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蕾
[摘? ?要]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具有完成某一行為能力的感知或判斷。它對兒童的選擇過程、認知過程、動機過程、情緒反應、自我學習監(jiān)控行為等具有重要影響。幼兒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個人、家庭、幼兒園三個方面。教育者可以通過體驗成功收獲愉快感、利用榜樣提升效能感、具體評價獲得認同感、正確歸因增進自信心、營造良好家庭氛圍等舉措幫助幼兒做樂觀的自我效能兒童。
[關鍵詞]自我效能感;兒童 ;幼兒園;家庭
關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發(fā)現(xiàn),自我效能感在對個體學習、任務揀選和目標確定發(fā)揮作用的同時,還對其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面對問題的韌性起著決定性作用,并影響著個體的情緒變化、自我人格的建立以及群體間的人際關系。自我效能感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和持久性,幼兒期形成的自我效能感可能會影響其一生。因此,如何有效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自我效能感,讓他們樂觀開朗地生活,值得學前教育工作者們深入探討。
一、自我效能感概述
自我效能感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指個體對自己是否具有完成某一行為能力的感知或判斷。班杜拉認為,一種行為的開始以及持續(xù)的時間大多數(shù)由發(fā)出行為的個體對自己相關能力的感知和預判所決定的。自我效能感是誘發(fā)個體行為產生的中心機制,是行動發(fā)生的重要基礎[1]。通過概念可以發(fā)現(xiàn),自我效能感是對于自身能力的一種主觀判斷和主觀感受,個體的行為基于對自我的認識,是由認知控制的行為,強調自我認識和自我反思的作用。
二、自我效能感的具體影響
從選擇過程來看,自我效能感可以影響幼兒的選擇。自我效能感高的幼兒往往更愿意選擇具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和環(huán)境,以此發(fā)展自身能力,增強自信;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幼兒為防止失敗,往往會傾向于選擇難度低的任務,以便輕而易舉取得成功,從另一方面看,也限制了幼兒某些潛能的開發(fā)[2]。
從認知過程來看,不同效能感的幼兒對行為結果的認知存在差異。自我效能感高的幼兒一般認為成功是自己有能力和努力的結果,而能力又被視為可以獲得的技能。這種對成功積極的認知方式,使幼兒更愿意行動。
從動機過程來看,自我效能感影響幼兒努力的強度及持久度。面對挫折時,自我效能感高的幼兒堅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并鍥而不舍地嘗試直到成功;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幼兒,極易產生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淺嘗輒止,一旦失敗就選擇放棄。
從情緒反應來看,當幼兒遇到突發(fā)狀況時,其應激狀態(tài)和情緒反應也會受自我效能感影響。自我效能感高的幼兒臨危不亂,相信自己能克服困難,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幼兒缺少自信,會產生焦慮、緊張不安等應激反應,常常伴隨著難過、悲傷與痛苦。
從自我監(jiān)控學習行為來看,自我效能感與幼兒發(fā)展水平呈正相關。一般而言,自我效能感高的幼兒喜歡挑戰(zhàn)并且相信自己能成功,有較強的自我發(fā)展的內部動機。自我效能感低的幼兒則恰恰相反,不能很好地對自己的學習行為進行監(jiān)測、控制和調整。
三、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1.個人因素
(1)成敗經驗。幼兒對自身的認識絕大部分依賴于可直接感知的內容,個體的成功是能切實體會到的,有利于幼兒對自身良好認知的構建,并且多次成功建立的高效能感并不會被偶爾幾次的失敗所影響。相反,如果幼兒持續(xù)多次體驗失敗,就會削弱其自我效能感。
(2)生理狀態(tài)。個體在某種程度上會依據(jù)當下所呈現(xiàn)的生理狀態(tài)判定自己的行為結果。關于生理狀態(tài)的論述,研究者進行了兩種不同的解釋。一種強調的是個體對身體反應的再分析,比如心跳加速會使人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一種認為不同的情緒情感會影響個體對自己能力的判斷,比如過度焦慮的人會低估自己的能力。但由于幼兒的認知發(fā)展有限,幼兒對自身生理狀態(tài)的分析能力較弱,其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程度可能也較小。
2.家庭因素
(1)父母的自我效能水平。自我效能感高的父母處理事情時的自信和從容會對幼兒形成榜樣示范。有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低的父母會在生理和心理方面表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問題,影響和諧的家庭氛圍[3]。同時,也會對幼兒傳遞一種“爸爸媽媽都不行,那我肯定也不行”的信號,這種替代性經驗的獲得也會影響幼兒的自我效能感。
(2)家長期望。程度適中的期望會助力幼兒成長,增強幼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然而,有些家長不考慮甚至不在乎幼兒的興趣和需要,盲目地對幼兒提出過高要求,在幼兒達不到要求時,往往會產生失敗后的沮喪,進而對自我能力產生懷疑。此外,一些家長還喜歡將自己的孩子與他人進行比較,而這種比較往往是畸形的橫向比較,認為別人家的孩子更優(yōu)秀。長期的否定也會使幼兒產生自我懷疑,從而形成較低的自我效能感。
(3)家庭教養(yǎng)方式。研究者普遍將家庭教養(yǎng)方式分為專制型、溺愛型、民主型。專制型教養(yǎng)方式的主要特點是強調父母的權威,這種高控型的教養(yǎng)方式導致孩子做事無主見,喜歡依賴他人,不善于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不敢探索,自我效能感較低。溺愛型教養(yǎng)方式的主要特點是孩子作為掌上明珠被“圈養(yǎng)”或“精養(yǎng)”,由于缺乏鍛煉,孩子的能力未得到相應發(fā)展,多次失敗可能導致孩子畏難,不愿勇往直前。而民主型教養(yǎng)方式的特點是家長會和孩子共同商量家里的所有事物,傾聽并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見,并給予支持,及時肯定孩子的成功,增強自信心。這一教養(yǎng)方式是利于幼兒形成良好自我效能感的理想教養(yǎng)方式。
3.幼兒園因素
(1)教師效能感。研究結果表明,如果被自我效能感較高的教師指導,兒童也會擁有較強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且有較明確的自我判斷與學習主動性[4]。自我效能感越強的教師對幼兒及幼教事業(yè)的情感投入越多,工作熱情也會隨之高漲,相信自己有能力促進幼兒有效學習和活動,傾向于選擇富有挑戰(zhàn)性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策略,努力創(chuàng)設有利于幼兒積累成功經驗的環(huán)境,營造寬松愉快的心理氛圍。他們對兒童期望值高,不僅會在口頭語言上給予兒童更多的表揚,而且會通過微笑、點頭、擁抱等身體語言對兒童進行肯定和鼓勵,從而提高幼兒的自我效能感,鞏固幼兒的學習動機。此外,與家長自我效能水平一樣,教師的情緒流露,比如自信、焦慮等,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自我效能感的發(fā)展。
(2)言語勸說。言語勸說主要體現(xiàn)在對活動過程或活動結果做出反饋或評價。研究發(fā)現(xiàn),如果對小學生做作業(yè)的過程和能力進行評價,如“你真努力”“這一類的題目你很拿手哦”等類似的反饋,可以增進他們的自我效能感。在幼兒教育過程中也可以發(fā)現(xiàn),教師對幼兒活動過程以及活動結果的評價也會對其自我效能感產生重要影響,并且這種影響與幼兒對言語勸說者的信任程度相關,幼兒越信任勸說者,越是看重他的評價。
(3)同伴群體。通過觀察同伴群體行為結果而得到的替代性經驗也會影響幼兒的自我效能感。3~6歲幼兒的學習方式以觀察和模仿為主,模仿對象更傾向于信任、崇拜且相似度高的同伴,并將同伴的經驗替代為自己的經驗。當同伴成功時,會增強幼兒實現(xiàn)同樣目標的信心,提升自我效能感;反之,如果同伴失敗,幼兒可能認為自己也會失敗,從而降低自我效能感。另外,兒童在同伴中的地位,與同伴之間的關系也會影響其自我效能感的水平。
四、培養(yǎng)幼兒自我效能感的措施
1.積累成功體驗
一是積極引導幼兒參與適合其發(fā)展的游戲,在游戲中發(fā)展各方面能力,同時收獲成功的愉快感,從而增強自我效能感。二是對于能力較弱的幼兒可適當降低評判標準,在獲得相對較小的成功時即進行及時肯定。三是教師應盡可能地發(fā)現(xiàn)并挖掘幼兒的長處,并給予其充分展示自己長處的機會。四是為幼兒設置具體的、合適的、可達到的學習目標,或將長遠的、困難的目標劃分成一個個具體的、易操作的小目標,使幼兒看到自己的點滴成長,同時發(fā)揮幼兒的主體性,引導他們自己設立難度恰當?shù)膶W習目標,提升自我效能感。
2.樹立恰當?shù)陌駱?/p>
教師應根據(jù)幼兒自身的情況,樹立恰當?shù)摹⒉煌瑢哟蔚陌駱?。值得注意的是,教師要引導幼兒將自己的過去和現(xiàn)在進行縱向比較,比如制作成長檔案,收集幼兒作品,言語上也要直接指出幼兒的進步,例如“你看之前你只能拍10下籃球,現(xiàn)在都可以拍20下了,進步真大。老師相信你下次肯定會拍得更多?!蓖ㄟ^呈現(xiàn)簡單明了的語言和直觀清晰的結果,幫助幼兒形成準確的自我認知,提升自我效能感。
3.使用具體評價
教師要給予幼兒更為細致、持續(xù)的觀察與關注,了解每一位幼兒的性格特質、生活成長狀態(tài),善于發(fā)現(xiàn)他們所具備的優(yōu)秀品質,運用具體、簡單詞匯或語句對幼兒的品質進行針對性的描述,如“你真細心,竟然發(fā)現(xiàn)了它們之間的差別”,而不是“你真棒”“你真厲害”等籠統(tǒng)的評價語言,通過正面評價讓幼兒獲得成就感和認同感。
4.引導正確歸因
研究表明,認為能力可增長的人其自我效能感明顯地高于認為能力固定不變的人[5]。因此,教師和家長應該引導幼兒將成功歸因于內部的、可控的、穩(wěn)定的因素,如努力,讓幼兒意識到自己是有上升空間的,從而提升自我效能感。相反,如果幼兒將失敗歸因于內在的、不可控的、穩(wěn)定的因素,如智力,幼兒就會對學習喪失動機,出現(xiàn)行為退縮,從而產生習得性無助。
5.營造良好家庭氛圍
良好的家庭氛圍有利于幼兒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素質的形成。父母應積極回應幼兒,站在幼兒視角看問題,并為其創(chuàng)造安全、溫馨的家庭氛圍,使其保持積極穩(wěn)定的情緒和生理狀態(tài)。同時,家長還應提高自身的自我效能感水平,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參考文獻
[1][2]邊玉芳.學習的自我效能[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3]黎文靜.幼兒的自我效能感影響因素綜述[J].時代教育,2008(6):247+245.
[4]洪秀敏,龐麗娟.教師自我效能感對兒童發(fā)展的作用及其機制[J].學前教育研究,2006(6):44-47.
[5]Winters D, Latham G P.The effect of leaning versus outcome goals on a simple versus a complex task[J]. Group and Organization Management,1996,21(2):236-250.
(責任編輯? ?姚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