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摘要: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體系中,閱讀和寫作是十分重要的內容,提高閱讀和寫作的學習能力,如同為學生插上了建立語文堅實基礎的一對翅膀。在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中加強讀與寫兩者的有機結合,不僅滿足新課改的教學需求,而且能夠在深化學生閱讀水平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如何促進讀與寫的有機結合,開展高效課堂,讓讀與寫實現(xiàn)美麗相約,是廣大語文教師深刻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讀寫美麗相約;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淺析
引言
所謂的讀寫結合,其就是將閱讀和寫作進行完美融合,借助以讀促寫、以寫促讀的新型教學方式,拓展學生的語文思維,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閱讀和寫作方面的能力。所以,在小學階段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積極優(yōu)化讀寫教學方式,幫助學生通過閱讀學習掌握豐富的語言知識,進而深化學生的寫作水平?;诖?,本文針對讀寫結合,深入探究了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策略,力爭讓閱讀和寫作實現(xiàn)美麗相約,為語文教學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一、加強讀寫啟蒙教育,激發(fā)學生的讀寫興趣
小學語文教材中編制的內容可謂是一座豐富多彩的寶藏,不僅具有一定的閱讀價值,而且蘊含著大量的寫作資源。小學時期的讀寫啟蒙,必須憑借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在文章中經典片段中體會文章語言的博大精深,進而幫助學生深化閱讀能力以及寫作能力。例如,在《少年閏土》一課的學習中,該篇課文中的第一段,是對景物以及人物方面的描寫,其內容十分精彩。這一段內容不僅塑造了一個健壯活潑、行動火速的少年閏土人物形象,將一位勇敢面對困難的少年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現(xiàn)于廣大讀者面前,同時為不同環(huán)境的呈現(xiàn)打下了整體的情感基礎,發(fā)揮著統(tǒng)領全文的重要作用,進而根據(jù)本文特定人物閏土,創(chuàng)作論文下文故事。對于如此精彩的文章敘述,教師可以通過“移花接木”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在深度分析和理解這段文字的基礎上,根據(jù)自己的思想,再次創(chuàng)作形成新的語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這種寫作技巧,進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此外,對于本文所運用的開放式結尾方式,教師可以積極引導學生根據(jù)本文內容,發(fā)揮想象力,對魯迅先生的該篇文章展開續(xù)寫。例如,某一天,魯迅與閏土兩人再次見面了,然而此時此刻,兩人已經年過半百,則兩人的見面會呈現(xiàn)出什么樣的情景呢?兩人會產生什么樣的感受呢?請展開自己想象空間,完成文章的續(xù)寫。通過這種訓練方式,不僅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和認識文章內容,而且能夠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拓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并促進學生實現(xiàn)讀寫能力的一起進步。[1]
二、重視技巧,適當點撥
在小學階段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需要為學生傳授基礎知識,而且需要為學生的寫作提供正確引導。在語文課程的學習中,學生通過教師不單單掌握了閱讀技巧,而且能夠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創(chuàng)作出屬于自己獨特風格的優(yōu)秀作品。教師在針對文章展開教學活動時,對于部分理解能力較強或者思維相對活躍的學生而言,教師可以傳授其閱讀文章的有效方法,具體而言,就是準確把握重點,然而這會大大影響學生對文章存在的閱讀感,小學語文教材中編制的作品其根本作用不單單是出于各種考試的考慮,而是促進學生形成正確三觀認知和豐富人身經驗。在完成文章的學習任務之后,學生應當結合在文章中所掌握的內容展開綜合寫作,同時經過教師的點評和完善,進而促進學生深化寫作水平。流入,在《伯牙絕弦》一課的學習中,該篇文章屬于文言文,學生在結束學習任務之后,可以借助自己的想象力利用白話文的形成呈現(xiàn)該文章,以此讓學生對《伯牙絕弦》產生深刻印象。
三、豐富讀寫訓練形式
在以往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組織讀寫訓練活動的形式相對單一,往往是為學生提供相關的閱讀材料,甚至讓學生閱讀課本中的文章,然后為學生制定主題,讓學生展開寫作訓練,單一固化的訓練方式大大消減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有效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教師必須立足于興趣層面出發(fā),運用各種不同的讀寫訓練方式。促進學生能夠在興趣愛好的帶動下深化讀寫效率。例如,教師在組織閱讀教學活動時,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進行,引導學生自由分為若干個閱讀小組,小組成員分別擔任文章中的不同角色,讓學生通過劇本的形式將其中的情景內容附帶感情的呈現(xiàn)出來。口頭形式的語言表達,加上肢體形式的語言呈現(xiàn),讓閱讀變得繪聲繪色,能夠為學生創(chuàng)造真實的閱讀體驗。讓學生的寫作學習形式實現(xiàn)了創(chuàng)新,如,引導學生展開微寫作,不限時間不限地點地將自己耳聞目睹的事物通過微寫作呈現(xiàn)出來。
四、結合學生的個性特點實施分層教學
語文課程是一門具有一定開放性的基礎學科,其不同于理科,每道題有著特定的一個答案,在文學體系中,無論什么答案不存在完全正確,或者絕對錯誤,所以,在文章的實際閱讀中,每個讀者往往會根據(jù)自己對作者觀點的體會而形成不同的態(tài)度。對于這一點,教師也能夠這樣理解,對文章的有效學習和閱讀過程,其本質上就是對文章的再次開發(fā)和創(chuàng)造,因為在文章的實際閱讀中,學生勢必會根據(jù)學生的體會進行閱讀,也正因為如此,才能促進學生深刻感受文章中作者所彰顯的情感,進而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作欲望。那么怎樣才能通過讀寫結合的形式閱讀文章呢?教師必須準確把握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特點,結合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對學生進行科學劃分,進而在課堂教學中給予學生針對性指導,讓學生借助文章閱讀和動手創(chuàng)作的方式抒發(fā)自身情感。例如,在《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的教學中,在完成文章的閱讀任務之后,每個學生都會產生不同的感受,教師可以引導觀點一致的學生建立學習小組,讓學生進行相互討論,以此增加學生的情感認知,進而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欲望。[2]
結語
在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體系中,閱讀和寫作兩者是缺一不可的一個整體,兩者具有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通過有效閱讀能夠促進學生提高寫作水平,然而寫作能力的深化則能幫助學生進行深度閱讀。在小學語文課程的讀寫結合模式教學中,教師必須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循序漸進,逐步增加學習強度,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進行有機結合,進而實現(xiàn)深化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根本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姜麗蔚.讓讀寫美麗相約——小學語文課堂讀寫結合教學的策略探析[J].新課程,2020(34):187.
[2]陳佳麗.讓讀寫美麗相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鏈接點的探尋[J].名師在線,2018(34):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