也是成為百科全書的墊腳石。語文老師只有廣泛閱讀和涉獵各類知識,才能讓書中的人文精神內化并吸收,讓人文精神融人到每個細胞里去。只有這樣,老師才能在課堂上散發(fā)人文的光輝,從而在教學中展示自己的才華,為人師表。讓學生感受到人性的教育,不隨便斷章取義,這樣學生才能把語文老師當作學習的榜樣。以人為本、人人平等、關懷他人……那就是人文情懷的圣地。教師給學生描繪出人文教育的美好畫卷,使學生心懷向往,慢慢地積累,形成人文素養(yǎng)。另外,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尤其是尊重學困生,也是教師在言行中滲透人文教育的重要方面。學生天賦不同,秉性各異,有些學生也并非不努力,但是由于自身智力和悟性等方面的原因,成績并不理想;還有些學生理科成績讓人翹首,但是語文卻總是差強人意。對于這部分學生,教師要做到一視同仁,不能忽視他們,漠視他們的存在,要給予他們和語文成績好的學生同樣的關注和鼓勵,做到真正平等地對待每位學生,對每個學生都傾注同樣多的愛心,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教師深厚的人文教育。
結語
人文素養(yǎng)在現(xiàn)代小學語文教育中逐漸喪失。無論上課的老師,還是受教育的學生都逐漸把教育方向往工具性發(fā)展,語文學科應有的人文性在現(xiàn)代教育模式中地位逐漸下降,這樣的現(xiàn)象是值得反思的。
人文教育包含的內容比較寬泛,小學語文教師在指導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該立足教學目標和學生學習需求,科學分析人文教育滲透路徑,給學生優(yōu)質的學習體驗。就現(xiàn)階段小學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的滲透情況來說,作為教師的我們依然需要積極參與教育改革,全面體現(xiàn)人文教育的優(yōu)勢,引導小學生全面發(fā)展。本研究嘗試分析了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的措施,旨在給同行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陸少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J].廣西教育,2013,32(11):154-155.
[2]楊桂俠.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J].教育教學論壇,2013,32(15):32-33.
[3]柯宇莉.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應用[J].考試周刊,2017,33(82):48-49.
[4]張瑞青.人文教育視野下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J].新課程(中),2017,11(09):244-245.
(畢節(jié)市赫章縣珠市鄉(xiāng)汞山小學?貴州畢節(jié)?55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