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文飛
摘 要:新課改背景下,歷史與社會課堂如何做到吸引學生,充滿活力,是每個學科教師值得思考的問題。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該如何綻放異彩充滿歷史意義,需要各學科教師匯成一股合力,努力探索與實踐。
關鍵詞: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理與悟;大歷史觀
身為歷史與社會學科的教師,經(jīng)常問自己:歷史與社會課到底要教給學生什么?是歷史知識還是學習方法?百度一下,有約5680個搜索結果,讓人感到困惑,正好印證了老子的說法——多則惑。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就像站在一個“十字路口”,令人費解。最近,聽了一堂由鄭老師執(zhí)教的《中國古代科技的典范》的觀摩課,看了一堂是臺灣清華大學張元教授的一節(jié)課堂教學紀實光盤《一課時講完隋唐史的實驗——以材料與問題為主的教法演示》。兩節(jié)觀摩課風格截然不同,比較一下,我發(fā)現(xiàn)對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的發(fā)展方向有了一些啟示。
一、同樣的導游,不一樣的路線——關于精彩的理解
教師上課在一定意義上說是一個選擇的過程。采取什么樣的模式上課,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選擇,每個教師都會把一節(jié)課往自己認為精彩的方向設計和演繹。鄭老師和張教授在課堂教學的設計上都把自己定位為導游。鄭老師的課堂,設計了關于中國古代科技成果的四個展廳,老師像導游一樣帶領學生依次參觀了展廳,每個展廳設計了活動,場面活躍、熱鬧,氣氛輕松,思路清晰,可謂精彩。而張教授也把自己設計成一個導游,把聽課者當作游客,帶他們去看看隋唐是一個怎樣的時代。在我看來,張教授的課至少有三處精彩。
精彩之一:“浪子”式的設問
在教學“隋煬帝楊廣是一個怎樣的國君?”時,張教授事先提供了一段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中關于隋煬帝的歷史資料:他是歷史上著名的浪子,也是標準的暴君……請學生讀好后,張教授設問:作為一個“浪子”,第一個條件是什么?(帥)第二個條件應該是什么?(聰明)總結:這樣一個人手里有一大筆錢,隨意亂花,就成了浪子。這段對話,學生最有興趣,注意力最為集中。張教授在教學中很注意用設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比如,范文瀾這樣寫隋煬帝,你們喜歡嗎?又如:李世民擄獲竇建德,在凱旋獻俘的時候,心中想著什么?等等。
精彩之二:精辟有趣的史料
歷史教學講究“論從史出”,史料非常重要。張教授在史料的選取上非常側重于呈現(xiàn)了精辟的見解,有趣的內容。他選用了《資治通鑒》卷182和卷185的相關資料說明隋煬帝的長相和頭腦;選用《資治通鑒》卷260的相關資料說明武則天的謀略和手段;選用《中國通史簡編》中唐德宗和居民趙光奇的對話說明“兩稅法”取代“租庸調”的實施情形等等,每段材料都能體現(xiàn)選材標準。
精彩之三:歷史學習寬領域多層次地拓展空間
張教授的課不僅讓學生了解了隋唐史的概貌,還開發(fā)出了很多歷史學習的領域和課后拓展空間,對學習歷史的學生來說很有啟發(fā)。他的課堂教學模式不是很講究課的導入,而是介紹一本和歷史學習有關的新書。比如,本節(jié)課,他介紹《杜甫的五城》給學生,學生的反應很不錯。他還主張做老師的,應該多讀點課外書,并且及時介紹給學生,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在他的課堂上,一些歷史學家會被經(jīng)常提及,創(chuàng)造出濃濃的歷史研究氣氛。如果長期聽他的課,學生肯定對一些史學大師耳熟能詳。當然,也會對他們的著作產(chǎn)生興趣,這樣的做法在我們的課堂上是缺失的。加上他那不乏演義式的情節(jié)插入,引經(jīng)據(jù)典式的旁征博引,風趣幽默地循循善誘,學生對他真是欲罷不能。我們可以推測在他的學生中可能會有人喜歡讀歷史著作,可能會有人喜歡研究歷史,可能會有人喜歡歷史寫作等等,總之一節(jié)短短的課,拓展了廣闊的空間。所以,歷史課的精彩就在于激發(fā)起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在于老師的歷史教學能泛起學生陣陣歷史思維的漣漪,像涓涓細流能蕩滌出學生的歷史頭腦。
二、“理”和“悟”孰重孰輕
我所說的“理”是指關于歷史學習結論性、規(guī)律性的知識和道理,是理性的東西,“悟”是指一種歷史學習過程中的感受、感悟,是感性的東西。對于“悟”,學歷史要重證據(jù),講規(guī)律。從人的認識規(guī)律來說,從感性認識,再上升到理性認識,忽視感性認識,就有掉入教條主義的危險。我們歷史與社會課過分重“理”,不重視“悟”,學生對于歷史的認識只是記住了一些歷史事件時間地點影響等等,日漸失去了學習歷史的興趣和動機。反思教師的教學,大量的設問和講授都在用相似的模式進行,如,說說英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背景是什么?美國獨立戰(zhàn)爭有什么影響?抗戰(zhàn)勝利有什么意義?長此以往,學生將找不到學習歷史的意義究竟為何。
張教授的課則比較注重“悟”。他在講唐朝的租庸調制的時候,提供給了學生錢穆的《國史大綱》中的一段史料。在學生讀一遍以后,張教授就問:“這段話中,哪幾個字我們應該特別留意?”一學生說“安居樂業(yè)”,另一學生說“為民制產(chǎn)”,還有一位學生說“寬舒安恬之景象”。張教授卻特別強調“可以想象而得”這幾個字,真是大出我們的意料之外,他強調我們讀歷史不能只是去記住事實,“想象”非常重要,這就是一種“悟”,也只有興致勃勃地去“悟”史,才能把歷史學活學久。我想,歷史與社會課堂確乎不能再走只求知理而斷悟的死路了。
三、在大歷史觀與面面俱到之間徘徊——誰能做到不偏不倚
著名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提出從“大歷史觀”的角度學習歷史,強調背景和事件發(fā)生的眾多原因的聯(lián)系和因果關系。他認為,一個歷史事件的出現(xiàn),是經(jīng)歷無數(shù)先決條件量變到質變的變化過程。然而,我們的歷史與社會課堂往往把“大歷史觀”誤解為另一個極端,就是面面俱到。教師總是擔心哪個歷史知識沒講過,影響到學生的考試成績,學生也長期受到教師的影響,對教師的講授形成長期的自然而然的依賴心理。于是,面面俱到的方式就會沒有盡頭地延續(xù)下去。張教授的課就很注重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他認為,歷史是一門思考的知識,不是記憶的知識,而是閱讀。閱讀能力是學習歷史的基本功,沒有閱讀能力,不可能學好歷史。他自己則以身作則,上課會選編一些經(jīng)典的資料讓學生閱讀,不僅如此,還與學生進行對話,帶領他們思考,從閱讀到思維,可以說做到了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統(tǒng)一。
和張教授比起來,我們的歷史與社會課教給學生的內容可能太死,僅僅局限于應付考試。而我們放棄的是對學生歷史閱讀能力、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在大歷史觀和面面俱到之間關鍵要把握一個“度”,在于是否把培養(yǎng)的重點放在學生歷史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上,萬變不離其宗。我們的歷史與社會課如何綻放異彩需要每一個學科教師匯成一股合力,努力實踐,努力探索。
參考文獻:
[1]張元.一課時講完隋唐史的實驗:以材料與問題為主的教法演示.http://www.docin.com/p-234048630.html.
[2]黃仁宇.中國大歷史.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2007-02.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