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天心
【摘要】在初中生物的教學中,要求學生能快速吸收教材內容,旨在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初中生物實際上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一門課程,這門學科其中一個特點就是需要學生自己動手才能夠掌握到教材中的重難點。但是在當下的生物教學中存在一個很突出的問題是,在應試教育的壓迫下,老師過于注重成績的高低而忽視了學生自身能力的發(fā)展。因此,本文將針對初中生物的教學現(xiàn)狀提出關于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建議,為教育工作者提出參考和借鑒,為培養(yǎng)學生全面發(fā)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創(chuàng)新精神;課程實踐;師生交流
一、設計教學情景,積極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
大眾普遍認為傳統(tǒng)的“填鴨式”和“灌輸式”教育在現(xiàn)在這個現(xiàn)代化教育快速發(fā)展的背景下已經(jīng)無法滿足時代的發(fā)展了,初中生物的教學活動應該是在講授知識的同時創(chuàng)設生動的情景,在這些情景當中讓學生自己創(chuàng)造出他們想到的事物。在這樣的一種教學方式下能夠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生物的魅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精心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積極培育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老師積極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是對學生未來的學習打下基礎,這種精神將伴隨學生的成長。
例如,在進行“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和影響”的學習時,老師可以首先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制定一系列的問題情景:在最近的五年到十年中我們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有怎樣的變化;我們身邊又有些什么生物瀕臨滅絕或者已經(jīng)滅絕;造成這樣的原因是什么;在未來的生活中我們能夠有什么解決辦法;我們還能夠創(chuàng)造出什么新型的解決辦法……各組學生通過思考和時間考察后進行小組報告。其中創(chuàng)新的方向就在于如何創(chuàng)造出新的解決方案,這種解決方案有一個很大的前提是能夠運用在普通大眾的生活中,如果是利用可持續(xù)使用的能源和重復的解決工具會讓這種方法推廣地更廣泛。盡管初中的教育不是與正式工作的模式一樣服務大眾,但是進行創(chuàng)新性的教學就是為未來工作創(chuàng)造一個更好的條件、牢固基礎。
初中生物是學習生物的一個基礎,這個階段對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性理念的教育會讓他們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增添更多新鮮的想法。因此,在生物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體會學習,通過自己思考感知學習的過程,還需要靈活地為他們提供不同方式的教學策略。可見,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其實也是對老師的考驗。
二、充實課程實踐,讓學生在動手中體驗生物
初中生物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提高課堂上每一個學生的生物素養(yǎng)”。生物學老師想要達到培養(yǎng)學生生物素養(yǎng)這一教學目標,可以在教學中融入必要的課程實踐活動,讓學生自己動手,通過觸覺將生物知識導入自己的大腦感知當中。此外,初中生物是一門涵蓋許多方面知識的課程,同時也與日常生活、生產(chǎn)、發(fā)展緊密聯(lián)系,這都是進行生物課程實踐的良好基礎。
例如,在學習“光合作用”這一知識點的時候,在選取課本上通常所談到的選材之外,學生可以到實地去進行考察觀察并實驗哪一種材料可以代替課本上的材料。在此之前需要老師講解一些關于選材的注意事項,并且利用對比實驗法在實驗中進行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分類,對照組進行光照、實驗組進行遮光。所選取的材料需要葉片小而薄、利益脫色。并且提前告知實驗結果,光照組會出現(xiàn)非常明顯的遇碘反應。這樣能夠讓學生更有針對性地尋找到可替換的材料。在這個過程中老師還可以將學生大致分成幾個小組進行分別的實驗探究,并在實驗結束以后、課程內容結束以后進行分享活動,分享在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有趣的事情,讓學生踴躍發(fā)言,教師則可以根據(jù)學生的發(fā)言進行糾正或者指導。
教師充實課程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自己實驗、動手過程中體驗生物的樂趣。在這個過程中,老師需要發(fā)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進行活動的探究,要明白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只有學生通過雙手發(fā)現(xiàn)了課堂的樂趣,才能夠激發(fā)對這門課程的熱愛,才能夠實現(xiàn)事半功倍的效果??梢姡n堂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更有興趣融入課堂氛圍當中,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課后互動,進行師生交流
學生應該和教師配合,有針對性地共同調整生物教學的課程進度,調動學習積極性,共同討論課堂還需要改進的地方。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應該進行反思并向老師提出相關的意見和建議。初中生物教學過程中,學生向老師提建議也是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體現(xiàn),能夠想出好的建議屬于創(chuàng)新,能夠有勇氣與老師進行交換意見屬于實踐能力,因此,這種交流活動是有必要開展的。
例如,在結束前兩個課程“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和影響”、“光合作用”后,老師可以有選擇性地找不同成績層次的學生進行談話。內容可以是:課程內容是否充足?有沒有覺得整個流程當中有無事可做的時候?這兩節(jié)課所運動的教學方式有沒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在接下來的課程中還有什么新的教學方式可以運用?這是讓在學生回憶課程內容的過程中提出自己的建議和意見,問答式的課后咨詢也是屬于交流方式的一種。
老師在教學方式上,除了一成不變地采用課堂內的教學模式,還需要增添除課堂內容以外的人文知識,不斷進行反饋和改正。在交流過程中需要有意識的促進學生的積極性,不能變成教育性質的交流,反而在這個過程中更多的是需要表揚學生和聽取意見。老師應該正確引導學生的學習思維,不斷更新教學內容,不斷促進學生的自學能力,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輸出,以確保學生在初中就能接收到創(chuàng)新教學和實踐教學的理念。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進行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探索與實踐,需要老師不斷地設計、開展、推廣生物的教育活動讓學生能夠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在享受實踐的過程中愛上生物學習。同時,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融入生活,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讓生活充滿學習內容。
參考文獻:
[1]林秀娟.初中生物教學中學生實踐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J].學苑教育,2020(29):17-18.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實驗中學01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