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凡恬
摘 要:陶行知“愛滿天下”的教育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教師,其中包含著無窮的教育智慧。在當今,教師的教育工作應從“愛滿天下”的教育思想中汲取營養(yǎng),擁有愛的智慧,能夠理解特殊學生的特殊之處,帶領教師、家長、學生做出改變,找尋最合適的教育。
關鍵詞:愛滿天下;特殊學生;低年級;感統(tǒng)失調
中圖分類號:G62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1)25-0083-02
一、愛的智慧:理解當先
教師所教的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獨一無二的生活背景、性格喜好。愛學生就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和要求他們,而要去理解每一個學生,把握正確的教育方向。
所以,愛的智慧是理解當先。
教師所面對的大多數(shù)學生是智力正常,心理與行為能力發(fā)展水平與年齡符合的孩子,對他們的了解往往要著重了解其家庭環(huán)境與自身品行習慣,幫助他們掌握學科知識,養(yǎng)成良好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
但不可否認的是,少數(shù)特殊學生尤其需要教師的愛,需要教師去理解他們。
在新學期,筆者的新班級里,開學第一天樂樂(化名)就出了名。
課堂上,他不能遵守課堂紀律,坐在桌子底下,手動個不停,時不時會大叫幾聲,甚至會在教室里亂跑,將別人的文具推到地上;課間,他和同學交流很少,卻愛推搡離他很近的同學,甚至會大打出手;排隊時,常常脫離隊伍,隨機碰、打同學;做操時,他只會站在原地觀看,而不做任何動作,有時會隨意伸手打人……
筆者對他進行談話教育時,其會用“不是我”等借口推脫,難以對該生進行常規(guī)的教育教導,談話教育往往是以樂樂充耳不聞或大聲喊叫結束。
筆者在穩(wěn)定班級其他同學情緒的同時,通過與樂樂、樂樂家長交談的方式了解樂樂的基本情況。
樂樂是一名感統(tǒng)失調的孩子。
感統(tǒng)即感覺統(tǒng)合,其作為一種科學理論于1969年由美國心理學專家珍·愛瑞斯教授提出,是各種感覺刺激透過身體接收器官成為感覺信息輸入中樞神經系統(tǒng),經組織分析、調節(jié)、整合,發(fā)出指示信息,使身體做出適當反應,應付和適應環(huán)境的需求,使個體與外部環(huán)境順利接觸和融合。它應當是讓大腦和身體完美協(xié)作的重要角色,但一部分孩子卻因為種種原因,發(fā)生了感覺統(tǒng)合失調,即大腦在未發(fā)生損傷或先天性發(fā)育不足的情況下,腦干部分的神經整合能力缺失,不能有效建立神經和行為之間的聯(lián)系。而樂樂的感統(tǒng)失調主要是觸覺與前庭覺的異常。
觸覺、前庭覺的失調,會讓患者在身體和情緒方面對外界的刺激反應較大,特別是容易對非惡意的身體觸碰反應過激,易有攻擊性,會出現(xiàn)亂動,不能控制自己東摸西跑,會自言自語,性格上也會比較固執(zhí),容易與人產生溝通障礙等問題。
正是因為感統(tǒng)失調,所以盡管樂樂的智力正常,但樂樂上課時會坐不住,有時會喊叫,下課時容易推搡同學,排隊時不樂意和站在隊伍里和同學手拉手……樂樂才會在老師的勸解下依舊是“屢教不改”。
在了解了樂樂的情況和感統(tǒng)失調的相關理論后,筆者理解了樂樂在學校的種種行為。
二、愛的智慧:共同改變
(一)教師層面
愛學生,從良好的師生關系起步。在幫助樂樂的最初,筆者最先和樂樂交流,以理解包容的態(tài)度爭取和樂樂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讓他有問題樂于向老師反映,也體會到老師對他的理解和尊重。
在正規(guī)的感統(tǒng)失調治療中,建立安全的環(huán)境往往是治療的第一步。
樂樂剛從幼兒園進入小學,陌生的環(huán)境和陌生的同學往往加劇了他的過激反應。盡管在學校不能為樂樂提供專業(yè)的治療,但可以讓他有安全感。
在平等友好交流的基礎上,筆者詢問樂樂在班級中是否有交到好朋友,最喜歡的同學是誰等問題了解樂樂在班級中的人際關系,幫助樂樂尋找對他態(tài)度友善的同學,讓其成為樂樂的同桌,并讓樂樂坐在教室靠墻的第一排,用熟悉的人和熟悉的一角給樂樂創(chuàng)建有安全感的教室學習環(huán)境。
后現(xiàn)代主義教學評價觀中有一種思想為“差異的平等”。一是同質的平等;二是差異或異質的平等,就是使用不同標準、要求評價不同的對象。后現(xiàn)代主義教學評價所推崇的就是這種異質的平等觀,強調每個人之間的差異,摒棄一切歧視,反對追求共識和統(tǒng)一的標準,主張接受一切差異,承認和保護學習者的豐富性、多樣性。故針對樂樂的情況,筆者先與班級的所有任課教師溝通,讓老師們了解樂樂的特殊情況,并適當調整不同學科的評價標準,為樂樂定制了專屬于他的學習目標——與人友善相處,爭取融入班集體,完成各學科的基本學習任務。
比如,在課堂上,教師鼓勵樂樂盡量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如果想要離開座位,就可以走到老師批改作業(yè)的桌子處。教師在保證其他同學的正常學習時,多讓樂樂回答問題或上臺做示范等。遇到室外課,教師和樂樂手拉手,與樂樂完成課堂任務;在課后,教師對樂樂的作業(yè)要求適當降低,如語文中寫兩遍的生字,樂樂來不及的話可以只寫一遍。課堂作業(yè)盡量在學校完成,實在完不成的可以回家做;在課間,為樂樂尋找玩伴,盡量在老師周圍玩耍。在樂樂和同學發(fā)生沖突時,教師要平靜心情,了解事情經過,公正地處理……
承認并正視樂樂的差異性,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為其制定合適的學習目標,調整教學策略、要求、評價標準,有助于樂樂學習和接受所需掌握的知識,完成基本的學校學習任務。
(二)學生層面
開學第一天就“出名”的樂樂在班級中并沒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基礎,大多數(shù)同學下課后都不樂意和樂樂玩。
但小學一年級學生與教師之間有非常緊密的聯(lián)系,最突出的體現(xiàn)就是學生的“向師性”。向師性是學生對自己社會角色——“學生角色”認同的一種體現(xiàn),正因為如此,所以學生都有模仿、接近,趨向于教師的自然傾向,小學一年級的學生的向師性更為明顯。
因此,筆者抓住“向師性”,從改變自身對樂樂的態(tài)度開始,以集體班會、個別談話為主要形式,改變班級中大多數(shù)學生對樂樂“不聽話、愛搗亂、瞎打人”的印象,讓學生理解、寬容樂樂還需要時間慢慢長大,去變成懂事的小學生,也明白樂樂在班級中擁有“特殊待遇”的前因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