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桂梅
摘 要:兒童詩是特意為兒童所創(chuàng)作的詩歌,也是兒童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培養(yǎng)兒童的想象力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廣大一線教師對兒童詩課程資源的開發(fā)研究較少,可直接利用的課程資源不多。作為南方分級閱讀兒童詩教學研究基地,廣州市番禺區(qū)沙灣京兆小學自2012年起開展兒童詩教學研究,主要從校園、社區(qū)兩方面開發(fā)兒童詩課程資源,并取得較好成果。
關鍵詞:兒童詩;課程資源;資源開發(fā)
兒童詩是以兒童為主體接受對象,是適合兒童聽賞、吟誦、閱讀的詩歌。它符合兒童的心理和審美特點,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征,為兒童所喜聞樂見,對培養(yǎng)兒童的想象力、審美力、閱讀力有很大作用,有益于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
在部編版教材中,每冊中均出現現代詩,特別是兒童詩,兒童詩選文共34篇,占總課文篇數的8%。張秋生、高洪波等現代詩人的作品屢屢出現在課文中。教材中所選取的兒童詩均文質俱佳,如《我想》《青蛙寫詩》等短短幾行便能讓人回味無窮。
兒童詩深受兒童喜愛,但許多教師認為難以找到拓展資料,難以再深化拓展。作為南方分級閱讀兒童詩教學研究基地,我校自2012年起開展兒童詩教學研究,我校兒童課程資源主要從校園、社區(qū)兩方面進行開發(fā)。
一、激活詩意童心世界
(一)兒童呼喚詩意人生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愛幻想,求知欲、好奇心旺盛,記憶力強。兒童詩用兒童視野、兒童的角度去發(fā)現、關注和表現兒童,以兒童的眼光去捕捉、以兒童的思維去思考,描繪兒童眼中的世界,抒發(fā)兒童內心的情感。兒童詩的形式美、音韻美、意境美等特點正切合兒童身心生長的需要。兒童需要優(yōu)秀的詩歌浸潤心靈、完善人格、培養(yǎng)性情、養(yǎng)成審美趣味。著名兒童詩人圣野說:“一個自幼受過詩歌熏陶的人,長大肯定是個有是非觀,有真性情的好人?!?/p>
(二)兒童詩需要課程資源
部編小學語文教材增加了兒童文學特別是兒童詩的數量。若只教課本上的內容,學生是“吃不飽”的;若按一般的授課形式教學兒童詩,不但課堂活力不足,也難以讓學生親近、愛上兒童詩。要發(fā)揮兒童詩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審美能力、創(chuàng)造力、觀察力的作用,教師、學校均要重視兒童詩課程資源的開發(fā),積極主動挖掘身邊可利用的一切資源,開發(fā)適合學校、學生實際的兒童詩課程資源。
二、構筑詩意校園生活
(一)以教材為范例,以課外課物為重要補充
兒童詩教學以教材為范例,在課堂上通過反反復復、多形式的品讀讓學生感受到兒童詩是好玩的,愿意親近兒童詩,體會兒童詩的韻律美、形式美、音樂美,要尊重其獨特的閱讀感受。
南方分級閱讀兒童詩讀本是必讀書目,陸續(xù)增加了《讀孩子的詩》《金波的詩》《金子美玲的詩》等中外優(yōu)秀兒童詩集。通過晨誦午讀、校園廣播、親子共讀等形式,處處時時與詩同行。
(二)以課堂為抓手,讓詩意流淌校園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詩意校園要從課堂出發(fā)。我校堅持每周上一節(jié)兒童詩課,經教學實踐逐漸探索出兒童詩朗讀課、欣賞課、仿寫課、采風課、創(chuàng)作課等不同課型模式,總結擬人化、排比式、回環(huán)式、比喻式等兒童詩創(chuàng)作形式。例如,欣賞了高洪波先生的兒童詩《我想》后,教師引導學生補充:“你又想怎樣呢?”有的學生想把鼻子裝在花朵上去聞聞花香,有的想把耳朵裝在叢林里聽聽鳥叫……教師再引入《我底下有什么》一詩,學生興致盎然地讀,然后開始創(chuàng)作。整個課堂輕松有趣,充滿著童趣。再如,在教學《花牛歌》后讓學生仿寫小動物。抓住課堂教學這個主陣地,也就抓住了兒童詩課程開發(fā)的主陣地。我校的兒童詩課也曾作為鎮(zhèn)教研示范課,使兒童詩課在區(qū)域內得到推廣。
校園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活動都可以成為兒童詩課程資源。兒童詩課程開發(fā)校內環(huán)境、人文資源和活動資源,既讓學生以審美的角度重新觀察校園,也讓校園充滿詩意。
校園建筑可入詩。我校古牌坊始建于1837年,每天早上迎著朝陽踏進校園的學子都會親切問候古牌坊。我們給學生講古牌坊的故事,引導學生觀察古牌坊,讓古牌坊進入每一個學生的詩作中。六歲的陳泳昕寫了一首《牌坊爺爺》:蝴蝶飛啊飛 / 飛到牌坊爺爺的身旁 / 牌坊爺爺微微笑 / 蝴蝶親親他的臉 / 牌坊爺爺心里開了花 / 蜜蜂看到了 / 也來親親他的臉 / 牌坊爺爺樂得掉大牙 / 小朋友們跑到他腳下 / 唱支歌兒給他聽 / 樂得牌坊爺爺笑哈哈。
校園植物可入詩。學校有一棵高大的洋紫荊,學生們都喜歡在紫荊樹下玩耍,欣賞每一片葉、每一朵花。教師把兒童詩課堂搬到紫荊樹下,看看、聽聽、聞聞、想想,然后你一言我一言地發(fā)表自己的想法。學生為這棵紫荊寫了許許多多的兒童詩。七歲的張欣悅寫的《秋天的落葉》:一片落片 / 一只黃蝴蝶 / 兩片落片 / 兩只黃蝴蝶 / 三片落片 / 三只黃蝴蝶 / …… / 蝴蝶在空中飛舞 / 它告訴我們 / 秋天已經來到。
校園活動可入詩。學生是活動的主體,在活動中感受著、體味著、思考著,這也是兒童詩課程資源的一部分。剪紙是我校的特色活動,九歲的何碧盈就寫了《剪刀和彩紙的故事》:剪刀剪刀真鋒利 / 彩紙彩紙真美麗 / 剪刀剪刀空中揮 / 彩紙彩紙空中飛 / 剪刀彩紙會合作 / 變出蝴蝶千萬只 / 變出彩裙千萬條 / 變出“福”字保平安 / 合作的力量可真大。簡單的語言寫出剪刀與彩紙的碰撞,學生用敏銳的眼睛看到了作品的美麗,更看到剪刀與彩紙的合作。
學校把學生創(chuàng)作的優(yōu)秀兒童詩結集成校本教材《童詩·童心》詩集,進一步豐富兒童詩課程資源。
三、發(fā)現詩意社區(qū)生活
(一)家——既要有米飯,更要有詩意
家庭生活動對每個人都很重要,家庭成員各有特點,家人、家事都可作為兒童詩課程資源,可謂以熟悉之人創(chuàng)詩意生活。我們來看一首學生家庭生活的兒童詩,讀之真讓人會心一笑。
十歲蒙煒毅寫的《我生氣了》:把自己關在房間里 / 一把拿起墨瓶 / 往墻上扔 / 咚!墨瓶破了 / 可我還生氣 / 一把拿起火腿腸 / 沾了一點兒墨,吃了下去。
(二)社區(qū)——我的美,你發(fā)現了嗎?
地域資源包括自然資源、民風民俗、社區(qū)資源等。我校把學校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本土風俗文化、社區(qū)居民與活動等納入兒童詩課程資源中,挖掘了一系列創(chuàng)作的素材。
我校地處具有800年歷史的古鎮(zhèn)的中心,這里有著深厚的歷史資源和豐富的人文資源,蠔殼墻、蝸耳房、石板路、姜埋奶、糯米糍……都是創(chuàng)作的素材。在學生筆下,這一切都活了。
八歲楊文華寫的《蠔殼墻里的秘密》:蠔殼墻 / 你里面藏著什么秘密 / 讓我來猜猜?//我聽一聽 / 聽到嘩啦嘩啦的海浪聲 / 聽到小魚的笑聲 / 墻里藏著一片大海!//我聽一聽 / 聽到吱吱的響聲 / 那是墻里的螞蟻在偷吃珍珠?/ 還是在偷偷地做窩?
筆者在實踐過程中發(fā)現,教師自身兒童文學素養(yǎng)、教師課程開發(fā)能力成為課程資源開發(fā)的重要影響因素,這又直接影響學生對兒童詩的興趣與學習。學校和家長的支持、重視也有很大的影響。
詩歌來源于生活,兒童詩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即生活與詩意聯系起來,通過兒童詩這一途徑發(fā)現自然、生活、社會之美,學會發(fā)現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生活中并不缺少兒童詩課程的資源,周圍的一切均可以成為課程資源,缺少的只是發(fā)現的眼睛。教師通過提高自身文學(特別是兒童文學)修養(yǎng),處處事事留心,葆有童心童趣,便有豐富的可供利用的課程資源,定能開發(fā)適合學生的兒童詩課程資源,定讓平常的生活處處有詩意。
參考文獻:
[1]張玲芳.小學兒童詩歌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以浙江省永康市龍川小學為例[D].杭州:杭州師范大學,2016.
[2]劉玉.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科書兒童詩教學策略淺析[J].小學語文,2020(02).
[3]丁云.兒童天生就是詩人:兒童詩的欣賞與教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4]王宜振.現代詩歌教育普及讀本[M].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6.
[5]靳慶華.兒童詩教學資源的開發(fā)與實踐[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9(05).
[6]溫儒敏.小學語文中的“詩教”[J].課程·教材·教法,2019(06).
[*本文系廣州教育政策研究課題(課題批準號:DZCYJ195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