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幫,魏崇一,常桂華
(鞍鋼集團鋼鐵研究院,遼寧 鞍山 114009)
含鈦焊絲鋼是利用鋼中的鈦在焊接過程中生成氧化鈦,氧化鈦作為鐵素體的形核核心,促進生成先共析鐵素體。加入適量的鈦能夠細化焊縫金屬晶粒,抑制焊接熱影響區(qū)晶粒的長大,從而保證焊接性能,有利于采用大線能量焊接。含鈦焊絲在強度級別、焊接效率及焊接質量等方面都有很強的優(yōu)勢,在焊接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鋼中鈦含量高,會使凝固過程中生成氮化鈦的趨勢增加,氮化鈦是一種硬而脆,有棱角的夾雜物,會嚴重影響焊絲鋼的性能。鋼中氮化鈦的生成、控制及去除條件一直是冶金工作者較關注的問題。Yang等研究了氮化鈦在凝固過程中的析出行為。鞍鋼股份有限公司煉鋼總廠在生產含鈦焊絲鋼時,出現(xiàn)了鈦夾雜超過用戶標準、性能合格率較低的問題。為了控制焊絲鋼中鈦夾雜,本文對焊絲鋼中氮化鈦夾雜的形成進行了熱力學計算與分析,并對氮的來源進行了分析,依據(jù)分析結果采取了相應的措施,提高了與鈦夾雜相關的焊絲鋼的質量及產品合格率。
在鋼液降溫過程中,開始出現(xiàn)固相時的溫度為液相線溫度,液相線溫度是確定鋼種澆注溫度的基本依據(jù)。鋼液完全凝固時的溫度為固相線溫度,液相線和固相線溫度差即為鋼種凝固時的兩相區(qū)寬度。寬度越大,凝固過程經歷的時間越長,產生的偏析就會越嚴重。焊絲鋼化學成分見表1。理論液相線、固相線溫度計算見式1。
表1 焊絲鋼化學成分(質量分數(shù))Table 1 Chemical Compositions in Welding Wire Steel(Mass Fraction) %
式中,t為溫度,K;Δt為不同合金元素對理論液相線和固相線溫度的影響系數(shù),見表 2;ω[i]為 i元素的質量百分比含量,%。
表2 影響系數(shù)Δt值表Table 2 Δt Values List for Influence Coefficient ℃
按表1中的目標值,結合表2中的影響系數(shù)值,計算得到理論的液相線和固相線溫度分別為1 793 K和1 757 K。
在冶煉生產過程中,鋼液中的鈦、氮元素和鋼中氮化鈦夾雜的平衡式如下:
式中,ΔG為標準吉布斯自由能,T為標準溫度,℃。
當式(2)平衡時,
式中,R為氣體常數(shù),K為平衡常數(shù),α為TiN的活度,f為Ti的活度系數(shù),f為N的活度系數(shù)。
這里設α的活度為1,整理得:
元素相互作用系數(shù)見表3,分別計算氮和鈦的活度系數(shù)。
表3 鋼水中不同元素相互作用系數(shù)(1 873 K)Table 3 Interaction Coefficients of Different Elements in Molten Steel
將表中數(shù)值代入式得:
將表中數(shù)值代入式得:
根據(jù)式(5)、(7)和式(10),在不同溫度條件下計算了鋼液中形成氮化鈦的平衡濃度積,結果見圖1。由圖1看出,隨著鋼液溫度的不斷降低,形成氮化鈦的平衡濃度積也降低。結果表明,在鋼液中鈦和氮的含量一定的條件下,氮化鈦夾雜物更易于在相對溫度比較低的條件下形成。將液相線溫度1 793 K代入式(5)中,得到:
圖1 不同溫度下的氮化鈦平衡濃度積Fig.1 Equilibrium Concentration Product of TiN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假設鋼液中的 ω[Ti]為0.18%,要析出氮化鈦,在液相線溫度l 793 K時需要的最低氮含量為0.009 1%,顯然實際控制水平大幅低于該值,因此在液相線溫度以上,焊絲鋼中不可能析出氮化鈦。
將固相線溫度1 757 K代入式(5)中,得到:
根據(jù)上式,在固相線溫度下氮化鈦析出時鈦含量與氮含量的對應關系見圖2。
圖2 固相線溫度下氮化鈦析出時鈦與氮的對應關系Fig.2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Nitrogen and Titanium When TiN Precipitating at Solidus Curve Temperature
由圖2可以看出,在固相線溫度條件下,鋼中的實際含鈦量為0.15%時,對應的氮含量為0.007 3%,含鈦量為0.20%時,對應的氮含量為0.005 5%。由于含鈦焊絲鋼中鈦含量高,鈦與氮的親和力強,容易造成鋼液增氮。鋼水在凝固過程中會發(fā)生選分結晶,造成液相中氮和鈦的濃度均高于凝固區(qū)域的濃度,從而使液相中氮和鈦的濃度逐漸升高。此時析出氮化鈦存在聚集長大的可能,若生成大顆粒的氮化鈦夾雜物,就會對成品鋼的質量產生較大的危害。因此,為了減少氮化鈦析出,鈦盡量控制在成分的下限,而對氮含量應盡量降低,同時為了快速通過兩相區(qū),要采取快速凝固的辦法,抑制氮化鈦夾雜的析出。
焊絲鋼的生產工藝為轉爐冶煉→LF精煉→方坯連鑄。鋼中的氮含量主要來源于鐵水、廢鋼、轉爐吹煉過程和出鋼過程吸氮、鐵合金中的氮、LF精煉過程和連鑄過程中吸氣。
轉爐引起增氮的原因如下:
(1) 鐵水比
在轉爐冶煉過程中,如果兌入的鐵水比例低,加入較多的廢鋼將會帶入較多的氮。在轉爐吹煉的前期和中期,碳含量降低比較慢,熔池升溫速度緩慢,生成的一氧化碳氣體量較少,對鋼中的氮原子向一氧化碳氣泡中擴散形成氮氣不利,造成氮原子從鋼水中排除困難,導致鋼水增氮。
(2)轉爐點吹增氮
在轉爐進行吹煉時,需要鋼水的化學成分和溫度都達到要求后才能出鋼,否則就要進行點吹操作。在進行吹煉時,提升氧槍會造成轉爐內出現(xiàn)負壓的現(xiàn)象,造成爐內進入大量的空氣,再進行下槍點吹時,氧氣流會吹開鋼水面的渣層,造成鋼水面裸露,空氣中的氮氣含量高達78%,非常容易引起鋼水中增氮。鋼水中的增氮量會由于點吹時間及點吹次數(shù)的增加而增加。
(3) 出鋼增氮
鋼流在出鋼過程中始終處于裸露狀態(tài),使鋼水出現(xiàn)二次氧化現(xiàn)象,造成鋼水增氮。如果出鋼口形狀異常,鋼流就會出現(xiàn)散流的現(xiàn)象,加重鋼水的吸氮量。
(4) 合金增氮
由于焊絲鋼在出鋼過程中需要加入合金料進行合金化,錳、鈦等合金中通常含有較高的氮,硅鐵、錳鐵及鈦鐵中通常氮含量達到 100×10~1 000×10,這些氮會直接增加鋼水中的氮含量。
LF精煉是造成鋼水增氮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LF精煉時,要進行合金成分的微調。為了造還原性良好的白渣,采用大氬氣量進行攪拌操作,不可避免地造成鋼水裸露吸氮。在LF精煉造渣過程中,電極形成電弧的地方溫度高達幾千度,空氣中的氮氣在電弧的作用下將會發(fā)生電離,氮分子轉變成氮原子,見下式,進而溶解到鋼液中。
鋼水進行澆鑄過程中,在鋼包下水口與長水口接縫處,中包下水口與浸入式水口的接縫處如果不能很好地保護,將會由于鋼水吸入空氣造成增氮。
(1)提高鐵水比
為了減少廢鋼帶來的增氮量,要求鐵水比達90%以上,同時加入自產低氮廢鋼或生鐵塊。
(2)減少過程點吹次數(shù)
在轉爐進行吹煉時,采用高拉一點的操作模式,不允許出現(xiàn)多次點吹的現(xiàn)象,減少鋼水的增氮。
(3)出鋼防增氮
在出鋼過程中使出鋼口保持規(guī)則圓整,這樣鋼流就不會發(fā)生散流的現(xiàn)象。另外,在出鋼過程中可以對鋼包進行底吹氬氣操作,達到降低鋼包內氮氣分壓的效果,對鋼水中的氮起到去除作用。
(4) 合金優(yōu)選
對鐵合金在使用前進行檢測、精選,使用氮含量在0.02%以內的合金,降低對鋼水增氮的影響。
(1)提高LF搬入時鋼水成分命中率和鋼水溫度
為了縮短LF的處理時間,需要精確控制出鋼過程中合金加入量,減少LF精煉爐升溫及成分調整的壓力。如果升溫操作時間縮短,合金加入量減小,則會縮短大氬氣量攪拌的時間。
(2)改善LF精煉鋼包上方的氣氛
在LF進行精煉時造泡沫渣,盡量避免鋼液面的裸露,降低電弧區(qū)發(fā)生氮氣分解的反應。在LF精煉除塵時,為了在大罐上方充滿氬氣氣氛,可以降低風機的轉速,有利于減少鋼水增氮。
在鋼包下水口與長水口接縫處,中包下水口與浸入式水口的接縫處增加密封墊,同時吹入氬氣來阻止鋼水吸氣。
采取上述措施后,焊絲鋼中氮含量由0.007 0%降低到0.003 5%。同時鈦按中下限控制,降低鋼中的實際氮化鈦平衡濃度積,與氮化鈦夾雜相關的焊絲鋼合格率大幅度提升。統(tǒng)計改進前后各65爐鋼,結果顯示,焊絲鋼合格率由85%提高至99%。
(1)分析認為,氮化鈦不會在焊絲鋼液相線溫度以上生成,只是在凝固過程中由于選分結晶形成。鋼中的鈦含量按中下限目標進行控制,降低氮含量,才能有效地減少氮化鈦的析出。
(2)鞍鋼股份有限公司煉鋼總廠通過優(yōu)化鐵水比,精選鋼鐵和合金原料,采用一次點吹,維護出鋼口保證出鋼不散流;改善LF搬入的鋼水成分和溫度,同時控制LF精煉爐內的氣氛;做好保護澆鑄,減少鋼水的二次氧化等措施,將焊絲鋼的氮含量由0.007 0%降至0.003 5%,焊絲鋼合格率由85%提高到99%。