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秀青
【摘要】隨著信息化時代的發(fā)展,社會越來越需要具有綜合性素質的人才。近年來,語文課程改革的突出亮點是語文綜合性學習,它不僅順應了語文教育課程改革的內在要求,而且還順應了新時代對綜合性人才的需要;它打破了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枯燥、封閉狀態(tài),確保小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團隊協(xié)作意識。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并未能有效進行語文綜合性學習。本文就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指導策略進行討論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綜合性;指導策略
在科技迅速發(fā)達的信息化時代,人們的日常生活及工作生產方式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社會對于人才提出了更高的選拔標準,只有學生具有優(yōu)秀的文化素養(yǎng)、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等,才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發(fā)展的新時代社會需要。語文綜合性的學習,正在將理論化知識進行實踐,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團隊合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發(fā)展等能力,全方位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幫助學生適應時代發(fā)展需求。
一、教學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以人為本
在最新的國家課程標準規(guī)定中,明確表明了在教學中要把學生作為學習發(fā)展的主體,教師應當起到引導的作用。在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處理好自己與學生的關系,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發(fā)展階段、興趣愛好等等,讓學生在語文綜合性教學中充分發(fā)揮主體性,體驗學習的快樂。學生在教學中起到主體地位的同時,教師也應該根據(jù)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只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以人為本,才能夠更好地進行語文綜合性學習。
比如,在《盤古開天地》的綜合性學習中,教師在教學前先讓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然后在小組內進行組內討論,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主題。接著,教師在學生討論的主題基礎上,將主題劃分為若干個小的專題,比如,太陽和月亮到底是如何形成的?風和云又是怎么產生的?還有哪些神話故事是有關于世界形成的?學生針對不同的問題積極發(fā)言,教師仔細傾聽,并針對發(fā)言中不恰當?shù)牟糠诌M行修正。最后,將教學主題設定為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發(fā)揮引導作用,在教師豐富的經(jīng)驗引導下,有序開展學生課堂教學活動。
二、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創(chuàng)立情境
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目標,通過學生運用語言的過程,提高發(fā)展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語言運用需要具備一定的環(huán)境條件,只有在情境中才能夠進行實踐性的教學。因此,在綜合性學習中,教師應該加強對綜合性學習情境重要性的認識,從而在日常語文綜合性學習中豐富學習情境,精心設計適合綜合性學習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能夠在多彩豐富的情境中學習語言文字,體會語言文字獨有的美,從而進一步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此外,在日常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多途徑地創(chuàng)設所需場景。借助語言表達來將學生帶入到課堂情景中,借助與主題相關直觀形象的圖片、視頻,將學生引入到所要學習的知識情景當中,或者在課堂中通過播放音樂或者視頻來渲染情景,借助其獨特的藝術美感,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比如,在五年級“學習民間故事”的綜合學習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入博物館、借助多媒體讓學生身臨其境。以《獵人海力布》為例,教師在課前借助音樂、PPT、圖片等,營造出草原氛圍,讓學生分別扮演海力布、小白蛇、鳥群、鄉(xiāng)親們等角色,從演繹海力布救深山中遇難的小白蛇,再到海力布為了救鄉(xiāng)親們而甘愿自己變成石頭等等一系列情境來體會海力布的善良。在學生表演結束后,教師進行課后拓展,海力布為了鄉(xiāng)親們犧牲了自己,變成了一塊石頭。鄉(xiāng)親們會忍心讓海力布就這樣白白犧牲嗎?小白蛇會回來救海力布嗎?請大家展開自己的想象力,為獵人海力布寫上一個完美的結局吧。最后教師根據(jù)故事情節(jié)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創(chuàng)設出教學氛圍。并且通過劇情,讓學生體會到海力布的善良,增強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和情感體會能力。
三、合理制定語文教學方案,有效教學
小學語文綜合性教學,需借助語文的學科知識來提高小學生的文化綜合素養(yǎng)。但是由于小學生年齡階段較小,缺乏自控能力。在綜合性學習過程中,極易受到其它各種課堂教學外因素的影響,導致小學生注意力偏離語文教學課程主題。因而教師應該在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的過程中,事先制定好課堂教學計劃、課堂問題、任務布置等課堂所需過程,讓語文教學課堂始終圍繞著選定的主題,從而達到完成教學目標的要求。
例如,在小學語文綜合性教學《王戎不取道旁李》中,學生的興趣很容易被書中的圖片或者是教室內發(fā)生的其它感興趣的事情所吸引,從而忽略了對內容的學習。因而,教師在教學前應當設立好教學目標:認識“戎、諸”等生字,能夠寫出“戎、嘗”等字詞;能夠正確的通讀全文;能夠憑借課下注釋了解該文章的意思,并且能夠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故事;通過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培養(yǎng)學生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的習慣。在教學中,緊緊圍繞著這幾個教學目標來展開。采取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組內合作、討論,然后選取組員在班上進行匯報,通過討論合作,借助課件PPT以及教師幽默風趣的講課方式,將學生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課堂上,從而明白這篇文言文的意思。最后提問學生:學了這篇文章,你有什么看法?通過提問讓學生明白文章的內涵意義,明確教學的目標,提高學生的注意力。
四、教學理論結合日常實踐,共同合作
在綜合性學習過程中,是以學生的實踐作為基礎。學生通過在日常實踐中完成探索、操作等一系列活動,將課本中的理論知識轉換為直接經(jīng)驗。借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踐體驗,從而形成個人的實踐體驗,實現(xiàn)自身獨有的綜合發(fā)展?!缎抡n程標準》提出,在綜合性學習過程中要加強對學生獨立意識與團隊意識的培養(yǎng)。在綜合性的學習過程中,應該注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使其自發(fā)創(chuàng)造學習小組,制定適合自己小組的活動計劃,共同合作完成本組的綜合性學習任務,在合作中體會到團隊的作用,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協(xié)調組織能力。
比如,在學習《我們與環(huán)境》這一口語交際教學內容時,圍繞我們與環(huán)境這一學習目標,教師在課前可以讓學生觀看《地球脈動》《藍色星球》《第11個小時》等有關于人類與環(huán)境的相關紀錄片,引起學生對我們與環(huán)境的學習興趣。觀看完以后,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提出自己觀看完紀錄片以后對于我們與環(huán)境的認識或者是疑惑,然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走上講臺,積極發(fā)言,說出自己的想法與感受以及疑惑。教師對于學生不同的看法和理解,要保持積極肯定的態(tài)度,對于學生偏離社會實際的看法,進行及時的糾正引導。對于學生的疑惑,教師則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網(wǎng)上查詢、圖書翻閱、查閱期刊等多種形式,合作討論分析解決困惑。在該口語交際教學中,教師先通過紀錄片引發(fā)學生對于我們與環(huán)境關系的思考,接著采用小組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抒發(fā)自己的見解與看法,并在團隊討論中吸收借鑒他人的觀點。對于感到疑惑的問題,學生采取多種形式進行自我解惑。這樣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且能夠培養(yǎng)學生共同合作的團隊協(xié)作意識。
總而言之,信息化時代的不斷發(fā)展,社會對于綜合性素質人才的需求愈發(fā)增加。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能夠打破傳統(tǒng)語文教學課堂,保證小學生課堂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團隊協(xié)作意識,有助于培養(yǎng)綜合性素質人才。小學語文教師要加強自身課堂綜合性教學能力,為新時代培養(yǎng)出更多人才。
參考文獻:
[1]周雨.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有效實施策略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7.
[2]李惠瑨.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D].揚州大學,2015.
[3]陶靈芝.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單元”教學設計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20.
[4]李金英.讓課堂煥發(fā)生命的活力——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指導策略探究[J].試題與研究,2020(1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