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麗華
摘要:統(tǒng)編教材解讀中提出“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語文本身含有豐富多彩的人文性,每一篇文章都具有濃厚的感情色彩,真實的課堂需要教師注重文本教學,發(fā)掘文本語言美,然后在學習的過程中把課堂真正還給每一個學生,然后有效地完成文本的解讀和感悟,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多方面共建語文教學平臺能完美地與語文教學整合一起改善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使語文課變得更高效,更能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
關鍵詞:感悟;語言美;語言情景;高效
正文:《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應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同時,課標中提出的階段目標要求也提出閱讀時要“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語言”等。而這一切目標的實施都需要以“品讀語言”為核心,這樣才能讓學生感受到語言強大的表現(xiàn)力和美妙的神韻,讓語文課散發(fā)它真正的魅力。
下面我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是如何正確、合理、科學地利用各種教學手段挖掘文本語言美的信息,高效地進行語文教學,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一、注重字詞的品味,拓展學生思維
“增強目標意識,強化訓練意識”是我們新教材的一個根。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在文本的解讀上有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發(fā)現(xiàn)文學作品中的語言美、結構美、思想美,隨之在教學中和學生一起研討中國語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巧妙之處。有了一系列詞句的挖掘、感悟和賞析,語文教學將會變得趣味橫生,學生們則通過老師有指向性的引導,舉一反三,學之得法。這是統(tǒng)編教材的一個重要目標。
1、換詞比較法
低年級課文雖淺顯,但許多課文也用詞準確生動,語句簡潔傳神,很有必要對學生進行引導,深挖細究。根據(jù)學生易于接受直觀、形象的事物這一特點,在教學中我經(jīng)常結合信息技術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在《荷花》一課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白荷花從這些大圓盤中冒出來”的“冒”字,我先通過視頻展示荷花的生長過程。接著在PPT中用特效出示“冒”,然后讓學生體會這個冒字用得好在哪?如果是你還會用什么字來寫荷花的動作。學生分別用了“鉆”“跳”“長”“露”“蹦”“擠”“探”“伸”等動詞來表現(xiàn)荷花的動態(tài)美。接著,老師又問:“這么多的詞語中你認為哪個字用得最好?”這時學生不約而同地選了“冒”,然后,老師就讓孩子們各抒己見:有的說—“冒”字表現(xiàn)了荷花長的速度快;有的說—“冒”字是用了擬人的寫法寫出了荷花從很多荷葉中突出來很可愛,等等。通過這樣的教學,不僅生動、直觀地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同時也是擴展了學生的詞匯量。
2、縮詞比較法
低年級學生總是能很快發(fā)現(xiàn)別人在朗讀中發(fā)生的錯誤。利用這個特點,我們可以在老師的范讀中故意把個別關鍵詞語漏讀,讓學生來發(fā)現(xiàn),然后在PPT上出示這兩個前后不一樣的句子讓他們說說為什么少了這個詞語就不好,從而讓學生發(fā)現(xiàn)這些詞的妙用。
二、創(chuàng)設情景、感受語言美
陳先云理事長指出,統(tǒng)編版教材是以“雙線”來組織單元內(nèi)容”的,所謂的“雙線”,就是”寬泛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數(shù)“兩條線均衡遞進”。在語文教學中,感悟語言美可以把言語對象置于一定的言語情境中進行,因為學生掌握詞語需要一個內(nèi)在變化過程,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才能更深入,才能更好地進行思想的滲透。信息技術多媒體教學集圖像、聲音、文字與一體,低年級的課文比較淺近,文中多數(shù)字詞的意思能為學生所理解,只要能創(chuàng)設好情境,學生就能很好地理解詞語并進一步深入體會。
1、利用多媒體教學讓學生入情入境
教學《我多想去看看》時,為了讓學生理解“多想”一詞表達想去看看外面世界的強烈感情,同時激發(fā)孩子對祖國的山河的熱愛之情,我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教學情境:
師 :小朋友們,你們?nèi)ミ^北京嗎?
生1:去過。
生2:沒去過。
師:想不想知道北京是怎樣的嗎?這里有一首歌中是這樣說的。(播放視頻《我愛北京天安門》)
師:天安門是首都北京的象征,在首都北京的天安門廣場上,國旗每天都同太陽一同升起,那場面非常壯觀。你們想去看看嗎?(多媒體課件出示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視頻),當時48雙小眼睛都緊盯著屏幕,眼睛閃著敬佩的光芒,嘴里發(fā)出輕微的驚嘆聲。
生:想。
師:課文中的小朋友也有這樣的想法,來,請你說說你是從課文的哪句話中看出來的,把它讀出來。(句子:我對媽媽說,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膫€詞語最能表達孩子們的強烈愿望?這時孩子們異口同聲說“多想”。老師通過情景的導入,以孩子的真情為契機,讓學生感受詞語表達的準確性。
三、形色各異的美讀方式,感悟語言美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語文的學習離不開讀,只有會讀愛讀的孩子才能更好的理解課文,愛上語文,而各種各樣的美讀方式則是老師給孩子搭建的橋梁,美讀不但讀的方式多,如果加上音樂、視頻等信息技術的手段,教學效果則出現(xiàn)事半功倍。每一節(jié)課我都十分重視讀的訓練,始終以讀為主。美讀的形式多樣,如,問答對對讀、師生承接讀、古詩對譯讀等等,并在讀后給予鼓勵性評價,逐步引導學生由讀通到讀懂。在瑯瑯的讀書聲中,學生獲得了初步的情感體驗,激發(fā)起對美、對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語言的美。
統(tǒng)編教材強調(diào)“立德樹人、語文素養(yǎng)、閱讀體系、多方共建”的理念,目的讓學習更有語文性,更富操作性,統(tǒng)編教材教學設計則更加關注學生的思維訓練,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針對以上理念,語文教學要為學生搭建多方面教學平臺更好地發(fā)掘文本的語言美,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教師通過品詞、品句、情景創(chuàng)設和各種形式的美讀,以潛移默化的形式,直觀、形象的表達,讓學生在與作者心靈溝通碰撞的過程中,感受語文所具有的濃厚的人文色彩,接受文本感情的熏陶、感染,并對文本所描寫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節(jié)等流下深刻的印象。同時,學生就在活靈活現(xiàn)的學習情景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如此一來,學生既提高了學習能力,又掌握了學習方法,教師、學生、教材、教法、教學環(huán)境之間融為一體, 讓學習成為“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一樣美好。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01年版)》
[2]統(tǒng)編本《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
[3]《陳先云增強六個意識,教好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
[4]《統(tǒng)編本一年級下冊語文教材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