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wèi)文
【摘要】反思目前小學生寫作狀況,針對其存在問題,優(yōu)化作文訓練方式,給學生的習作解綁,有效解決當前小學生怕寫作,寫作沒興趣,寫作缺少個性等問題,促使學生樂于寫作,終身發(fā)展。
【關鍵詞】 小學;合作;圖文;體驗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提出“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教學難點?!碧岢盀閷W生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比欢瑸榭荚嚩M行的作文教學形式主要是“教師定調子,學生填格子”,使作文教學長期處于老大難的尷尬局面,這值得教師深思。
一、反思小學生寫作現狀
(一)學生不感興趣。寫作本應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但大多學生的寫作只是為了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yè),寫作只是給教師一個人看。為了迎合教師的口味,獲取高分而寫虛假的事,空喊口號,不懂寫自己感興趣的事,不敢寫自己的真心話,也就失去了寫作的興趣。
(二)學生不懂選材。受舊觀念影響的作文教學,教師大多限制了作文的主題,要求每次寫作有明確的中心思想,以至一到寫作,就不知寫什么好,抓耳撓腮,愁眉苦臉,無從下筆。
(三)學生不善表達。盡管學生在學習課文的時候,學習了比喻、排比、擬人、夸張等修辭手法,背誦積累了不少好詞佳句。但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常缺少在閱讀課遷移寫作知識的訓練。以至學生一到寫作,語言是那么貧乏,寫出的作文大多是簡單的平鋪直敘,記流水帳,語言平淡無味。
(四)學生不求創(chuàng)新。《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提倡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但是傳統(tǒng)作文教學功利性強,訓練形式俗套,早已僵化。以至學生的作文缺乏個性,文章出現千人一面的“克隆”現象。
二、優(yōu)化訓練方式,靈活自由寫作
針對目前小學生寫作存在種種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讓學生開心學習,快樂落筆,輕松作文。
(一)作文合作化
塞繆爾巴特勒說:“不管一個人的力量大小,他要是跟大家合作,總比一個人單干能發(fā)揮更大的作用?!焙献鲗懽?,可消除學生對寫作的恐懼心理,利于共同進步。
1.學生與學生合作
寫作時,筆者建議每個小組準備一本厚厚的公用活頁作文本,根據寫作或修改的需要,靈活拆合活頁作文本。小組成員可以模仿自己最喜歡看的《淘氣包馬小跳》《冒險小虎隊》等兒童作品,共同創(chuàng)作一本小說;可以共同編寫一本笑話集;可以輪流寫一些奇聞趣事、調查報告、廣告、小新聞、產品說明書等。寫作后,每位學生又可以在公用作文本修改、評價組員的文章。每天的課間、課后,小組公用的作文本既可以在本組傳閱,又可以在別組交叉?zhèn)鏖?。在互相傳閱的過程中,每位學生都可以成為讀者,每位學生的習作在最短的時間內可獲得最多的讀者,提高了習作反饋的時效性。
2.學生與教師合作
蘇霍姆林斯基為了教好作文課,自己寫下了一千多篇小作文。教師親自“下水”寫文,既可了解學生的難處,也可找己不足,做到教學相長。教師寫“下水文”也應有不少小技巧,甚至有時還得“故弄玄虛”。如,小組成員用接力賽的形式,在小組的公用作文本上,共同編寫一本小說的時候,筆者隨機輪組參與寫作,但筆者的寫作不超前,“早產”的“下水文”會給學生樹立榜樣,束縛學生的思維。在學生遇到“攔路虎”的時候,筆者才及時出筆相助。此外,針對學生在寫作中常出現的問題,筆者在寫作中故意也犯犯類似的錯誤,以引起學生的高度注意,如,故意寫些錯字病句,讓學生抓出來。還可以對教師的作文“指手劃腳”,可以和教師比賽,給教師挑刺。這樣,在師生合作互動之中,寫作變得分外輕松有趣且富有挑戰(zhàn)性。
3.學生與家長合作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學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庇H子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例如,筆者允許每輪到占有公用作文本的學生,當天既可以和同學、教師合作寫作,也可以拿公用作文本回家,在家長的指導下,和家長一起寫作。通過親子合作,消除了代溝,加強了學生與家長的溝通,同時,借助社會的力量,多渠道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二)作文圖文化
英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專家赫伯特·里德在《兒童思維發(fā)展理論初探》中說道:“兒童是用形象、色彩和聲音來思維的。”把美術藝術與作文有機地結合起來,把作文裝扮成一篇有“有形有色”的杰作,必然會增強學生的形象思維,增強學生用文字表達的欲望。
例如,在小組的公用作文本中,小組成員模仿《淘氣包馬小跳》《冒險小虎隊》等兒童作品,合作寫成了一本章回體小說后,筆者引導他們在習作本的空白處,用簡筆畫或漫畫的形式,把小說中的某些精彩片段表現出來。對于其它小廣告、小新聞、產品說明書、街頭趣聞、名人軼事、天文地理、花草蟲魚、Q版語文等無所不包的寫作內容,筆者也允許學生在習作本的空白處,為文繪畫,或粘貼一些與習作內容相應的動植物小標本、剪貼畫、個人攝影作品等自己喜聞樂見的圖物,并在圖物旁配上簡煉的文字說明。一篇篇圖文并茂的文章,讓學生的“心像”豐富,“意像”久存,培養(yǎng)了學生靈活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和動手能力,實現了語文與美術的學科兼容。
(三)作文體驗化
教育家陶行知說:“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笨梢姡w驗是一種很好的學習。在作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在校外體驗生活,更應在語文活動課中,創(chuàng)設一些相關的情景素材,讓學生經過相應的體驗活動,獲得寫作能力的提高。
如,茂名地區(qū)地處粵西,不少學生寫作文或多或少都會用到粵西方言。如“蹭、抿、捋、掮、撮、掖、捻、揳”等一些平??陬^上少運用的詞語,由于學生缺少體驗,寫作運用時常常會出現詞不達意的現象。為了讓學生深刻體會這些動作詞所表達的意思,筆者在班里搞了幾次“看動作,猜詞語”的游戲。學生逐個表演一些動作,讓其他學生猜相應的動作詞;筆者也表演一些動作,讓男女生搶答,如,筆者捋捋袖子,讓學生體會“捋”的意思;筆者抿抿嘴,撮撮嘴,讓學生體驗到“抿”和“撮”的不同。
在作文教學中,教師為學生搭建不同的體驗平臺,拿“做”來“真教”,才能讓學生做到“實學”。學生在“實學”中產生深切的感知,得到了“一手知識”,在習作中更能表達出真實性、準確性和生動性的語言,從而提高習作的語言表達能力。
總而言之,不囿形式,對學生徹底“放”一把,讓學生的寫作,像樹一樣自由生長,像花一樣自由呼吸,能讓寫作成為學生最有意味的生活方式,成就學生終身發(fā)展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葉圣陶.以生活為本位的基礎教育論[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29—33.
[3]R.E.斯萊文.合作與交流的教學研究[M].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63—64.
[4]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修訂版全一冊)[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26—29.
[5]朱智賢.兒童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