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順霞
摘 要:以少數民族貧困地區(qū)作為研究對象,分析探討當前在“互聯網+”大背景下具有民族特色的家校共育模式,尋求突破少數民族貧困地區(qū)傳統(tǒng)而簡單的家校教育模式,從而實現“精準家校共育”,達到提高少數民族貧困地區(qū)中學生的綜合能力,實現道德品質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以及正確“三觀”的培塑,實現合力育人和教育效果的有效銜接,全面促進學生發(fā)展。
關鍵詞:少數民族貧困地區(qū);互聯網;家校共育
當今時代是互聯網的時代,就算身處千里之外,也能實現咫尺之間的“見面”。偏遠的少數民族貧困地區(qū)的家校共育工作,因受到地理位置以及家長文化素質等諸多客觀因素的影響,對學生的教育銜接等都不盡如人意,家校共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對少數民族貧困地區(qū)如何切入“互聯網+”的模式進行家校共育,成為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少數民族貧困地區(qū)人口居住比較分散,而其文化教育等相對落后,群眾獲取知識與信息的能力較差。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家校共育的發(fā)展步伐。
中學是學生接受教育的一個關鍵時期。對于初中生來說,從懵懂無知的孩童成為對新奇事物缺乏判斷力,急于展現個性,人生觀、價值觀亟待正確培塑的青少年,開始走入青春期,有些許逆反,其健康人格的塑造在這一時期恰恰是一個關鍵的轉折點。因此,在這一階段,通過學校教育發(fā)展學生的健康人格,幫助他們培養(yǎng)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至關重要。但教育過程中,不能僅靠學校教育,家長成為“甩手掌柜”。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階段處于重要地位,學校教育需要與家庭教育合力,同時調動多方力量合力育人,實現對學生道德素養(yǎng)以及知識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促使他們共同發(fā)展與進步。
一、打造互聯網+家校共育機制,家校共育無縫連接
隨著社會發(fā)展以及脫貧攻堅走向勝利,不少貧困地區(qū)的教育教學環(huán)境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學校通過積極建立家校通、QQ群、微信群等,實現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學生成長管理的信息化。通過在中學搭建學校教育網絡這一資源平臺,把學生在校的具體情況、作業(yè)、考試等信息及時反饋給家長,并做好溝通與聯系。為了切實引導和幫助初中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學習觀,教師、家長不能僅僅關注學生的成績好壞,更需要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以及情緒變化,對學生的生活、學習、心理動態(tài)做到及時掌握,一旦發(fā)現存在問題,則要及時與家長通過微信群進行溝通與聯系,及時與家長做好交流,從而為幫助學生解決心理上的困惑和思想上的“疙瘩”而采取一些科學的共育措施。既在課堂上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同時也借助信息技術手段,與家長聯系在課外、家庭對孩子循循善誘,在合力之下,為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人格提供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和校園育人環(huán)境。
二、構建互聯網+共育平臺,家長參與建言獻策
通過發(fā)揮互聯網平臺的各種功能,圍繞中學生做好一些信息交流平臺的搭建。在家長群中,及時發(fā)布國家在教育方面對貧困地區(qū)學生的優(yōu)惠政策,發(fā)布學校的教學管理內容以及動態(tài)信息,改變原有貧困地區(qū)家長與教師無法見面的弊端。學校利用微信視頻連線反饋信息,通過視頻錄制、拍照等形式,將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以及日常學校生活在群中進行展示,一方面讓家長能認識到自己孩子在學校的真實環(huán)境,了解孩子,增強親子關系。一方面提升家長對學校的認識,實現良好的共育溝通,鼓勵家長積極參與到學校的教學管理以及評價之中,積極建言獻策。我校以互聯網的形式建立了“家校共育互聯網家長群”,家長可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學校以及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從而通過學生的行為、家長的行為以及就家校共育事件的具體評價,讓家長與家長進行互相交流、互相探討,也讓學生與學生交流溝通,取長補短。通過制造一些主題性的話題,使師生、生生、家校以及家長與家長之間展開一些大范圍的討論,促進家校的良好溝通,實現家校共育,達到同頻共振,最大限度優(yōu)化教育。
三、借助互聯網召開家長會,實現共育目的
對于少數民族貧困地區(qū)的家長來說,因為受到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居住偏遠,一些家長無法到學校隨時了解自己孩子的情況。因此,教師可借助互聯網下的QQ、微信群的功能建立家長委員會,與家長及時保持聯系。同時,在征求家長的意見下,開展面對面的家長會,一些家長路途偏遠無法參與家長會時,可通過現代技術參加線上家長會,拉近時空距離,促進學校與家庭教育的交流與合作。通過靈活多變的形式,讓家長及時了解自己孩子在學校中的具體情況,同時學校也能及時與家長保持聯系,針對孩子存在的問題及時加以解決。家長群積極發(fā)揮集體教育資源優(yōu)勢,形成多方共育模式,集結教育力量,切實達到共育的目的。
總之,當前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同時,基于“互聯網+”的大背景,教育的發(fā)展同樣需要創(chuàng)新,尤其是少數民族貧困地區(qū)更要與這個時代同步,學校、家庭、社會共同織就教育網絡,形成全面的教育系統(tǒng),才能真正達到理想中的育人效果。
參考文獻:
雷河.淺談互聯網時代的家校共育[J].文教資料,2019(21).
注:本文系2020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少數民族貧困地區(qū)互聯網背景下家校共育的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20]GHB235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