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莉
摘 要:隨著課改的深入,語文課堂教學愈發(fā)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探究意識,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成了語文教師亟需探究的課題。結合課堂教學實踐,提出有效激發(fā)學生疑問的三個原則: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氛圍;提供角度。
關鍵詞:問題探究;有效激疑;原則
北宋張載說過:“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有疑問,才是真正的學,沒有問題的學習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疑問是學生進步的階梯,也是學生探究新知的動力,提出問題是學生勤于動腦,善于思考的表現。
質疑是好事,順應新課改的要求,但學生在課堂上提出來探討的問題到底有無價值?問題提得好,能成為調動學生思維的契機,從而促成對文本更深層次的挖掘。但如果問題的含金量不高,則會使學生始終游離于文本的表面,降低課堂教學的效率。因此,如何激發(fā)學生提出高質量、有效性的問題,使師生在共同探討中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是語文教學中追求的藝術。通過課堂實踐,筆者認為有效激疑須有以下原則。
一、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想問
有些老師會抱怨課堂氣氛太過沉悶,問學生還有何問題,學生不是說沒有,就是不予理睬,但等老師提出問題讓他們解決時,許多學生都不會。為什么會這樣?很有可能是教師激疑缺乏藝術性,學生習慣于被動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習慣于被動回答,突然讓其提問,能適應嗎。因此,教師應機智地換一種對話方式,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對文本的好奇心,使學生想問、有興趣問。
教學內容較淺顯的《散步》時,為了促進學生對文章的深入思考,筆者設計了激疑環(huán)節(jié):“假如莫懷戚走進我們的課堂,與我們一起探討本文,并釋疑解難,你準備問他哪些問題。用這樣的句式:莫懷戚先生,我想問您:……”鼓勵學生深入思考,大膽設疑,然后把該問題交給學生探討,教師適時點撥。借采訪的形式,激發(fā)學生對文本的疑問。采訪的形式較新穎,學生也感興趣。要采訪作者,對課文內容必須要熟悉,這種情境很快把學生領進了課文細節(jié);采訪作者,學生必須要找出自己不解的地方,所以得深思,反復咀嚼文章的關鍵之處,再次拉近了和文本的距離;采訪作者,還要從宏觀角度把握文章中字詞句段的作用、安排用意,這是一個學習寫作方法、語言的過程,又給了學生走進文本的機會。
上課前,筆者擔心學生問不出什么有價值的問題,但實踐證明這種激疑方法是成功的。在反復閱讀思考之后,學生踴躍提出許多有價值的問題,這些問題許多都是本課要討論的重點,通過學生之口問出來,接著學生討論之后得出答案,這樣的課堂效率自然提高了。
二、營造氛圍,讓學生敢問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缺乏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是低效的、失敗的課堂。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只有教師營造一種輕松、民主的氛圍,學生的思維才會打開,敢于提出自己的問題。
教師應尊重學生,用寬容的心態(tài)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生生關系。在課堂上,有許多種笑聲,有欣賞的笑,有被幽默逗樂的笑,當然也有不和諧的笑聲(譏笑)。當成績落后的學生提出極簡單、他人皆知的問題時,其他學生可能會笑他膚淺、愚笨。當學生提出一個與老師不同觀點的問題甚至挑戰(zhàn)文本的觀點時,師生可能會把該學生當成異類……這樣的課堂氛圍最容易傷害學生自尊,如此,還有多少學生敢問呢?
因此,教師應保持親切的教態(tài),耐心引導學生整理好思路,抓住問題的關鍵。這樣才能保護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學生才敢問。
三、提供角度,使學生會問
如何讓學生敢問的同時,引導其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呢?學生的提問可能會有這幾種情況:(1)東一榔頭西一棒,讓人摸不著頭腦;(2)問題和語文課堂、文本的內容沒什么關聯;(3)問題太過膚淺。這反映了學生不會問。當學生不知道該從何問起時,教師應提供角度,給學生抓手。
如教學《散步》時讓學生向作者提問,鼓勵學生深入思考,大膽設疑。但范圍太大,學生無處著手,教師可給學生提供幾個角度:寫作目的、課文標題、景物描寫的作用、句子含義和作用、修辭、句式等。有了角度,學生閱讀課文自然就有了方向,思考、提問自然順暢多了。
當然,教師還要適時示之以范,當學生提問的語言不夠精練、不得要領時,還要降低起點,及時扶學生一把,引導學生組織好語言,提高質疑的規(guī)范性和藝術性。
參考文獻:
[1]侯雅鑫.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有效地引導學生提出問題[J].語文學刊,2012(17):155-156.
[2]武榮.構建“和育”課堂體系 形成惠風和暢的課堂文化[J].黑河教育,2016(3):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