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理解專項教學為例,論述構建微課矩陣的要點:粗讀板塊——三十秒粗讀、精讀板塊——審讀結合、解答板塊——按題型指導,為構建優(yōu)質微課提供參考。
【關鍵詞】微課 矩陣 語文閱讀理解 小學高年級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21-0052-02
微課是新興的教育形式中比較典型的一種,其能顯著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但在實際應用中,微課數(shù)量呈現(xiàn)爆炸式增長,大量內容存在獵奇、標新立異和過度包裝等問題,引起學生異常關注,最終偏離微課教學的初衷。筆者認為,微課資源建設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工程,適宜在實際應用中引入矩陣理念,以形成良性循環(huán),充分發(fā)揮其優(yōu)勢。所謂“矩陣”,是指從不同層次和角度對某一領域的內容進行系統(tǒng)性的完善,進而最大限度滿足各類受眾的需求。而“微課矩陣”,則指將微課內容板塊化,根據(jù)不同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接受能力,對每一個板塊的課程進行差異化制作。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構建“微課矩陣”,既能擴大微課的覆蓋面,又能豐富教學內容,進而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以下,筆者以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理解專項教學為例,從粗讀、精讀和解答三個板塊出發(fā),嘗試引入矩陣理念,以設計制作出更加具有針對性、連貫性和延展性的優(yōu)質微課。
一、粗讀板塊——三十秒粗讀
小學是提升閱讀能力的黃金時期,閱讀理解作為語文學習的核心板塊之一,不僅能直接體現(xiàn)學生在文字積累和語言運用方面的掌握程度,而且能間接反映學生的學習思維和邏輯能力。曾有學者指出,“閱讀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學生素質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如何開展閱讀教學以提高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呢?一線語文教師進行了多種嘗試,其中微課教學是最近比較流行的一種方式。微課短小精悍、生動有趣、針對性強,運用于語文閱讀理解板塊的教學,可營造適切的情境,使學生在情境中逐漸提升閱讀能力與解題能力。
小學進入高年級,語文的閱讀理解題所占比重較中低年段要大,題目篇幅也增長,學生在解題時,第一步通常是粗讀全文。雖說是粗讀的要求,但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這個環(huán)節(jié)花費較多時間。因此,不少教師將其看作一個教學重點,試圖利用微課進行閱讀理解題的專項教學。筆者對比過許多教師關于此類教學的微課,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微課只簡單強調從文體、文意、題意等方面讀懂題目,然后開始答題。這樣的微課中規(guī)中矩,傳授給學生方法,卻沒有教會學生技巧,自然難以成為優(yōu)質的微課。
筆者認為,要教會學生粗讀文章,最重要一點是向學生明確粗讀文章的時間和程度,讓學生在腦海里對粗讀形成一個直觀的印象。從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理解文章的難易程度來看,粗讀完成的時間最好控制在三十秒以內,程度要達到能夠用一句話簡單概括整篇文章的主要內容。
在實際的微課制作中,教師可以根據(jù)常見的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等四大類別的文章分別進行粗讀教學。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只需簡單地將原本一個“粗讀”微課變成更加細化的四個微課,而要針對相應的文章類別,搭建起一個全面的分析框架,幫助學生掌握該類文章的粗讀策略。例如,在粗讀寫景類文章的微課中,需要在三十秒內幫助學生明確文章寫了什么地方的哪些景色,教師便可以指導學生從標題、中心句、結尾等處快速找出答案,而教師根據(jù)這些角度制作相應的微課,形成多個微課矩陣,使不同學生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粗讀方法,形成合適自己的粗讀習慣。例如,筆者利用《廬山的云霧》這篇課外閱讀文章進行微課展示分析,先通過標題“廬山的云霧”,指出文章所寫的景物是廬山的霧,而不是廬山的其他風景。接下來,讓學生緊緊抓住“霧”這個字眼進行粗略閱讀,大概了解文章主要寫廬山的霧哪些方面的特點,進而完成題目的初步理解。以此類推,其他類型的文章亦可運用這一方法構建粗讀板塊的微課矩陣。
二、精讀板塊——審讀結合
對語文閱讀理解題,當學生完成文章的粗讀環(huán)節(jié)后,便進入了審題的階段。所謂“審題”,是指答題前仔細了解題目的要求。從這個層面看,“審題”實際上是跟著問題去精讀文章,做好這個工作才能更好地答題。但學生在實際的答題過程中,沒有遵循這種思路,經(jīng)常不知道是該先審題還是先精讀文章。有的學生先審題,導致他們在精讀時忘了題目是什么;有的學生先精讀,最后審題時有不理解的地方又要重新花時間讀一遍文章,這樣審題容易出現(xiàn)閱讀時間過長、接受信息較雜、理解方向出現(xiàn)偏差等情況,答題質量很難獲得質變的提升。因此,筆者認為,在設計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理解專項教學微課時,應該將審題和精讀有機結合在一起,設計不同層次的微課矩陣。以最常見的記敘文為例,當學生通過粗讀明白了文章主要講了誰做了什么事、最后結果如何,教師就可以從參照題干、尋找關鍵詞、所問即所讀、文讀交替進行等方面制作相應的微課,在微課中具體展示如何從文中的題干、關鍵詞、中心句等方面提取、組織答案,讓學生學以致用。
例如,在課內閱讀《再見了,親人》一文中,當題目設定為“文中追憶了朝鮮大娘為志愿軍做的哪幾件事”時,應教會學生從題目“朝鮮大娘”“志愿軍”和“幾件事”中確定提問的意圖,明確在接下來的精讀過程中以包含“朝鮮大娘”和“志愿軍”這兩個關鍵人物的文段為重點,并從中獲取答題信息。
另外,當題目涉及文中人物某個動作或某句話時,對總結能力不強的學生,教師在微課中可以教會他們如何把關鍵詞找出來,然后精讀文章中關鍵詞的前后內容,再分析、組織最佳答案;對于那些閱讀速度較慢的學生,可以建議他們使用邊看問題邊精讀的思維方式,逐步提升閱讀文章、回答問題的時間效率;而對那些比較粗心的學生,則需要制作相應的微課強調所問即所讀的重要性。
三、解答板塊——按題型指導
當學生完成審題和精讀后,心中便會形成與問題相對應的答案,往往到了這個時候,大多數(shù)的微課便會從書寫要求和格式化用語兩個方面幫助學生提升答案的準確性,這是構建解答矩陣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然而,不同學生有不同的答題習慣,設計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理解答題專項教學的微課,可以從不同題型出發(fā),引導學生掌握答題的方向、角度,幫助學生形成找準答案再答題的習慣,為升入中學奠定基礎。筆者認為,對簡單明確的題目,要從書寫角度教會學生如何規(guī)范答題;對難度較高的題目,則可以前置檢查步驟,自寫自查;對開放式的題目,應當教會學生注重文章思想的總結;而對答案模棱兩可的題目,便要引導學生如何根據(jù)文章內容進行正確選擇、歸納。
例如,進行統(tǒng)編教材語文五年級上冊課文《威尼斯的小艇》的專項閱讀理解教學時,對“按課文內容填空”這類并不需要學生深入思考,而是考查學生平時的基礎知識掌握程度的題目,微課應在規(guī)范書寫方面提出具體的要求,如嚴格按照課本答題,不能錯字、漏字、調換順序等;而對開放式的題目,如“這段文字寫出了小艇在威尼斯人民生活中的? ? ? ”,微課內容就應當指導學生根據(jù)文章的中心思想,嘗試用自己的話從小艇的重要性、突出性、差異性等方面進行歸納總結。
此外,答完所有題目后的檢查步驟,微課可按查漏補缺、重審題干、默讀答案等方面設計制作,然后將其融入到答題板塊的微課矩陣當中,最終打造成一個學生層次覆蓋面廣、學習階段針對性強的優(yōu)質微課矩陣,最大限度提高學生語文閱讀理解、作答、檢查的整體水平。
總之,構建微課矩陣并非意味著教師必須事無巨細,針對每一名學生、每一個教學內容都制作一系列微課,那樣不僅會浪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還會導致微課資源冗雜,產(chǎn)生逆向效果。教師應根據(jù)教學的專項內容進行板塊設計,制作出具有針對性、連貫性和延展性的優(yōu)質專項微課,以有效提升小學高年級學生語文閱讀理解題的答題能力。
注:本文系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寧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微課在小學教學中有效應用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17C360)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管海鳳(1988— ),女,漢族,廣西博白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現(xiàn)就職于南寧市華西路小學,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