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沁
[摘 要]初中生物可以說是打開生物科學寶殿的第一道門。初中生物課堂時間有限,利用課外時間開展具有生物學特色的活動,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引導學生開展葉脈書簽、葉畫、樹脂標本、昆蟲標本等制作活動,讓學生感受到了生物學之美,產(chǎn)生了強烈的求知欲,有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葉脈書簽;葉畫;學習興趣;初中生物
[中圖分類號]? ? G633.91?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1)20-0092-03
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xiàn)象和生命活動規(guī)律的科學,它是農(nóng)林、醫(yī)藥衛(wèi)生、環(huán)境保護及其他有關應用科學的基礎。生物學課程標準期望每一個學生通過學習,能夠對生物學產(chǎn)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對生物學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對今后的學習方向和職業(yè)選擇有更多的思考。
生物學與生活聯(lián)系緊密,初中生好奇心強,容易被新鮮的事物所吸引[1],其所獲得的基本生物學事實、概念、原理和規(guī)律的基礎知識可以應用在生活中。比如學習了《光合作用》就了解了家里的盆栽植物為什么需要光照,菜市場的豆芽為什么要用黑色塑料袋裝;學習了《呼吸作用》就知道植物的生長為什么要進行松土,家里的盆栽為什么要在花盆底留個孔。初中生物課堂時間有限,有些有趣的實驗與實踐操作可以充分利用學生課余時間來開展,從而達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筆者在平時的教學中充分利用學校提供的社團時間,積極引導開展各類具有生物學特色的活動,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利用樹葉開展活動
學校是學生學習與生活的主要場所,教師應積極利用學校的課程資源以及自然環(huán)境資源開展各類教學活動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通過活動,學生可充分認識與了解校園的環(huán)境,能培養(yǎng)熱愛自然的情感、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和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
1.葉脈書簽制作
書簽是我國的一種文化象征。課余時間,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學校的桂花樹的葉子制作“葉脈書簽”。在葉脈書簽制作活動中教師可鼓勵學生在葉脈上添加其他元素(如彩帶、文字),涂上色彩,以此來體現(xiàn)自己獨到的想法,還可以讓學生把自己親手制作的書簽送給父母、老師、朋友,并體會每一份書簽所表達出的情感與意義。
葉脈書簽的制作:
工具與材料:葉子(比較硬的葉子,如桂花葉)、氫氧化鈉、舊牙刷、鑷子、燒杯、自來水、加熱裝置(如電磁爐)、鐵鍋、染料(或彩筆)、彩帶(流蘇等裝飾品)。
制作過程:
(1)采集葉子(比較硬的葉子,如桂花葉);
(2)在鐵鍋中配制質量分數(shù)為50%的氫氧化鈉溶液,放入采集好的葉片,再將鐵鍋放到電磁爐上加熱至葉片變色;
(3)用舊牙刷輕輕刷掉葉肉,邊刷邊用燒杯中的自來水清洗葉片;
(4)把刷好的葉脈用染料染色(如圖1),并添加上彩帶、文字等。
在制作葉脈書簽完之后可給學生設置一些探究性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比如河溝里往往有一些爛葉片,撈起來用水一沖,也可得到葉脈標本,這是為什么?哪些植物的葉片適合用浸泡的方法來制取葉脈標本?用這些問題打開學生的思路,引導學生積極探究問題,進一步多角度思考問題,從而能夠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進一步開闊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能力。
2.葉畫制作
愛因斯坦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讓學生制作“葉畫(用樹葉做的畫)”,不僅可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還可將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同知識學習結合起來,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葉畫”制作活動中,學生采集葉片進行構圖,不僅讓學生深刻認識了樹葉的結構,還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更是培養(yǎng)了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學生在這些活動中表現(xiàn)得很積極,有很多學生同家長分享,與家長一起制作,加強了家校溝通。
葉畫的制作:
工具與材料:葉子、吸水性較強的雜志、鉛筆、鑷子、乳膠、玻璃紙/塑料壓塑/鏡框。
制作過程:
(1)采集葉子:各種葉形、葉色的葉子都要采集一些,也采集一些復葉和形狀特別的葉子。不要采集殘缺、有蟲卵、太臟、干癟的葉子。
(2) 分類和壓制:先把采集到的葉子按照葉形進行分類,同一類的放在一起。準備好幾本吸水性較強的雜志,每兩頁當中放三、四片葉片,隔幾頁再放三、四片,再用厚書或磚壓上。三、四天后,把葉子換個位置,使其充分干燥。壓制的目的是使葉片變得既干燥又平整。
(3)構圖:根據(jù)葉子的形狀,采用會意、夸張等手法,表現(xiàn)出一個主題。也可以先用鉛筆畫個草圖,再慢慢研究、設計、選葉。
(4)固定:把所需用的葉片放在白紙上,按照設計好的構思擺好。取葉片時,最好用夾郵票的鑷子,輕拿輕放,固定在擺好的紙上,最后用乳膠粘好(不要用膠水和糨糊)。
(5)保存:葉面做好后,可以在上面加一層玻璃紙,或是用塑料壓塑一下,放在鏡框里(如圖2)。
二、開展植物色素提取活動
有形狀、多彩的葉片可以用來做漂亮的標本、葉畫以及葉脈書簽,一些不起眼的葉片也可以進行有效利用,比如我們常吃的甘藍葉子,可用來提取花青素?;ㄇ嗨厥且环N植物色素,會隨著酸堿度的不同而改變顏色,可用于制作酸堿指示劑。不同植物的葉子的形狀各異,顏色更是五彩斑斕,即便是同一株植物,在不同階段其葉子的顏色也是在變化的。記錄植物葉子的顏色,應該成為學生認識植物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可以利用敲拓染,將植物含有的各種色素拓染在白紙、白布上,及時記錄并較長時間地留存,也可以利用拓染的這些植物,開動腦筋組合成一幅幅有趣的圖畫。這些活動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植物含有大量色素,培養(yǎng)學生關愛植物、關愛環(huán)境的基本素養(yǎng),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
甘藍變色反應的實驗操作:
工具與材料:紫甘藍、氫氧化鈉/小蘇打、鹽酸/白醋、試管、自來水、碾砵。
操作過程:
(1)將紫甘藍的葉片放入碾砵中,加入適量自來水,碾出紫色汁液;
(2) 將紫色汁液倒入兩個試管中,各個試管中的汁液盡量一樣多;
(3) 在一支試管中分別加入氫氧化鈉/小蘇打,在另一支試管中加入鹽酸/白醋(加相應液體時緩緩加入,觀察顏色變化);
(4)在加入氫氧化鈉/小蘇打的試管中慢慢加入鹽酸/白醋,在加入鹽酸/白醋的試管中緩緩加入氫氧化鈉/小蘇打,觀察顏色變化(如圖3)。
氫氧化鈉/小蘇打、鹽酸/白醋分別是堿性溶液和酸性溶液,可讓學生利用變色反應檢測家里的一些日用品(比如洗衣粉、洗衣液、肥皂水等)的酸堿度,也可以讓學生課后開展提取色素實驗,并在班級上分享提取色素過程的一點一滴。
三、制作動植物標本
在自然環(huán)境中,有很多漂亮的植物,有趣的動物,學生對它們充滿了好奇,對此,教師可利用課外時間引導學生開展動植物標本制作活動,如制作樹脂標本、昆蟲標本。在制作樹脂標本時,可以加入一些有意義的元素,比如?;铡τH人說的話。有個學生在媽媽生日時為媽媽做了一個筆筒,上面寫著“媽媽,我愛你”,也給爸爸送了一個煙灰缸,上面寫著“爸爸少抽煙”。給學生一些自由,學生就會在留住美的瞬間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在樹脂標本制作活動中,學生用的模具有果凍殼、舊牙刷等,這讓學生養(yǎng)成了廢物利用、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昆蟲標本的制作,對于學生認識各種昆蟲以及了解昆蟲的特征很有幫助,教師應該積極開展課外活動,給學生提供了解自然、融入自然的機會,通過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生物學素養(yǎng)。
1.樹脂標本制作
工具與材料:玻璃棒、量杯、紙杯、小型鞘翅目昆蟲或植物干器官、果凍殼或塑料模具、手套、樹脂。
操作過程:
(1)一周前于校園中采集自己喜歡的植物葉片、花朵或植物其他器官,夾在書本里吸干水分;
(2)把水晶滴膠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均勻,待沒有氣泡時先少量倒入塑料模具中,再放入之前采集的小型鞘翅目昆蟲或植物干器官(可以擺出各種形狀,進行不同顏色的搭配,也可以加入顏料,使顏色更多彩),最后倒入滴膠覆蓋住;
(3)放入通風處24小時,小心從模具中摳出(從模具底部向上口處按)。
作品展示見圖4。
2.昆蟲標本制作
工具與材料:昆蟲、昆蟲針、泡沫板、磨砂廣口玻璃瓶/罐頭瓶(下層放棉花,棉花上蓋一層有孔玻璃板或硬紙板)、乙酸乙酯。
操作過程:
(1)在校園中采集各種昆蟲,采集時要保證昆蟲的完整性;
(2)將昆蟲放入準備好的磨砂廣口玻璃瓶/罐頭瓶中的玻璃板或硬紙板上,在棉花中加入乙酸乙酯,封閉;
(3)一天后,將昆蟲取出放在泡沫板上用昆蟲針固定?。ㄈ鐖D5)。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中學生具有愛祖國、愛家鄉(xiāng)的情感,增強振興祖國和改變祖國面貌的使命感與責任感,具有樂于探索生命的奧秘,具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在生活中關注與生物學相關的社會問題,初步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通過有趣的課外活動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學生在活動實踐中形成探索能力,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逐步提高了學生的生物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生物學素養(yǎng)要把學校與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把學生帶進生活,把生活引進學校,在各種教育活動中,指導學生自己去設計、去操作,形成一種創(chuàng)新的自由,表達和選擇創(chuàng)意的自由,培養(yǎng)學生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讓學生在生活中形成愛提問題的好習慣,逐步形成“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 — 實施實驗—得出結論”的科學探究思路。在上述活動中,學生積極參與并且與父母分享,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朱鳳萍,李菲.在拼貼葉畫活動中培養(yǎng)幼兒的想象力[J].好家長, 2016(10):34-35.
[3]? 陸冬冬,葉曉林.用材料的結構性厘清思維的層次性:拓展課《植物葉的敲拓染》教學設計與分析[J]. 湖北教育(科學課), 2018(3):87-88.
[4]? 聞月冰,鄒宇,胡立明,等.紫甘藍色素提取條件優(yōu)化及其穩(wěn)定性研究[J]. 北方園藝, 2014(10):127-130.
[5]? 陳靜.“學校、家庭、社區(qū)一體化,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模式初探[A].教育部中國教師獎勵基金會,中教創(chuàng)新教育研究院.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一卷[C].北京:北京中教創(chuàng)新軟件發(fā)展研究院,2005:3.
(責任編輯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