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歷史的教學中,教師僅僅對學生進行相關(guān)歷史知識的講解已經(jīng)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而把“大歷史觀”運用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則可以使學生真正學好歷史。教師引入“大歷史觀”進行教學,通過把歷史知識串聯(lián)在一起讓學生形成歷史思維,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效率,所以在“大歷史觀”下進行教學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將探討“大歷史觀”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以期為初中歷史課堂的發(fā)展助力。
【關(guān)鍵詞】“大歷史觀”;初中歷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5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20-0120-02
The Application of "Great History View"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Jinanyuan School , Ganzhou District, Zhangye City, Gansu Province,China)LIU Zhiqi
【Abstract】In the teaching of 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ers can only explain the relevant historical knowledge to the students, which can no longer meet the learning needs of the student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big view of history"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can enable students to truly learn history. Teachers introduce the "great historical view" for teaching. By connecting historical knowledge together, students can form historical thinking, which help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students' history learning. Therefore, teaching under the "great historical view" is very necessary.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of "Grand View of History"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with a view to assis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history classroom.
【Keywords】"Grand View of History"; 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一、“大歷史觀”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的意義
初中歷史教材中的歷史知識內(nèi)容較多且不具有一定的連貫性,所以對于學生來說,學習起來較為困難。而教師運用“大歷史觀”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具體地了解時代的背景,了解歷史的演進進程,更好地學習歷史。比如說,中國的朝代有夏、商、周、秦、漢、三國、隋、唐、宋、元、明、清,這是一個中國歷史的大致框架,里面還包含著其他小的范圍,如魏晉南北朝、東漢、西漢、東晉、西晉、五代十國等。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大致了解中國歷史的框架,然后在每一章節(jié)的學習中把相關(guān)知識填入到框架內(nèi),使學生在了解中國歷史的基礎上了解每一個歷史節(jié)點的事件,從而很好地促進學生的歷史學習。除此之外,“大歷史觀”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初中歷史在初中生初升高的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學好歷史是十分重要的。
教師在課堂上運用“大歷史觀”教學方式,可以使學生更加了解歷史,并且在學習的過程中慢慢形成自己的歷史性思維,愛上歷史,產(chǎn)生對歷史這門學科的學習興趣,有利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歷史,提高學生的歷史成績。
二、“大歷史觀”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一)整合初中教學內(nèi)容,構(gòu)建宏觀歷史體系
信息技術(shù)的發(fā)展和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為不少學生增加了更多獲取知識的途徑,但是這些信息通常是碎片化的、多樣性的,所以不利于學生歷史觀的構(gòu)建。因此教師應該在初中歷史課堂上為學生構(gòu)建一個歷史框架體系,讓他們明白歷史上真正存在的朝代有哪些,而他們在小說中讀到的哪些朝代是作者虛構(gòu)的,是歷史上并不存在的,從而讓他們更加了解歷史。對此,教師在剛開始進行教學的時候,需要對所要教學的內(nèi)容進行知識框架的梳理,如果首先學的是與古代相關(guān)歷史文化,教師就可以先給學生講一下中國的朝代,然后再進行進一步的教學。
(二)在歷史教學中融入“大歷史觀”,以史為鏡
“大歷史觀”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并不僅僅是為了使學生擁有宏觀的歷史脈絡,還要讓學生可以更加具體地分析歷史事實。李世民說過“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钡枪P者想說的是,初中學生在了解歷史之后,不僅可以知道王朝的迭代、歷史上的風流人物,而且可以從英雄人物的生平歷史中學習人生道理,還可以知對錯、辨是非,所以教師運用“大歷史觀”進行教學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在講解八年級上冊相關(guān)內(nèi)容時,因為其中涉及較多中國清朝末年和民國時期的內(nèi)容,教師可以通過對這一章內(nèi)容的講解,讓學生認識到國家安全的重要性;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的重要性;中國的強大的重要性。教師應適時地讓學生感恩我們今天的美好社會,為今天的中國而自豪,為祖國的強大而努力。教師對“大歷史觀”的引入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有利于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健康發(fā)展。王朝的迭代更替并不是沒有原因的,中間或許夾雜著帝王的紙醉金迷、荒淫無道,或許是連年戰(zhàn)亂引起百姓的不滿,而教師可以在這些內(nèi)容的講解中,讓學生通過對這些歷史知識的學習形成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格、養(yǎng)成良好的性格,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fā)展。
(三)在歷史教學中融入“大歷史觀”,通過細節(jié)分析歷史
通過“大歷史觀”的教學,學生可以更好地學習歷史,可以用歷史對照現(xiàn)實,發(fā)現(xiàn)其中的共同點,在生活中做得更好。所以教師應引導學生在歷史的學習過程中注重細節(jié)分析,讓他們知道“細節(jié)決定成敗”并不只是名言而已,而是真真切切地發(fā)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
(四)運用“大歷史觀”把歷史進行歸類教學
以古代歷史為例,中國古代的王朝有著各種各樣的情況,或好或壞。但不可否認的是,有些王朝既有繁榮昌盛的盛景,也有逐漸走向衰退的慘況。而這些王朝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好的有好的原因,差的有差的原因。所以教師運用“大歷史”進行分類教學,有利于促進學生歷史觀的形成。唐朝有“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同時也有“安史之亂”;清朝有“康乾盛世”,同時也有“閉關(guān)鎖國”。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把“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放在一起進行教學,然后讓學生討論為什么這幾個時期的經(jīng)濟、政治如此繁榮,這種方式有利于讓學生在歷史中學習到更為豐富的知識。同時,教師也要把“安史之亂”“閉關(guān)鎖國”放在一起進行比較,讓學生討論其產(chǎn)生的原因和怎樣才可以盡可能避免這種事情。通過這種教學方式有利于學生客觀地分析社會狀況。通過對歷史相關(guān)問題的討論,學生可以清楚了解到自己所處社會的現(xiàn)狀,認識到若從政,造福百姓;若從商,如魚得水;若教書,應以德育人。
(五)運用“大歷史觀”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每個人心中都有著自己的英雄,如劉邦、項羽、諸葛亮、周瑜等。教師可以在歷史教學中客觀分析歷史上的風流人物,讓學生學習他們身上的優(yōu)點,對于他們的缺點,則讓學生對照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讓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將來成為國之棟梁。又如,在教學“戊戌變法”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反對壓迫,堅決的捍衛(wèi)自己的權(quán)益。教師應引導學生把歷史知識運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比如如果看見有一些違規(guī)違法的行為,應該舉報或者及時制止,使自己努力成為一個正直善良的人。
三、結(jié)語
總之,教師應運用“大歷史觀”進行歷史教學,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效率和課堂質(zhì)量。教師應用“大歷史觀”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通過歷史脈絡使學生更好地學習歷史,還可以對學生的價值觀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使初中學生以史為鑒,形成更好的價值觀,促進其健康成長。除此之外,“大歷史觀”的教學方式能通過促使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分析,使學生更好地了解歷史,并將歷史知識運用與生活中,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武彥霞.基于大歷史觀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以“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發(fā)展道路的探索”一課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6(04).
[2]倪菊梅.淺析“大歷史觀”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策略[J].考試周刊,2020(73).
作者簡介:劉智琦(1969.06-),男,漢族,甘肅張掖人,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歷史教育教學及家校合作教育。
(責任編輯? 王小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