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明明
【摘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是道德與法治課的目標之一。文章從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滲透生命教育的背景及策略角度展開,通過具體可行的論述,積極推動生命教育理念與課堂教學的融合,使學生理解樹立正確的生命觀的現(xiàn)實意義,并指導實踐。
【關鍵詞】生命教育;道德與法治課;課堂教學;生命觀
2020年,一場沒有硝煙的疫情戰(zhàn)役給人類帶來諸多思考,也為我們的教育敲響了警鐘。作為道德與法治課教師,以生命教育思想為依托,引導學生珍愛生命,敬畏生命,啟發(fā)學生關注他人及其他物種的生命,注重人類長遠的發(fā)展,勢在必行,責無旁貸。
一、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背景
(一)學生自身方面
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 身體、心理的發(fā)展都不成熟,脆弱且敏感。特殊的生理、心理特點使他們的獨立意識逐漸增強,同時又存在獨立性與依賴性的矛盾。他們對生命的認知水平不夠,認知能力有限,極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和干擾,從而產生錯誤的生命觀。
(二)家庭教育方面
家長的生命教育知識淺薄,生命教育意識淡漠,直接導致中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思想和心理問題。這些問題長期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也沒有得到及時、可行及有效的解決,家庭教育不能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干預和指導,導致一些中學生難以形成正確的生命觀。
(三)社會環(huán)境方面
當今世界是一個開放、多元的世界,社會上各種不同的思想和不良誘惑,在中學生樹立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生命觀的形成也是一樣。學校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主要陣地,責任重大,不言而喻。道德與法治課的主要任務是立德樹人,是距離學生思想最近的學科,也是中學階段各學科中對學生的思想觀念產生重大影響的學科,因此道德與法治課更需要關注生命教育。
生命是所有社會活動的基礎,沒有了生命,一切都失去了意義和價值。道德與法治課程在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進而引導學生珍愛生命、尊重生命,努力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對于生命教育的內容進行了總結和梳理。關于生命教育的內容,在七、八、九三個年級的教材中都有具體的滲透,概括起來,涉及四個大的方面:認識自己、關愛他人、珍惜生命、思考人生。生命教育既是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目標,也是需要同學們用一生去學習和踐行的使命。
二、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策略
(一)在教育觀念上,教師應重視并自覺踐行生命教育理念
新課程改革理念強調“學生主體、教師主導”。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自身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通過各種各樣的教學設計引導學生完成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因此,教師的教學理念不但要滲透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而且要通過一言一行潛移默化地滲透在學生的心里。教師面對的對象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個體。魯迅先生曾指出,生命應是“以己為中樞,亦以己為終極:即立我性為絕對之自由者也”。每一個生命個體都有其不同的天賦、氣質和興趣等等。古代教育思想中“因材施教”的本質就是對生命個性的尊重。教師要想教育好學生,首先要提升好自己,當面對教育教學中棘手的問題時,首先要用生命教育理念來平和自己的心態(tài),為學生營造一個和諧有序的生活環(huán)境,用生命的力量感化生命。所以,要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教師首先在教學中要加強理論學習,充分認識生命教育的內涵和意義,教師只有具備正確的生命觀,重視并自覺踐行生命教育理念,才能真正在課堂中落實生命教育,讓生命教育之花開進學生心里。筆者曾經仔細讀過于潔老師的《我就想做班主任》一書,書中“以愛立情,以心換心”的理念不正是“生命教育”的具體體現(xiàn)嗎?教師不僅是為學生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用良好的心態(tài)去感染學生,讓學生體悟到生命的意義和美好。
(二)在教材利用上,充分開發(fā)教材資源,深刻領悟生命教育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本身就是很好的生命教育讀本,三個年級的教材分別從“生命與自身的關系”“生命與他人及社會的關系”以及“生命與大自然的關系”三個方面進行闡述,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
具體來說,七年級上冊第三課的主要內容為正確認識自己以及怎樣做更好的自己。七年級上冊第八課、第九課、第十課主要內容分別為珍愛生命、敬畏生命、愛護自己的身體、戰(zhàn)勝困難挫折、怎樣讓人生更有意義、生命的意義在哪里以及認識生命中的平凡與偉大。七年級下冊第三課、第四課主要內容為生命的思考、自信自強以及調節(jié)情緒。七年級下冊第九課、第十課主要內容為增強自我保護能力和樹立法律信仰。以上為七年級教材中有關生命教育的內容,概括起來,其實是在闡述“生命與我們自身的關系”。
八年級上冊第一課、第二課主要內容為親近社會,實現(xiàn)人生價值。八年級上冊第六課、第七課主要內容為服務社會,奉獻社會。這部分為八年級教材中有關生命教育的內容,重點闡述了“生命與他人及社會的關系”。
九年級上冊第五課、第六課主要內容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綠色發(fā)展道路。這部分內容主要闡述了“生命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
仔細梳理教材結構,我們發(fā)現(xiàn)道德與法治教材內容處處滲透著生命教育,我們要利用好教材資源,結合具體事例,落實好生命教育。
(三)在教學活動中,以豐富生動的案例融入生命教育
道德與法治課堂最鮮明的特征之一就是與時政的結合,也是這門學科的最大優(yōu)勢。時政為教師組織課堂教學提供了大量生動、鮮活的素材。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可以搜集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案例豐富教學活動,落實生命教育。
以2020年疫情為例,從疫情的來源分析,啟示我們要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綠色發(fā)展的理念,樹立生命意識。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政府、我們的人民、各行各業(yè)的普通民眾,一切的一切,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無數“最美逆行者”的英雄事跡讓我們看到了危難關頭,他們舍棄個人利益,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負重前行。數不清的普通民眾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親近社會,服務社會,奉獻社會,實現(xiàn)人生價值,在平凡中創(chuàng)造偉大。以這樣的事例作為引領,結合教材知識點進行教學活動,既完成了知識目標,又達成了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使學生深刻理解要珍愛生命,不僅關注人類的生命,而且要珍愛地球上其他物種的生命;要將自己的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結合,積極創(chuàng)造生命的價值;要目光長遠,不僅關注眼前利益,而且應該關懷人類命運的未來,從而形成正確的生命觀。
(四)在教學評價中,以多樣化的方式引領貫徹生命教育
教學評價是對教師的教的價值和學生的學的價值進行研究的過程。新課程改革強調教學評價的多樣化,對于道德與法治課學科來說,教學評價的方式更應凸顯學科特征,注重評價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形成。
目前,對于生命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評價方式主要還是理論測試,通過主客觀題目的設置來落實和拓展生命教育內容。在這樣的測試中,問題的引領非常關鍵,問題的設置往往是學生價值觀的導向。所以,在測試類的教學評價中,應注重依托材料進行設問。例如,在考查人教版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八課第二框題“敬畏生命”這一課時,通過整合有關輕視生命、漠視生命的真實案例,如復旦大學投毒案、劉海洋硫酸傷熊事件、馬加爵殺人案等等,設置問題:“結合材料,談談你對敬畏生命問題的理解。”既讓學生理解了核心知識點,也讓學生感受到敬畏生命不僅指自己的生命,還包括他人和其他物種的生命。
另外,落實“生命教育”,可以通過參與社會實踐、撰寫調查報告的方式進行教學評價。鼓勵學生利用假期、休息日廣泛參與到社會實踐中,觀察與生命教育有關的社會問題及社會現(xiàn)象。例如,每年的5月25日是全國大、中學生心理健康日,教師可以通過召開主題班會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搜集整理關于大中學生心理問題的案例,認識大、中學生心理健康現(xiàn)狀,分析存在普遍心理問題的原因,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最后形成可行性的調查報告或小課題??傊?,教學評價越多元,學生的思維越活躍,生命教育便貫徹得越好。
綜上所述,2020年的疫情災難帶給人類諸多啟示,也讓作為教師的我們用更加理性的思維去思考道德與法治課的目標和未來。我們更要思考的是,當疫情真正過去,人類會記住什么?我們的課程要教給學生什么?生命意識無疑是永恒的主題,生命教育是道德與法治教師的責任與使命。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要不斷了解生命教育的內涵,知道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掌握貫徹和落實生命教育的途徑與方法?!靶拇婢次分?,方能行有所止”,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真正實現(xiàn)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施莉霞.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如何滲透生命教育[J].教書育人,2018(34):54-56.
印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生命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7.
于潔.我就想做班主任[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8: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