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白云
摘要: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大多實行“單篇教學”,學生往往難以全面地認識該作者的思想、藝術(shù)風格特點。群文閱讀教學是針對傳統(tǒng)的單篇教學的弊端提出的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將“群文閱讀”引入到高中古詩詞的課堂教學中,可以擴大學生的閱讀量、拓展文化視野、提升思維能力。本文以《聲聲慢》為例,對如何在高中古詩文教學中開展群文閱讀進行探討。
關(guān)鍵詞:單篇教學? 群文閱讀? 古詩詞? 《聲聲慢》? 教學實踐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古詩詞作為傳統(tǒng)文化燦爛星空中的一顆耀眼明珠,正如葉嘉瑩先生說:“中國古典詩充滿了一種感發(fā)力,這種力量可以使年輕人在感情上和精神上受到感動和感化,能培養(yǎng)他們的民族精神和愛國心?!?/p>
古詩詞教學嘗試采用“群文閱讀”教學方法,是“根據(jù)議題選擇一組呈結(jié)構(gòu)性的文章,師生在單位時間的課堂教學中圍繞議題展開閱讀和集體建構(gòu),進而達成共識的過程”。
目前,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大多實行“單篇教學”。這種教學方法關(guān)注的是作者創(chuàng)作某個作品時的背景經(jīng)歷,以及該作品所呈現(xiàn)出來的特有風格特點。學生往往難以全面地認識該作者的思想、藝術(shù)風格特點。而學生在一組相關(guān)文章的群文閱讀中,既可以擴大閱讀范圍,又可以形成獨立閱讀、立體閱讀的能力,在對比閱讀中形成自己的獨特思考。
基于此,筆者將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聲聲慢》在單篇教學及群文閱教學兩種教學模式下的教學進行比較,以期豐富教學實踐。
一、單篇教學模式下的《聲聲慢》課例
《聲聲慢》是人教版必修四的宋詞單元《李清照詞兩首》中的第二首,學生對詞人李清照、南宋時代背景已經(jīng)有了基本的了解,為課堂教學的有效開展奠定了基礎,然后在拓展總結(jié)時讓學生談談對李清照的新的認識。
一般情況下傳統(tǒng)的單篇教學法會圍繞這首詞最大的特點——如何寫“愁”展開教學,并將其作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大致有如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首先,讓學生初品詞情并思考抒寫何情。學生通過自由朗讀及范讀,能夠把握這首詞的“詞眼”——愁。
其次,細品詞境并討論如何寫愁。課堂上讓學生分組學習,借助于搜集來的資料進行討論,鼓勵學生暢所欲言。通過討論后,學生明確本詞疊詞手法,以及刻畫了一些典型的、具體的畫面等來表現(xiàn)這種愁情。
最后,深讀詞蘊探究為何而“愁”。聯(lián)系作者的身世,結(jié)合李清照的大事記深深體會詞人的愁情。
整節(jié)課圍繞“愁”,進行細致賞析。作品分析的細致有余但廣度不夠,課堂容量較小。
二、群文觀照教學模式下的《聲聲慢》課例
李清照的詞有二首選入人教版必修四的宋詞單元,大多數(shù)同學僅通過這二首詞的學習,會對她的詞的風格的了解不甚全面。時代的變遷,個人境遇的改變對作家創(chuàng)作的影響很大,這點在李清照身上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她的詞以南渡為界,風格變化顯著,明顯分為前后二期。前期作品清麗明朗,后期作品表現(xiàn)得沉郁凄愴。
由于教材所選篇目有限,只選了她后期的一首代表作《聲聲慢》,學生對于她后期作品風格的把握不是很到位。因此,筆者將對照課外補充篇目《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菩薩蠻》《永遇樂》進行群文閱讀,通過同一時期幾首詞的比較學習,加深學生對李清照后期的詞風的理解。具體環(huán)節(jié)如下:
1.初讀詩詞,尋求共同點。
首先,品讀詞情。教師先范讀,注意停頓,重音及情感的把握。然后指導學生朗讀并注意詞中的感情基調(diào)及節(jié)奏。
其次,引導學生思考為何將這三首詞放一起學習。小組開展合作探究討論,同學們火眼金睛,看出了幾首詞里都寫到了“愁”。教師補充:靖康二年,金兵南侵,擄去趙佶父子,趙構(gòu)出逃商丘,建立南宋政權(quán),偏安江南,不思恢復中原故土。值此國家危難之際,丈夫趙明誠也在建康突然病逝,李清照輾轉(zhuǎn)逃亡,經(jīng)營半生的藝術(shù)收藏,也毀于一旦,心靈上遭受了極大的創(chuàng)傷。
2.再讀詩詞,探討不同點。
首先,通過初讀這三首詞及背景介紹,我們知道了李清照的這三首都是寫“愁”。接下來,引導學生探討這三首詞表達的感情具體有什么不同。
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教師補充:《聲聲慢》這首詞寫出了詞人在秋天從清晨到黃昏一整天的孤寂凄苦的心境,“淡酒不敵急風”是詞人晚年真實生活的寫照?!段淞甏骸愤@首詞是詞人于宋高宗五年春天寫于金華,“靖康之變”后,丈夫之死使其沉痛萬分,但更令她悲痛的是國家之難,整首詞表現(xiàn)的情感是真摯而強烈的?!队烙鰳贰ぢ淙杖劢稹穼懹谀纤钨u國集團委曲求全,偏安江南時,詞人融入了南渡之后國破家亡的無限感傷與悲憤。
其次,師生共同探討這三首詞在表達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學生討論后,教師補充:《聲聲慢》篇章開頭巧用音樂性的語言來加強詞的藝術(shù)感染力,史無前例的十四個疊字的使用,形成音韻上的回環(huán)往復,使情感層層遞進。最后以“愁”作結(jié),全詞至此,戛然而止,言有盡而意無窮,其中“愁”的滋味,留給讀者慢慢品味。《武陵春》這首詞上片景中見情,情隨景生,下片換頭一轉(zhuǎn),借景驅(qū)愁,但愁情濃郁,無法驅(qū)散。全詞的詞眼是“愁”,但詞人巧妙地使用藝術(shù)手法把無形的“愁”化為有形的小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使之具體可感,抒寫了自己的亡國之恨、故國之思、喪夫之痛及孀居之苦?!队烙鰳贰ぢ淙杖劢稹飞掀瑥幕貞涖昃┑脑压?jié)寫起,將詞人如今漂泊異鄉(xiāng),流離失所的境遇同以前的良辰節(jié)日歡樂情形形成鮮明的對比,下片用當年詞人在汴京度佳節(jié)作今昔對比,用今天的游人的歡愉反襯自己的悲涼處境。全詞通過對比、反襯,寫出了詞人對故國淪亡的哀痛,讓人唏噓不已。
最后,對比閱讀后拓展總結(jié)。
這三首詞都是詞人南渡后所作,都是以愁苦為基調(diào),多寫離別之情、相思之苦、故國之思,但具體寫法上各有側(cè)重。
正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詩人在人生中所遭受的苦難,會被加倍地補償在藝術(shù)空間里。一千年過去了,李清照的作品依然被人們傳唱。
三、結(jié)語
葉嘉瑩先生指出,“詩歌讀者作為美學的接受者和評價者,不管是歌曲、詩歌,讀者都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是普通讀者,他們只是從表面來解讀和理解文學作品。第二種是透明性的讀者,他們能夠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對詩歌中的內(nèi)涵和深意進行理解。第三種是創(chuàng)造性讀者,也就是說普通讀者只能做到作者寫什么、他們看什么,而創(chuàng)造性讀者有較強的推斷能力,能夠舉一反三,通過作者說的一,來演繹到二、三、四,這樣就可以產(chǎn)生豐富、廣闊的聯(lián)想?!弊鳛楝F(xiàn)階段的高中生讀者,很多學生的鑒賞水平只停留在學者葉嘉瑩認為的第一種類型上,只能從表面來解讀和理解文學作品。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在教授古詩詞時,可以采用群文閱讀教學法,善于啟發(fā),認真引導學生。
當然,群文閱讀不是完全取代教材教學,它是對傳統(tǒng)的以教材為主的“單篇教學”的有益補充。教師要充分發(fā)揮教材的作用,合理利用選修教材,并適當補充課外文本。引導學生去領會、揣測詩人在詩歌中所寄寓的情感,與詩人產(chǎn)生共鳴,這樣才有可能成為葉先生所說的第二種“透明性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