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錦怡
摘 要:高三學生面臨高考壓力,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大大提高高考備考復習效率,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如何打造高效課堂顯得尤為重要。通過高三課堂中幾個教學情境實例的研究,對如何引導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敢于提出問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尋找途徑去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問題意識,提高高考備考復習效率作出初步反思。
關鍵詞:問題意識;高三備考;高效課堂;創(chuàng)新精神
由于本地中考不考查生物學科,學生沒有升學壓力,對生物學科的學習和研究通常是“淺嘗輒止”,不鉆研也不深究。而上了高中,生物學科作為高考科目,隨著近幾年高考制度的改革,對于學生的綜合能力考查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但高中生依然存在對于生物這門學科的問題意識淡薄,不會問也不敢問,也不愿去多想,也不愿深入思考。往往是教師問,或者是教師要求學生問,學生才去思考問題。所以,學生的學習處于一種被動“存疑和解惑”狀態(tài)。然而,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關鍵是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而創(chuàng)造性思維形成的起點正是強烈的問題意識。特別是高三學生,面臨高考壓力,時間緊、內容多,學生能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改變被動學習的倦怠,進入自主學習的良好狀態(tài),能有效提高備考效率。為此就更加要求教師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敢于提出問題,增強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從而增強其創(chuàng)新精神,綜合素質也能得到有效提高。
一、教學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縱觀近年高考,在實驗分析題型部分,生物坐標圖類型較多,因側重考查獲取信息、提取信息及整體分析能力,綜合性強的特點,是各類高考試題中的??肌⑸踔潦潜乜碱}型。學生遇到這類問題往往是只看表面,通常只能“想到什么,看到什么就寫什么”,缺乏深層次、系統(tǒng)化的做題思維和分析能力,造成丟分嚴重的情況。因此,本節(jié)課通過對高頻題型——坐標曲線圖題的分析,滲透實驗題型的訓練,旨在讓學生掌握生物坐標圖的類型及此類題目的解答技巧,引導學生加強理解能力、信息提取能力、推理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
2.學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完全中學,高中生源屬于F類生源,學生普遍對生物課不夠重視,對生物學科發(fā)問、鉆研精神缺乏,學習處于一種 “問題意識淡薄”的被動狀態(tài)。高三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和觀察思維能力,但邏輯推理能力及對實驗現(xiàn)象的分析能力有待進一步培養(yǎng)和提高。沒有問題意識,探究性學習成為無源之水,因此,在生物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應該被足夠重視。合理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促進學習動機的正確轉化,激發(fā)學生進行探究的好奇心,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二、教學目標
1. 生命觀念
通過對近幾年生物高考題有關坐標圖類的題型分析,使學生正確理解坐標圖表達的含義,系統(tǒng)掌握解題方法,能用生物學語言準確描述通過分析坐標圖解從中找到規(guī)律,建立客觀事物聯(lián)系的普遍性觀點。
2.科學思維
通過坐標曲線類題目的解題和思維導圖的構建,掌握坐標圖類題目的解題方法,提高解題技巧。同時結合實驗題型的訓練,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獲取知識能力、信息遷移能力。
3.科學探究
通過坐標曲線類題目的解題和思維導圖的構建,滲透實驗設計和分析思想,培養(yǎng)學生用邏輯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推理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
4.社會責任
通過學習,形成關注社會、關注農業(yè)生產的理念;體現(xiàn)科學探究之美,形成嚴謹務實的科學態(tài)度和勇于進取、積極探索的求知精神。
三、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重難點呈現(xiàn),套入教材中的典型坐標圖進行分析,構建思維導圖,初步掌握坐標圖類題目的解題方法,提高解題技巧。
2.教學難點
利用導圖探究法,剖析典型例題,促成知識的建構和能力的形成。
四、教學過程設計
1.坐標曲線的種類
(1)單坐標單曲線——升曲線、降曲線、有升有降(根據所學知識各畫一圖)
(2)單坐標多曲線
(3)多坐標多曲線
2.坐標曲線的解題思路和步驟
(1)識“標”
掌握認識自變量、因變量的方法和橫縱坐標、圖標、圖例、曲線數(shù)量等因素的生物學含義。
(2)明“點”
找出圖中特殊點并了解其意義:如頂點,一般代表最高值、最適點;通過聯(lián)想再現(xiàn)與圖像曲線相關的知識點,生物學概念、原理、規(guī)律等。
(3)析“線”
分析每條曲線的走勢,如:隨著自變量變化,因變量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有拐點的地方要分段分析,比如在某范圍內,因變量隨自變量升高而升高,超過某點后,因變量反而隨自變量的升高而下降。明確因變量是怎樣隨自變量的變化而變化的(比較呈上升還是下降趨勢,以及變化幅度等)。
(4)“辨析”
針對多條曲線圖,要理清關系并分情況分析:如存在因果關系(因曲線1變化,曲線2也發(fā)生相應變化)還是并列關系(曲線之間并沒有因果聯(lián)系,如不同實驗組的結果比較)。一般是由簡單到復雜,即先單獨分析每一條,然后比較綜合分析。
3.例題講練
教學情境一:
從圖表中找出相關信息,要遵循實驗的三大原則,分析數(shù)據變化,得出結論。
師:進行實驗分析應該從哪里入手?
生(各抒己見):結果、現(xiàn)象……
師:假設你要完成一個實驗,第一步你會怎么做?
生:我要先清楚要做什么實驗。
師:對,這個其實就是我們說的——
生(異口同聲):實驗目的。
師:那對于曲線坐標圖,哪里能看出實驗目的相關的內容?
生:橫縱坐標。
師:對,橫縱坐標往往代表什么?
生:代表自變量、因變量。
師:自變量和因變量的相應變化,反映出實驗結果怎樣呢?
生(有不同意見):促進作用先增加后減少,最后反而起到抑制作用。
師:利用數(shù)學曲線Y軸隨X軸變化而變化,注意曲線的起伏情況,能不能更準確地得出圖1實驗結果和結論?
生:在一定范圍內,隨著生長素濃度的增大,促進作用逐漸增強;超過某一濃度后,隨著生長素濃度的增大,促進作用反而減弱,甚至抑制植物生長。
……
引導學生進行實驗分析時,要圍繞兩個內容“為什么”和“怎么樣”,即要找準實驗目的和實驗結果結論。過程中,注意避開“對不對”“是不是”等無效問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思考、多問。
教學情境二:
科研人員測定了不同處理下的種子萌發(fā)率,結果如圖2所示。
①實驗的自變量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實驗結果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條件下,種子萌發(fā)對ABA處理更為敏感。
③據實驗結果可以推測,光信號減弱了ABA對種子萌發(fā)的抑制效果,其依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師:利用已掌握的曲線圖分析步驟方法嘗試分析這道題。小組討論后派代表回答問題。有疑問的可以舉手提出問題。
生1:自變量包括植物種類的不同、ABA濃度的不同、有無光照。
生2:我認為,自變量中ABA的濃度變化是從0開始的,所以,自變量應該為植物種類的不同、ABA濃度的有無和不同、有無光照才對……
其他同學思考后,同意第2個回答。
師:應該要遵循的實驗原則有哪些?
生:對照原則、單一變量原則、重復原則……
師:那對于曲線的比較,如何體現(xiàn)這些原則?
學生開始討論……
生3:如野生型、黑暗的曲線只能與野生型、光照曲線或光受體缺失突變體、黑暗比較,體現(xiàn)了單一變量原則,比較之后得出黑暗條件下,種子萌發(fā)對ABA處理更為敏感。
……
要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只會讓學生身心疲憊,同時也缺乏思維鍛煉和自由發(fā)揮的機會,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給予學生足夠的空間,讓學生獨立思考和小組討論交流。
教學情境三:
取燕麥胚芽鞘切段,隨機分成三組,第1組置于一定濃度的蔗糖(Suc)溶液中(蔗糖能進入胚芽鞘細胞),第2組置于適宜濃度的生長素(IAA)溶液中,第3組置于IAA+Suc溶液中,一定時間內測定胚芽鞘長度的變化,結果如圖4所示。
①實驗的自變量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實驗能不能直接得出:三組實驗的處理均對胚芽鞘的伸長有促進作用?請說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師:請完成練習的同學到臺上給大家講一講這道題。
生:(有點膽怯不敢出聲)
師:現(xiàn)在是我們討論的時間,首先你克服心理障礙,到臺上講出你們小組的討論成果,這就是你的成功了!其他同學也說出自己的看法,大家一起交流,收獲了知識更收獲了鍛煉自己的經驗。動起來,同學們!
生1:(聽到鼓勵后,有人走到臺上了,大家鼓起熱烈的掌聲。)第一問:實驗的自變量有兩個,一個看橫坐標知道是培養(yǎng)時間;還有一個是看曲線數(shù)量,有3條,代表的是另一個自變量:不同溶液的處理情況。第二問:不能直接得出該結論。因為本實驗缺乏空白對照組,所以無法判斷出經過處理的實驗組是否都起到促進生長的作用。
……
師道尊嚴的傳統(tǒng)思想,讓學生漸漸失去質疑的熱情,課堂氣氛往往會變得沉默。在課堂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應該受到重視,只有他們主動參與到課堂環(huán)節(jié)中,在課堂中“動起來”,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其問題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
五、教學反思
從上課例題及作業(yè)反饋結果來看,學生基本掌握這類題目的解題技巧,而且由于過程中能引導學生主動發(fā)問、鼓勵自主找尋解決問題的方法,對于傳統(tǒng)的“師授生學”的學習倦怠狀態(tài)也有所改善。但是畢竟教研時間有限,學習任務也繁重,要做出深刻改變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建構主義學習論認為學習并不是一個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是一個主動的建構過程,是學生在自己頭腦中建構與發(fā)展生物學認知建構的過程。
復習課與新授課的不同之處,除了搭建好知識網絡體系,幫助全體學生系統(tǒng)掌握知識并學會應用之外,還要提出一些有思維含量的問題讓學習較好的學生去思考和探索。合理設計問題讓全體學生參與,激發(fā)學習熱情,同時更能助其鞏固知識。同時注重學生語言表達,解決實驗題大難關。高三學生面臨時間緊、內容多等備考嚴峻問題,在今后的教學教研工作中,著重加強對于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研究,培養(yǎng)其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提出典型問題后學生能舉一反三、學以致用,不僅對提高備考效率非常有必要,更能從根本上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消極狀態(tài),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