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楊
摘 要:群文閱讀是一種全新的閱讀教學模式,相比于傳統的閱讀模式,其教學效果更為顯著,同時也更具教育意義,在小學語文課堂應用此種教學模式,有助于促進學生閱讀水平的提升。結合小學生的學習特點,以群文閱讀教學模式的有效應用為中心展開討論。
關鍵詞: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應用分析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最為關鍵的一環(huán),通過開展此項教學工作,能使小學生的閱讀興趣被激發(fā),也能使他們逐步豐富自身內涵,但就當前的實際教學情況而言,閱讀教學的效果不盡如人意,既沒有調動學生的閱讀主動性,又沒能為他們提供實質性幫助,究其本質原因,主要在于教師的教學指導理念積重難返,并沒有認識到閱讀的關鍵性,也未能合理應用全新的群文閱讀教學模式,進而致使語文課堂缺少生機,導致學生只會閱覽,不會思考及探究。在全面推進新課程改革的新形勢下,優(yōu)化小學語文課堂已是必然要求,在此背景下,合理應用群文閱讀教學模式,探究切實可行的應用策略,已成為教師的首要任務,此舉將有效提高小學生的語文涵養(yǎng),同時也能全面提升課堂講解水平。
一、構建開放式語文課堂,激勵學生思考與探究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常常會出現課堂學習環(huán)境沉悶等情況,學生也極易出現疲倦、無趣等負面情緒,而造成此種問題的原因,在于語文學科本身就具備一定的理論性,單一地傳授解說很容易使他們感到乏味。鑒于此,小學語文教師需要找到問題所在,并采取針對性措施,在群文閱讀教學模式的應用過程中,為使授課效果發(fā)揮到最佳,教師首先要創(chuàng)設開放、和諧、愉悅的學習環(huán)境,打造開放式、互動式課堂,以激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展現自我,并從不同視角提出問題,敢于提出質疑。開放式語文課堂既能推動學生的思想解放,又能有效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與主動性,使其能夠對文章進行深入思考與探究。為使小學生在課堂中進行高效的閱讀與思考,任課教師需要給予恰當的點撥與啟發(fā),譬如在講解文章時,教師應放棄滿堂提問的教學手段,而是以學習內容和學生實情為依據,打磨出一些高質量的問題,確保學生能夠在群文閱讀中發(fā)展邏輯思維,并掌握獨立思考與歸納的技巧。
二、選擇主題,確定中心
群文閱讀最主要的特性就是目的性較強,其主題也較為鮮明,基于此種特性,任課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群文閱讀活動時,應將其作為基本條件進行文章的挑選,并依據主題訴求篩選相對照的文章,與此同時,教師還需要對文章的難易程度進行全面考量,確保所選擇的文章貼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同時也是他們能夠領會、讀懂的。在圍繞規(guī)定主題舉辦群文閱讀活動時,教師應以求同存異為準則去篩選素材,具體來說就是要圍繞同一文體、同一主題來挑選素材,又要盡量規(guī)避內容完全相仿,比如景物描繪類的課文,如果描寫手法及風格一致,那就失去了對比分析的價值,對學生的教育意義也會被弱化,反之如果教師選擇了各具特色、值得對照模仿的文章,就會產生非同凡響的效果,舉例來說,《黃山奇石》這篇文章運用了十分自然、生動的筆法,描寫了黃山風景區(qū)的秀麗景色,能夠很容易地將學生帶入情境中,他們也能快速地讀懂文章。此外,還有《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這篇課文,就是以另一種體裁和風格,對大自然景色的各處細節(jié)進行了描述,教師只要將多篇不同風格的文章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去仔細研讀、對照思考,就能使他們收獲不同的閱讀感悟。
三、合作學習,交流閱讀成果
在小學語文課堂運用群文閱讀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昭然若揭,但其難點也同樣明顯,比如工作量更大,在此過程中,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信息分析能力、歸納整理能力的要求也更為嚴格,故而他們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這樣一來,其學習壓力也會增加,而部分學生并不善于閱讀,他們的閱讀能力相對薄弱,效果也不盡如人意。針對此種問題,任課教師可選擇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群文閱讀活動,具體到實踐中,可以5人為上限劃分小組,使學生能夠在小組合作交流過程中,完成教師下達的閱讀任務,此舉不僅能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還能更合理地把握閱讀時間及效果,與此同時,學生也能分享閱讀感悟,并給出參考建議,這樣一來,他們的視野會更加開闊,群文閱讀教學模式的效果也會更好。
四、結語
在小學語文課堂應用群文閱讀教學策略,既是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又是提升小學生語文涵養(yǎng)的必經之路,鑒于此,教師應采取恰當且有效的途徑與辦法,確保學生能夠獲得進步與發(fā)展,進而為優(yōu)化語文課堂提供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孫玉茹.小學語文群文閱讀的教學方法探討[A].2020年“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課堂教學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3.
[2]張彩云.關于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的研究[A].2020年“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課堂教學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