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熠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根本任務和目標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時代新人,其實效性亟須增強。傳統(tǒng)的思政課堂忽視了促進大學生良好政治品質(zhì)形成的心理素質(zhì)的養(yǎng)成,因此需要深刻認識新時代思政理論課“三進”高校的時代價值,進而更好把握思政理論課發(fā)展的時代問題,勇?lián)颊碚摪l(fā)展的歷史使命,真正做到“三進”,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開展。
關鍵詞:高校;思政政治教育;需要層次;應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1;G441? ? ? ?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14-0062-0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根本任務和目標相對固定,即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時代新人為目標導向。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思政理論課的目標就是要培養(yǎng)“時代新人”,也就是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和建設者。研究高校思政課如何真正做到“三進”,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這也是研究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一個方法。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恰恰可以作為高校思政理論課“三進”的邏輯出發(fā)點,因此要將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學實踐活動里應用起來,做到不脫離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上加以創(chuàng)新,根據(jù)客觀需要安排教育教學內(nèi)容。
一、新時代推進高校思政理論課“三進”的意義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指導思想正是當代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應緊緊圍繞立德樹人和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來展開。在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原則的前提下,思政理論課要緊跟時代特點,牢牢把握社會屬性。在教材使用上,思想政治理論課應及時充實和調(diào)整教學內(nèi)容,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更新,展現(xiàn)我國發(fā)展的時代特征。在發(fā)展目標上,思想政治理論課一直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所應具有的這樣一種道德品質(zhì),培養(yǎng)“時代新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作為宣傳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主渠道需要不斷發(fā)展。
其次,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除了讓學生掌握客觀知識和理論知識,更重要的,它還是塑造學生思想和價值觀的主要平臺。當代大學生不同于初、高中學生,更容易被社會上錯誤思潮所影響。如何推進大學生對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主觀認同,真正讓思政課堂“鮮活”、“生動”起來,正是實現(xiàn)“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的意義所在。因此,推進高校思政課“三進”,有利于培養(yǎng)為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奮斗甚至獻身的有識之士。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應牢記“育人為本”的中心任務,通過真正做到“三進”,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想信念。
二、推進高校思政課“三進”的出發(fā)點
找出思政理論課“三進”的出發(fā)點,也就是要找到思政理論課被有效接受的出發(fā)點。我們常說,老師是圍繞著學生轉的,育人首先要清楚受教育者想要在教育者這里獲得什么,知道如何把教育任務和學生的內(nèi)心需要連接起來。人的行為動機往往是根據(jù)自己的需要來決定的,所以讓高校思政理論課“進頭腦”,探尋新時代高校學生的內(nèi)心需要正是第一步。我們結合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安全上的需要、歸屬與情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來看待當代大學生有哪些方面的需要,這樣才可以更順利地開展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實踐活動。
首先,大學生在校期間重中之重就是安全問題,不僅包括校內(nèi)安全問題,也包括其未來踏入社會要面臨的問題。其次,學生希望和他人建立感情聯(lián)系,如伙伴之間、師生之間的感情聯(lián)系。再次,人都有歸屬于一個群體的感情,希望成為群體中的一員,如學校里的班級、學習小組等都是群體的類型。尊重需求屬于較高層次的心理需求,學生想要得到別人對自己的認可與尊重,會想用優(yōu)異的學習成果來獲得老師或同學的認同。最后,學生作為社會角色的一部分,在扮演好社會角色的同時也需要獲得角色成就和自我價值實現(xiàn)。
推進高校思政課“三進”,要注重對高校思政課教師的選擇和教師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訓。“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是模范,是學生靈魂的塑造者,若思政課老師自己的靈魂都不純正,怎么去教書育人呢?怎么實現(xiàn)思政課“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呢?如香港修例風波中,大學生參加人數(shù)之多的又一原因也有部分持同樣觀點教師的慫恿。這次新冠病毒在武漢市爆發(fā)后出現(xiàn)的方方日記事件,也涉及家國情懷問題。她的追隨者中也有很多的大學教授,當然也不乏大學生,所以大學里師德師風很重要。同時,高校思政課要講好中國故事,讓大學生們更加堅定制度自信,更具家國情懷。首先要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實踐性。從俄國革命一聲炮響向中國傳來馬列主義開始,中國在70年的實踐、探索、總結中逐步摸索出了具有新時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這說明我們踐行的制度不是憑空而來的,是在70年社會實踐中不斷完善、不斷創(chuàng)新總結出來的,是適合我國基本國情的。中國的民主,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民主,主要包括協(xié)商民主、決策民主、經(jīng)濟民主、網(wǎng)絡民主、“選拔+選舉”的政治模式。尊重民意,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三、需要層次理論在新時代高校思政理論課“三進”中的應用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對于當代大學生的啟示是,應該將自我的重心放到自我實現(xiàn)的層面,至少應在安全需求層次之上。大學像是一個萃取儀,越是擁有更高層次需求的大學生越有機會萃取出自我價值的精華,而“知足常樂”以及輕易放棄將自身置于較低層次需求的人,可能一直得不到升華。所以,大學期間,我們需要做的便是把大學當做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試金石,過濾掉自身的雜質(zhì)。比如,獲取各種有利的證書,在努力過程中感知知識的重量;培養(yǎng)自己的興趣愛好并不斷挖掘自身潛能;參加藝術培訓、各類比賽,在參與過程中感知自身的沉淀。高校思政理論課實現(xiàn)“三進”應用包括以下方面。
(一)適應與滿足大學生合理的需要
高校思政課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明確主體和受體的關系。學生并不是思政理論課課堂的“上帝”,要從適應學生需要的角度開展教育活動,但是不能一味迎合其需要,造成“喧賓奪主”的感覺。合理正確的需要可以幫助學生有效吸收思政教師所講解的內(nèi)容,老師應該適度地把握;低級不當?shù)男枰炊鴷退颊n要傳達的內(nèi)容背道而馳,老師不能模糊和遮蔽。在思政理論課教學領域里,有些老師為了滿足學生需要、刺激學習動機,甚至可能放棄對學生提出教學要求,這是違背思政課教學初衷的。提高學習積極性有很多的方式方法,例如,對學生的學習成果及狀態(tài)進行評比,調(diào)動學生學習動機。面對不合理的需要,教師要做的是善于矯正和化解,防止其異化;調(diào)整和引導學生正確對待需要的不合理處,堅持高校思政理論課的立足點。
(二)提升和強化大學生的自我需要
大學生對符合自我需要所獲得的新知識記憶深刻,很長一段時間不會淡忘。而讓學生把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思政教育真正轉化為自我需要,并不是一個容易的過程。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只有注重學生的主體性,才能幫助實現(xiàn)其應有的價值。讓學生真正消化思政課所傳達的內(nèi)容,轉化為行動并且最終成為行為習慣,才真正達到了思政理論課“進頭腦”。思政課的教學課堂也不一定局限于傳統(tǒng)的教室,可適當?shù)馗臑榫哂械湫徒逃饬x的教育基地,讓學生在參觀過程中深入了解歷史事件和革命人物,切身感受其中的意義,由此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意志品質(zhì)。
要想轉變大學生原有的一些非理性認識,往往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程,僅僅在思政課堂上實現(xiàn)是遠遠不夠的。思政課教師要把大學生當做平等的交流對象,在課堂之外也不能忽視對其的教育。大學生只有內(nèi)心真正產(chǎn)生對集體、社會乃至國家的認同感和責任感,這份情感才反過來會促使其認為這是自我需要,最終轉變成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動力。
(三)驅動和發(fā)展學生的真正需要
導致大學生對思政教育理論課接受難的核心原因究竟是什么?對此我們不妨借助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來探討。愛和自尊是驅動人們產(chǎn)生行為動機的真正動力,在思政理論課教育的接受過程中同樣也是如此。假如學生得不到集體里老師和同學的愛,又或者覺得自己沒有任何長處,他們就不會有在這方面繼續(xù)學習和探索的動機,繼而對新觀念也不會有創(chuàng)造性和開放性。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者能讓學生感覺到自在、處于被人理解和接納的環(huán)境,那么學生會更加渴望學習,產(chǎn)生出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接受新觀點也會更容易。高校思想課教師在教學實踐活動中要使教育內(nèi)容貼近生活、融入生活, 在滿足學生合理、正確內(nèi)在需要的同時,引導學生產(chǎn)生更高要求的需要,使其成為接受思政理論課教育的原動力,最終達到學生心理層面上“知”與“行”的統(tǒng)一。
四、結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著一定的學科目標,那么怎樣引導大學生建立自己的價值選擇并最終實現(xiàn)教育目標呢,其問題的關鍵就在于不同人有著不同的價值標準,價值標準是由每個人的需要層次所決定的。回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進”的出發(fā)點,怎樣教育學生選擇一種共同的標準?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強硬規(guī)定必須建立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必須把馬克思主義當做標準,會形成灌輸?shù)慕逃椒?。我國當前高校思政教育存在少部分教材?nèi)容“空”與“大”和教師上課方式強硬灌輸?shù)膯栴},導致學生在沒有明白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基本內(nèi)容、核心思想與價值追求的前提下,機械地記憶與形而上學地應用,結果就影響了學習效果。高校思政教育理論課只有讓學生感受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用處,以學生內(nèi)心的需求為出發(fā)點,以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為指導方法,努力滿足他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生存和精神需求,比如說精神世界的豐富、建立人生哲學、對工作學習的指導、對事情的判斷力等等,學生才能從實際生活中明白和運用馬克思理論,而高校思政教育自然水到渠成地“進頭腦”了。
由此可見,高校思政理論課“三進”的實現(xiàn)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不過可以把大學生期望在思政課中獲得的需要當做一個邏輯起點,在教學中靈活運用習近平有關教育思想的理論,這對改進和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學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楊修志,黃先締.論《論<尼各馬可倫理學>》中的明智與智慧[J].漢字文化,2019,(11).
[2]? ?楊修志.《資本論》與大學生生態(tài)觀意識培養(yǎng)[J].漢字文化,2018,(22).
[3]? ?沈偉華當代青少年道德現(xiàn)狀及其形成原因探析[J].漢字文化,2019,(14).
[4]? ?周明潔.“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遇與挑戰(zhàn)[J].文學教育(中),2018,(7).
[5]? ?虞卓.新媒體視域下確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準化的研究[J].藝術科技,2019,(18).
[6]? ?康玲玲.以生命教育促進思想政治教育[J].漢字文化,2019,(11).
[7]? ?舒婷婷.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中的真善美[J].漢字文化,2018,(22).
[8]? ?喬永平.恒心與信仰的堅守——評孫建華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通史》[J].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6).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U De-yi
(College of Marxism,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7, China)
Abstract: The basic task and goal of the theoretical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o cultivate the new people in the era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its effectiveness needs to be enhanced.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 ignores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ical quality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good politica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Therefore, we need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value of the times of the “three enter” universiti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the new era, and then better grasp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nd take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development bravely, and truly achieve “three enter”, namely “enter teaching materials” and “enter the classroom” “enter the mind”, realize the go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mak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etter carried out.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ierarchy of needs; application research
[責任編輯?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