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曉曄
[摘? ?要]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每個公民都應具備的最基本的修養(yǎng)和道德準則。廣州市人民政府機關幼兒園基于教學實踐,提出了從創(chuàng)設主題活動和環(huán)境、捕捉生活細節(jié)、挖掘節(jié)日素材、開展公益活動、加強家園共育、促進知行合一等方面,開展幼兒感恩教育實踐活動的有效措施,以促進幼兒感恩意識的萌發(fā),培養(yǎng)幼兒識恩、知恩、感恩、施恩、報恩的人文情懷,確保感恩教育在幼兒園的深入開展。
[關鍵詞]幼兒;感恩教育;實踐活動
一、開展幼兒感恩教育活動的必要性
一是基于時代的發(fā)展與國情的需要。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每個公民都應具備的最基本的修養(yǎng)和道德準則。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們感恩意識缺失的問題日益凸顯,忘恩負義現(xiàn)象頻發(fā),開展感恩教育已迫在眉睫。幼兒期是個體道德意識萌芽的階段,針對幼兒開展感恩教育可以引導個體從小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培養(yǎng)感恩意識,對營造和諧社會,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是基于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需要。在相關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不斷閱讀文獻、收集資料、調整策略、反思結論等,大大提升自身專業(yè)技能,同時將理論運用于實踐,推動園本課程的發(fā)展。
二、實施幼兒感恩教育活動的理論依據
一是“做中學”理論?!白鲋袑W”理論由美國著名教育學家杜威提出,他認為“教育即生活”。因此,開展感恩教育需要和幼兒的生活緊密相連,將難以在課堂中體驗的感恩情懷融入到生活實踐中,在生活中真正學會感恩。
二是社會學習理論。班杜拉認為,在社會情境中,幼兒往往是通過直接觀察別人的行為而進行學習的,主要經歷“對榜樣示范者的注意過程—模仿行為的保持過程—運動復現(xiàn)過程—動機過程”四個階段。因此,要真正落實對幼兒的感恩教育,首先要加強教師和家長自身的道德培養(yǎng),從而為幼兒感恩意識和行為的培養(yǎng)樹立良好榜樣。
三、幼兒感恩教育活動實踐
1.立足園本,構建感恩教育活動實施模式
幼兒園在“綜合主題游戲化園本課程”的基礎上,從幼兒興趣出發(fā),同時結合幼兒的實際生活,最終形成了基于生活活動、家園共育、環(huán)境浸潤和學習活動等多維度的3-6歲幼兒感恩教育活動的實施模式。
2.整合資源,收集并創(chuàng)新幼兒感恩教育活動設計
(1)建構資源收集途徑
隨著信息技術以及信息化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已能在大數據環(huán)境下準確找到所需要的各種資源。因此,感恩教育活動也可充分利用多方資源,如網絡、幼兒園、家庭、社會等,為活動的開展提供豐富的理論和實踐層面的指引。
(2)確定幼兒感恩教育活動設計原則
一是主體性原則?;顒釉O計應始終堅持以幼兒為主體的原則,以培養(yǎng)幼兒的感恩意識為出發(fā)點和關鍵點,引導幼兒積極參與,促進幼兒道德品質發(fā)展。
二是體驗性原則。即活動的設計應以幼兒體驗為主,使幼兒在活動中切實體會到他人的幫助對自己的重要意義,從而加深感恩的情感體驗。如將感恩教育的內容滲透到主題活動、親子活動、社區(qū)活動和一日生活中,通過實踐活動幫助幼兒理解、體驗感恩,并將感恩內化為自身行為。
三是趣味性原則。幼兒天性活潑,有趣的事物才能激發(fā)幼兒的興趣,引起幼兒的關注并積極參與。因此,在設計感恩教育活動時,要緊緊圍繞幼兒的興趣點,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學習方式,將預設和生成活動相結合,引導幼兒積極參與,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
3.構建框架,彈性預設幼兒感恩教育活動目標體系
(1)感恩教育活動的目標設定原則
一是關注幼兒學習與發(fā)展的整體性,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fā)展。二是尊重幼兒發(fā)展的個體差異,支持、引導幼兒達到該年齡段應達到的水平和程度。三是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以直接經驗為基礎,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合理滲透。四是重視幼兒的學習品質,在活動中有意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學習品質,為幼兒終身學習與發(fā)展奠定基礎。
(2)感恩教育活動的具體目標
依據感恩教育活動的目標設定原則,指向感恩道德品質和學習品質的具體培養(yǎng)目標如下。
一是通過不同形式的感恩活動了解家長對自己的付出、關愛和照顧,培養(yǎng)愛家人、感恩家人、為家長著想的情感。二是通過體驗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懂得關心身邊的人和事,知道現(xiàn)在的生活來之不易,離不開廣大勞動者的辛勤付出,學會換位思考并理解、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萌發(fā)愛祖國、愛家鄉(xiāng)、愛幼兒園的情感,培養(yǎng)責任意識和職業(yè)尊崇感。三是在與他人交往和相處時,心懷感恩,并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回報他人和社會。四是培養(yǎng)積極主動、自信樂觀、不怕困難、敢于探索和嘗試的學習品質。
4.立足實踐,探索感恩教育活動的方法和路徑
(1)在主題活動和環(huán)境創(chuàng)設中滲透感恩教育,學會識恩
通過主題活動對幼兒實施識恩教育,讓幼兒了解身邊人給予自己的恩惠,體會大自然給予人類的恩澤。主題活動的內容要隨著幼兒認知水平的提升和生活經驗的積累而不斷變化,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幼兒的識恩能力,使感恩教育具有整體性、連續(xù)性,實現(xiàn)感恩教育活動預設與生成的有機整合。具體來說,可借助幼兒園宣傳欄、走廊、大廳等區(qū)域,為幼兒創(chuàng)設良好的物質、心理和人文環(huán)境,使幼兒園和班級環(huán)境充盈著濃厚的感恩氛圍。
(2)在生活、活動中捕捉感恩教育,學會知恩
感受滿足是感恩教育的心理基礎,也是感恩能力發(fā)展的前提,沒有對“延遲滿足”的體驗和意識,就不會有對感恩的需要和認知。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可引導幼兒感受家人或他人給予自己的恩惠,不斷提高幼兒對“恩惠”的認知,同時利用“延遲滿足”對幼兒進行知恩教育,即適當給幼兒留有遺憾,才能激發(fā)其需要,使其具備知恩的意識和動力。
(3)在節(jié)日活動中挖掘感恩教育,學會感恩
多彩的節(jié)日活動是開展感恩活動的重要載體,也是實施感恩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教師可以充分挖掘節(jié)日內涵并有計劃、有目的地實施感恩教育。例如,在兒童節(jié)來臨之際,開展以“童心知感恩,童年樂繽紛”為主題,以“玩轉感恩繪本+節(jié)日特色活動”為主線的慶六一活動,引導幼兒通過多種感官體驗參與,感知愛與被愛的美好,學會用恰當的方式表達對他人的感恩之情。
(4)在公益活動中融入感恩教育,學會施恩
公益實踐活動是內化幼兒感恩情懷、表達感恩行為的有效途徑。當幼兒懂得感恩、學會感恩時,便會積極主動地將這種充滿愛意的行動實踐于生活中或施恩于身邊的人??赏ㄟ^組織幼兒開展“慰問長輩”“愛心義賣”等活動,使幼兒通過實踐中的親身感受,學會關心關愛他人,體驗施恩于人的快樂和滿足。
(5)在家園共育中踐行感恩教育,學會報恩
一是挖掘資源,開展親子活動。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充分利用活動場地的教育資源,并根據實際情況開展形式多樣的親子活動。例如,通過“尋寶大行動”“創(chuàng)意小畫家”等親子徒步活動,以快樂徒步、親近自然為目的,萌發(fā)幼兒愛祖國、愛家鄉(xiāng)的情感,幫助幼兒獲得有益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同時感恩大自然對人類的饋贈。在植樹活動中,可通過種植體驗,感受生命的奇妙,以達到尊重生命、珍惜資源,保護環(huán)境、感恩自然的教育目的。
二是整合資源,組織開放日活動。例如,充分整合家園資源,開展“敬老孝親”感恩攝影評比展活動,共同見證、親身經歷感恩的溫情瞬間。同時,結合感恩節(jié)開展“感恩有您,快樂成長”家長開放日活動,讓幼兒常懷一顆感恩的心,用實際行動報答給予自己恩惠的人,進而達到報恩的教育目的。
(6)在一日生活中浸潤感恩教育,達到知行合一
“一日生活皆課程”,為把感恩內化成自覺的行為,應將感恩教育滲透于一日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以達到知行合一。例如,在每周的感恩播報活動中,讓幼兒提前收集日常生活中看見的、經歷的感恩事件,通過分享交流,表達感恩情懷。還可以從幼兒感興趣的事件出發(fā),開展感恩主題親子沙龍活動,將預設與生成活動相結合,豐富幼兒的一日生活。
四、實施幼兒感恩教育活動的價值
一是培養(yǎng)幼兒的社會認知能力。在開展感恩教育活動的過程中,幼兒將逐漸懂得設身處地了解他人的感受,發(fā)展良好的社會認知能力。二是促進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在多種形式的感恩活動中,通過交流、采訪、參觀等方式,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得到了大大提升。三是增強幼兒的集體歸屬感。通過大量的集體活動,幼兒之間增強了聯(lián)結,對班級也產生了極強的歸屬感。四是開啟家長工作新局面。通過感恩教育活動,家長們親身感受、親眼見證了孩子發(fā)生的改變,增強了與幼兒園的密切合作,家園共育呈現(xiàn)出和諧的教育態(tài)勢。五是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在感恩教育的探索與實踐過程中,教師經歷了迷茫、困惑,從制定計劃到著手實踐,從經驗總結到調整策略,切實提升了教科研能力。同時,在一次次的磨練中,增強了教師團隊的合作意識,激發(fā)了教師的創(chuàng)新動力。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幼兒的很多要求都很容易被滿足,從而導致幼兒認為自己所獲得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而缺失了感恩之心。當下,我國的主要社會矛盾已經轉變?yōu)槿嗣袢找嬖鲩L的對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在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的同時,更應關注人們道德水平的提升。就教育方面來說,不僅要指導幼兒掌握知識體系的學習內容,更應引導幼兒不斷完善道德層面的意識和認知,使幼兒成為溫暖、善良、懂得感恩的人,這也是教師的職責,更是教育的使命。
(責任編輯? ?姚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