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蘭花
摘要:閱讀教學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具有理解、欣賞和評價能力,這是小學語文統(tǒng)編教材的重點。引導學生“以讀為本,以字詞為載體”理清課文,并能提出關鍵性的問題進行探討交流,啟發(fā)學生多維度想象,讓學生能從賞析文本到領悟閱讀策略。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在正確的閱讀策略下,有計劃、有目的進行閱讀,為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打下扎實的功底。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策略;實施方法
在2020年統(tǒng)編教材網絡培訓會上,何源老師提到:分析課文,不要生拉硬拽,強行用語文要素去套課文,要重視技能的訓練,突顯語文課的特點。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根據(jù)閱讀情景、文本和任務的難易程度,有意識、靈活地使用閱讀策略,來對閱讀文本進行分析和整合。本文將以課堂實踐為例,從中提煉出具體的方法,并為老師搭建一個參考與學習的橋梁,以此達到對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閱讀策略高效養(yǎng)成與有效應用。
一、形式多樣,激發(fā)興趣
課堂上,為了給學生創(chuàng)設語文情境,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備課時,我會根據(jù)小學三、四年級學生剛步入閱讀學習正式階段,閱讀能力較差,還未完全掌握閱讀方法,閱讀能力處于起點階段。因此我會將這些環(huán)節(jié):設懸念、講奇聞趣事、動畫視頻、做演示或講笑話、提問......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生興趣和求知欲望,使他們更好地掌握知識,明確學習目標,大大地減少了教學的盲目性,給課堂營造更濃厚的學習氛圍。例如:我在執(zhí)教四年級下冊文言文《王戎不取道旁李》時,我先出示一幅掛滿李子(垂涎欲滴)的圖片,讓學生先觀看,然后提問:“這棵果實累累的李子樹,多誘人?。〈丝?,你就站在這顆樹下,有想法嗎?”讓學生為之所動,由“面”入“境”,使學生在特定的畫面中受感染,自然而然就進入作品的意“境”。接著再讓多名學生上臺表演,引導學生進入新的教學境界,并設疑,“文中王戎是怎么做的?和你的做法一樣嗎?”這樣,以此來渲染課堂學習氛圍,再讓學生深入讀文,從而達到閱讀的高效課堂效果。
二、抓關鍵,讀透課文(以字詞為載體,理清課文)
關鍵詞也就是能傳達主要信息的詞、揭示文章主題和內容的中心詞。抓住關鍵詞,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魂,明確了文章的核心,把住了文章的脈。法國著名作家福樓拜先生曾說:“無論你要說的是什么,真正能夠表現(xiàn)他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能夠適用的動詞和形容詞也只有一個,就是那最準確的一句,最準確的的一個動詞和形容詞”。那如何讓學生能快速的把握住文章中的關鍵詞?我一般讓學生從課題中提取關鍵詞,或者先讓學生找文章中心句,再從中心句中提取關鍵詞,也可以在過渡句中提取,有些關鍵詞還會在課后問題中出現(xiàn),比較隱秘的關鍵詞會藏在文章的中心思想中。
(一)從課題中提取關鍵詞
文章的題目本身就是對文章內容的高度概括。我在參加三年級下冊語文《掌聲》集體備課討論中,提出在把握文章結構授課時,要做到緊緊抓住關鍵詞“掌聲”進行授課。學生對“掌聲”這個詞語并不陌生,但對其深層含義,卻一知半解。于是,我引導學生抓住這一關鍵詞,了解它在不同情境下的深層含義。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把握詞語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意思不同,以關鍵詞來把握文章的脈絡。整堂課下來,僅用了半個小時的時間。這樣緊扣關鍵詞教全篇,不僅節(jié)省了時間,而且思路清晰,突出重點,整體感強,學生掌握得更加牢固。
(二)抓住過渡句中的關鍵詞,把握文章的框架
過渡句起到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它是文章發(fā)展變化的一根導線,能幫助學生弄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結構。如:《趙州橋》一文中,“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蹦軌蚩偨Y上文橋的“堅固”,引出下文的“美觀”這樣一根繩子,把全文很自然、連貫地銜接在一起,讓學生能清晰地把握住文章的結構。
三、激活思維,讀中質疑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顯而易見,質疑在一堂課中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語文課堂中,能提出疑問的課堂才是學生全身心投入的課堂,一個又一個的質疑,能激發(fā)學生自主閱讀的動力。質疑,不僅能激活學生已有知識,又幫助學生自己理解閱讀文本內容,從而提升自覺認知能力。當學生看到課題時,我會讓學生提出質疑,引發(fā)學生獨立去閱讀、思考。
如我在執(zhí)教《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一課時中,板書課題后,讓學生質疑:讀了課題后,你有哪些疑問?學生思考片刻后,圍繞課題提出以下問題:什么是納米技術?納米技術在我們生活中起到什么作用?為什么說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文,從中尋找答案,從而理清文章結構,理解課文內容。
又如:《西門豹治鄴》教學中,學生提出西門豹是誰?西門豹為什么治鄴?西門豹是怎樣治鄴的?等一系列問題作為線索,把問題放回課文中,讓學生能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我還會給予學生足夠的質疑時間,拓展他們的思維。如在授《天窗》這課,當學生能讀通、讀順課文后,我會再次提問:有沒有哪些句子沒弄懂的?學生提出:為什么說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呢?接下來我讓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進行思考,幫助他解開疑惑。這樣,給學生搭建疑問的平臺,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提出不同的觀點,然后能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文,引導上也由淺到深,循序漸進,體現(xiàn)出邏輯性與階梯性。這樣,學生閱讀課文就有了目的性和方向感,學生的思維能得以激活,閱讀勁頭就更足了。
隨著新課程的不斷的改革,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之中,教師也應當朝著新的閱讀教學策略邁進,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優(yōu)化整個語文閱讀教學。教師應做到以學生為本,讓學生能自主閱讀,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日積月累,潛與默化訓練,讓學生在一個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獲取新知,活躍學生思維,促成閱讀策略在課文教學中高效養(yǎng)成,使學生在閱讀教學中汲取更豐富的營養(yǎng),從而提高語文的綜合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喻秀軍.語文新課堂如何走向高效[J].語文周報·高中教研版.2013(9).
[2]鄒武光.小學語文閱讀習慣養(yǎng)成策略[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02).
[3]王亞雄.談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的有效整合[J].學周刊.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