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惠萍
摘 要:隨著新課程理念的深入推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更須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能通過多角度引導,調動學生學習能動性,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可以高效探索快樂學習。教師要充分發(fā)揮教學引導者的作用,為學生自主發(fā)展營造空間,凸顯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構建高效互動探究課堂。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構建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對于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形勢下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摒棄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模式,探索構建新的教學模式,給予學生更多學習空間,讓學生在汲取知識的過程中既能掌握知識,又能積極成長為課堂主體,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身的學習能動性。在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積極開展有效的交流,必能促進師生共同進步。在教學中,教師必須要從主體的學生入手,探索如何更好地構建高效互動探究課堂,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學生得以主動進行高效學習。
一、 營造空間,為學生學習成長打造平臺
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習慣培養(yǎng)、學習能力養(yǎng)成的關鍵時期,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的學習成長營造空間,將小學語文課堂打造為學生能力發(fā)展及個性展示的一個良好平臺。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構建生動靈活的高效教學課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能動性,讓學生主動展示分享,使學生獲得更多的學習成就感。
如在教學《烏鴉喝水》這篇文章時,從題目入手,教師就可以讓學生來想一想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什么,你從題目中知道了什么,還想知道什么?學生通過老師的引導,能很快地進入文本,開始學習探索之旅,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趁熱打鐵,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識字的探索學習。很快,學生就會在識字學習中發(fā)現(xiàn),課文中的生字“烏”與“鳥”的字形非常相近,而“喝”和“渴”也是一組形近字。從這個小發(fā)現(xiàn)入手,學生對字的學習就變得非常積極。接著再引導學生想一想,這兩組生字分別應該如何記憶,學生通過課件的畫面輔助很自然就能想到鳥兒有一雙靈動的眼睛,而烏黑則是形容顏色,而且在黑暗的環(huán)境下眼睛也是看不見東西的,里面自然是空的。而喝水的時候,嘴巴需要張開,所以“喝”是一個“口”字旁,“渴”的時候,我們必然要找水,故而偏旁就是“氵”。通過學生的自主分享和展示,學生不但掌握了生字,更好地理解漢字的意蘊和表象的精準傳神,而且獲得了學習的成就感。這樣的學習使學生對于學習的課程充滿興趣。
二、 情境營造,為學生高效學習奠定基礎
小學語文涵蓋的課程內容非常廣泛,其中有些知識不僅跨越不同地域,同時在時間層面與學生所處的時代也有顯著差別。學生在學習這方面的知識時,就不容易產生學習代入感,對于其中闡述的知識也缺乏有效的理解。針對這種情況,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要注重運用多種教育技術,為學生營造生動鮮活的學習情境,降低學生對于即將學習內容的陌生感。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更加投入,而且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升華認知,積極進步。
比如在學習《吃水不忘挖井人》這一課時,因為它講的是抗戰(zhàn)時期的內容,與學生現(xiàn)在的生活有巨大差異,如今生活幸福的學生很難想象,那時候的村民們是如何取水和用水。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就可以先借助多媒體課件,為學生播放一段
1949年以前人民生活的視頻,讓學生了解那段時期人民吃水困難的真實情況,進而對課本描述的情景有一個生動具體的認知。接著,教師可以再從一個矛盾點入手,引導學生思考一下為什么是“吃水”不忘挖井人,日常生活中我們都用“喝水”,而課文為什么用的是“吃水”,吃水在這里指的是什么意思。因為有了前面的教學鋪墊,學生學習和探究的熱情被極大地調動,因而學生會紛紛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在學生自主表達的基礎之上,教師可以進行簡單的總結和引導,讓學生更好地明白“吃水”代表了水在生活中的廣泛用途,比單純的“喝水”涵蓋的意義更廣,也凸顯出了水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進而更好地感受到當?shù)厝嗣駥γ珴蓶|同志的感恩,學習任務水到渠成地完成了。
三、 抓住文本,鼓勵學生積極討論深刻理解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很多教師都非常注重對學生的學習和指導,在課堂上講述的內容細致而全面,這樣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但是很多時候因為教師所準備的教學素材過于豐富,就會令學生沒有時間去自主閱讀思考,因而教學中教師還要有意為學生留存時間,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積極討論,深刻理解,從灌輸式教學向發(fā)現(xiàn)式教學逐步邁進。有了較充足的品讀時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認真思考,仔細品讀,培養(yǎng)學生個人的學習能力。同時,教師鼓勵學生有效合作,積極交流,使學生在互動和辯論中發(fā)展認知,完善自我。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如為學生學習討論提供一些開放性話題,鼓勵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分析其中暗藏的線索,讓學生抽絲剝繭尋找答案。
以《豐碑》這篇文章為例,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將軍知道凍僵的老戰(zhàn)士是軍需處長之后,久久地站在了雪地里”,這時候他可能在想一些什么呢?當部隊的其他戰(zhàn)士穿著軍需處長發(fā)下的棉衣經過這座豐碑時,他們會怎么做呢?經過這樣層次化的提問和引導,讓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可以進一步加深,同時能夠使學生學習和交流的熱情被點燃。他們不僅是在閱讀一篇文章,更是在與我們的先賢進行深層的對話,靈魂的交流,從而是學生的在情感、價值觀等層面受到多重啟蒙和熏陶。
四、 有效引導,提升學生語文學習的主動性
在小學語文教學推進的過程中,不僅僅是要讓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更是要通過多種教學手段,有效調動學生學習探索的興趣,讓學生對即將學習的知識有積極求索的欲望,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在課程推進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著眼于教學內容有效剖析,更需要貼近學生的興趣心理來創(chuàng)設積極的環(huán)境,給學生帶來生動鮮活的學習體驗,這樣能夠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在課程推進過程中,教師可以把課本上呈現(xiàn)的一些文字轉變?yōu)樾蜗笊鷦拥挠捌?,并借助動人的音樂、舒緩的旋律,讓學生視覺、聽覺等多個感官有效調動,使學生對即將學習的文章充滿興趣,學生潛移默化之中就會走入文章所營造的情境之中。對于教師提出的一些學習任務,學生也就不會因覺得非常困難而產生畏難情緒,反而是會通過多種努力去推進目標的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