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善
【摘要】社會在不斷進步,對教育的要求也在隨之提高,新課程改革要求的提出就是其中之一。如今,越來越重視學生受到的教育程度,而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無法適應現(xiàn)在的課堂要求。因此,只有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跟上時代的潮流,才能夠適應新時期歷史課堂教學的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多鼓勵學生,鼓勵學生要在學習時多進行質疑,提出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從而不斷地對所學習的知識內容進行思考。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教師也應不斷提升自身素質,以多種形式呈現(xiàn)教學內容,進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歷史;新課程改革;教學研究
學生學習成長的階段有很多,初中三年是其中的重要階段之一,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要對此保持高度的重視,而初中歷史課程是塑造學生的優(yōu)秀品格和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課程。因此,我們要特別重視這一階段的歷史課程教學,不斷地創(chuàng)新歷史課堂教學模式,通過合理的教學設計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這樣,既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又在一定程度上活躍了課堂的氣氛,實現(xiàn)高效課堂。下面,我們先從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現(xiàn)狀來進行分析,然后對新課程背景下的初中歷史課程教學設計進行研究,以期可以提升歷史課堂教學的質量,促進初中歷史教學的長久發(fā)展。
一、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現(xiàn)狀
(一)學生學習興趣低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以及學習興趣對于提升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十分重要的,而教師如果想要提升學生的學習欲望,首先就需要結合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來進行,但是,目前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環(huán)境是比較松散的,學生學習歷史知識內容的積極性比較低,教師在知識講述的過程中也只是單方面地傳遞和搬運課本上的歷史知識,從而導致課堂教學氛圍比較差,不利于學生的學習。
(二)教學方式落后
我們可以看到,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有相當部分的教師采用的仍舊是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但是,這種教學方式已經(jīng)不再適用于現(xiàn)在的教育,既不利于學生學習、發(fā)展歷史知識,又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低。在傳統(tǒng)的歷史課堂教學中,占“主體”地位的不是學生,而是教師,我們擁有絕對的話語權。這就會使教師與學生之間產(chǎn)生距離感,從而無法進行有效溝通。其次,這種教學方式不能夠對學生進行恰當?shù)囊龑?,學生只是一味地聽,一味地記筆記,而很少有機會表達。這就不能夠促進學生的綜合發(fā)展。此外,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教師往往只顧著將理論性的知識內容傳授給學生,而忽略了歷史也有講述史實,無法與生活脫離聯(lián)系的一面。這就導致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活動缺乏與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歷史是國家和民族的記憶,因此,教師應當轉變自己的教學方式,以一種更貼近學生實際的方式傳遞知識,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歷史的意義。
(三)教學觀念滯后
新課程改革要有新的教學理念,而部分教師的教學理念難于做出及時的調整,因此,其教學理念仍舊較為滯后,比如,歷史課堂教學活動仍舊是為應試而“劃重點”的做法等等,不改變這種理念,是達不到新課程改革預期目標的。
(四)教學手段固化
現(xiàn)在的學生是出生于網(wǎng)絡時代的一代,因此,如果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仍舊只采取口頭向學生講解歷史知識內容的方式來展開的話,則會讓學生覺得歷史課堂枯燥無味,影響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增加了學生理解歷史史實的困難。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借助多媒體等手段向學生展示一些圖片或者影片片段,重現(xiàn)當時的情境,讓學生有親臨現(xiàn)場的感覺,從而可以更好地理解某一歷史史實所要表達的內容。
二、新課程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學活動的開展
在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活動開展的現(xiàn)狀進行分析之后,筆者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改進我們的歷史教學。
(一)新穎的教學設計
歷史看似是一門跳脫于學生生活的課程,但實際上,學生在生活中遇見的許多問題都與歷史息息相關。新穎的教學設計可以讓學生更主動、更輕松地學習歷史知識內容。因為歷史的知識內容向學生傳輸過去發(fā)生過的事實,不可避免地會涉及到很多的朝代和年代,而各個年代又很容易混淆,這就會導致學生記混記亂。這時,教師就應當通過合理的教學設計來幫助學生梳理朝代的更迭、時代的發(fā)展。例如,教師在向學生講解有關于朝代順序的知識內容時,就可以向學生展示每個朝代的服飾來讓學生進行區(qū)分,或者是通過不同朝代的妝發(fā)來讓學生進行區(qū)分,從而來使學生可以更準確地理解歷史知識內容,從而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又例如,教師在講述儒家思想內容時,可以將其與現(xiàn)在的一些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來進行對比,從而使學生了解儒家思想的優(yōu)點與弊端,知曉為什么某些儒家思想會消失于現(xiàn)代的思想中;在講述科舉制度時,可以將其與現(xiàn)代的高考制度進行對比,通過對比,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科舉制度的利與弊。教師還可以把一些關鍵的時間節(jié)點編成曲子或者順口溜等,使學生可以更加輕松地記憶,從而加深對歷史知識內容的了解。這樣就會拉近歷史和現(xiàn)實之間的距離,學生就不會覺得歷史是枯燥乏味的,而更多的是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
(二)情景化歷史教學
實際上,相較于其它課程而言,歷史這門課程一個明顯的特征就是歷史是一些史實記載,如果單純按照課本上的內容展開講述的話,課堂氣氛會死氣沉沉,毫無活力,從而導致學生毫無興趣學習歷史,這就會打消學生學習歷史的欲望,進而不利于歷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而將情景化教學融入到歷史教學活動中,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親臨現(xiàn)場的感覺,激發(fā)其產(chǎn)生深入研究的欲望,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因為歷史實際上是既與學生生活聯(lián)系又脫離了學生的實際生活的一門學科,所以通過給學生創(chuàng)建合適的情景來展開教學,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感知所學習的知識內容,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歷史課堂教學的效率,讓學生既學得輕松,又學到歷史知識,提升了歷史核心素養(yǎng)。就以《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zhàn)》這一課為例,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先播放一些抗日戰(zhàn)爭的片段,然后再播放國歌,讓學生產(chǎn)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更好地理解當時的歷史情景,激發(fā)愛國主義情懷,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又例如,在講述九年級歷史下冊《聯(lián)合國與世界貿易組織》一課中的“經(jīng)濟全球化”內容時,我們可以設計如下情景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一概念:某同學早上起床后打開松下冰箱(日本品牌),從里面拿了一杯荷蘭乳牛牛奶(荷蘭乳品品牌),穿上銳步運動鞋(英國品牌),帶上自己的蘋果手機(美國品牌),去到離家不遠的肯德基(美國)買了幾只麥樂雞腿就去上學了。通過這段描述,學生能清晰地體會什么是商品全球化,進而推廣到勞務全球化、資本全球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