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超
摘 要:小學是語文學習的初始階段,直接關系著學生今后語言能力的提升。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重視課堂教學,采取“問題導學”這一教學模式推進課堂教學,使學生在問題的指引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獲得思維的積極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問題導學;課堂教學
“問題導學”是一種符合語文教學規(guī)律和學生認知特點的教學模式,能夠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他們主動探究。在這一模式下,所有問題的答案不是學生通過看書找到的,也不是教師講解記住的,而是學生自主構建的,教學效果自然比較理想?,F結合教學實踐從以下幾方面做出探討。
一、營造氛圍,導入新課
教學是師生雙方情感交流的過程,良好的氛圍能夠使師生心情愉悅地與文本進行對話,產生心理共振。營造良好課堂氛圍的方法有許多,問題是諸多方法中最具特色的一種,能夠將學生帶入“不憤不啟”的良好狀態(tài)中,使他們以積極的心態(tài)和飽滿的情緒進入新課學習中。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講究技巧,抓住關鍵詞語設計,因為這些詞語在文中起著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作用,能夠幫助學生整體感知文章,理清學習思路。
例如,導入《小英雄雨來》一課時,教師可以緊扣題眼“英雄”設計如下問題引發(fā)學生的關注:“你心中的英雄是怎樣的?”這一問題喚起了學生已有的認知,激發(fā)了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生紛紛說出許多個性化的見解,如“助人為樂”“勇敢”“堅強”“視死如歸”等。在此基礎上,教師繼續(xù)追問:“為什么要把雨來叫做‘小英雄呢?他做了哪些‘英雄事?”這樣教師從學生的生活經驗積累建構有關英雄的話題,在多元的交流中緊緊圍繞“英雄”這一詞語輻射教學全程的主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為實施新課教學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二、適時發(fā)問,突破重難點
“問題導學”是一種凸顯學生主體作用、開發(fā)學生潛能、培養(yǎng)個性的教學模式,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感受到自身價值的被尊重與賞識,進而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內容,挖掘課文中的“問題”因素,把握學生的思維規(guī)律,從而適時發(fā)問,促使學生在問題的指引下深入文本中,突破教學重難點,深化課堂功效。
例如,教學《海上日出》一課時,考慮到小學生很少有人親眼看見過海上日出的景象,缺乏表象積累,影響對課文的理解,因而教學時教師適時發(fā)問,以問題指導學生把握課文內容,突破教學重難點。上課初始,教師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初步感悟。接下來,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海上日出的情境,使思維與畫面結合起來,適時發(fā)問:“課文具體描繪海上日出景象的是哪幾個自然段?分別寫了幾種情況下海上日出的景色?”借助問題使朗讀與想象結合在一起,激發(fā)學生自讀課文的欲望,在自讀過程中靜思、理解,理清主要描寫的情境是初讀感知的過程,并抓住重點段落(2到5自然段)和主要時段(天氣晴朗和有云)展開深度思考。這樣經過教師的適時發(fā)問,學生深入文本與作者進行對話,感受作者對美好世界的向往之情和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體會作者語言表達的簡潔、明快。
三、及時追問,升華主題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寓意深刻的文本,小學生由于認知的不足,對文本主旨的理解容易流于表層。為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及時捕捉學生的動態(tài)生成,并根據學生的理解及時追問,幫助學生掃清思維障礙,使他們獲得相對全面的理解。
如教學《巨人的花園》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理解“利用對比的手法展開故事情節(jié),揭示道理”的寫作特點,體會文本的深層次含義,教師先讓學生速讀課文,并借助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然后以問題切入,發(fā)問:“巨人的花園一開始是什么樣子的?”學生找到相關句子很快做出回答,教師繼續(xù)追問:“他回來后,花園又變成了什么樣子?巨人為什么禁止孩子們在花園玩耍?孩子們被訓斥離開后,為什么花園不再美麗?最終,巨人做出了什么改變?”通過教師的追問,學生會有意識地將花園的景象做出前后對比,而花園前后的變化間接地反映了巨人思想的變化,由此歸納出文本主題: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從而升華主題。
總之,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在學生的學習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管學文還是學理,都要學好語文。作為語文教師,要高度重視語文教學,加強對問題導學模式的開發(fā)和利用,引導學生深入地解讀文本,獲得有意義的知識建構,實現語文素養(yǎng)的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李再燕.淺談小學語文問題導學模式的應用途徑[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1(6):91-92.
[2]張銘月.巧用“問題導學”,提升語文課堂有效性[J].小學生作文輔導(上旬),2020(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